“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開山之作聚焦文物上的“中國面孔” 在萬年對話中讀懂“我們是誰”
《中國面孔:文物上中華民族的凝望與記憶》在2025上海書展亮相。文匯報記者 許旸攝
“淮河流域蚌埠一抹7300多歲的莞爾一笑見過嗎?”“秦嶺深處六千年前的深情凝望打動你了嗎?”“四千年前西北漢子為何有兩行熱淚”……8月16日,2025上海書展現場,《中國面孔:文物上中華民族的凝望與記憶》作者翁淮南拋出一串問號,引得臺下觀眾頻繁互動。
以“我們是誰:來自中國面孔與中華大地的萬年對話”為主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圖書資料部主任翁淮南、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羅崗齊聚東方讀書會第19期,探討面孔背后蘊含的民族情感、智慧與價值觀,解讀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
從“小面孔”讀懂“大文明”
“中國面孔是獨特的中華文明標識。當我們梳理了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珍藏在典籍里的書畫時,一張張可信、可愛、可敬的鮮活中國面孔便從記憶深處走了出來。”翁淮南說。
《中國面孔:文物上中華民族的凝望與記憶》作為“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開山之作,從全球文物藏品中精選50件展現“中國面孔”的代表性文物,從20萬年前“北京人”面孔,到青銅時代的沉思者,從秦漢戍邊將士到絲綢之路開拓者與海上和平守護者,通過高清影像與嚴謹考據,努力打開一個讓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
每一張中國面孔都有可能成為世界理解人類的共同語法。比如,八千多年前的草原“老祖母”以簡練手法傳遞了先民對“人”的認知與精神世界的表達,成為研究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宗教與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我們為何會長著中國面孔?我們為何成為我們?在作者看來,“這看似一個簡單問題,其實是古老中國產生的哲學話題。透過中國面孔與中華民族的千年對話,能清晰瞧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增強我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那么多張“中國面孔”,如何選?文物上呈現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歡喜、幽默、憤怒、悲傷,也有自信、勤勞、勇敢、智慧、堅韌,既“可信、可愛、可敬”,又“真實、立體、全面”。物證上,這些文物來源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壁畫、石刻、雕塑、書畫等。
在陳杰看來,文物上的面孔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它們不僅記錄了古人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也見證了中華大地上各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這種開放包容的姿態,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相信未來可能還有更多可選可寫的面孔。”以古蜀地的三星堆文明為例,他解釋道,“蜀”字本身就很有意思:上面是一個“目”,正是眼睛的造型。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許多面具和人像,都極為突出眼睛這一部位,包括縱目或菱形眼睛的夸張形態,這被認為是當時人們表達神力的一種重要信仰符號。“通過對這些歷史人像的解讀,學術界可以獲得極為豐富的歷史信息。”
“在看臉的時代,這是一本看臉的書。”羅崗評價,《中國面孔》回應時代關切,讓讀者從“小面孔”讀懂“大文明”,用物證講述中華文明跨越萬年的精神圖譜,“從美學上來說,書中選的很多都是古代陶俑,面容粗獷,保留了人類當時比較純真質樸的狀態。”全書不僅解讀文物,更聚焦于文物上易被忽略的“面孔”,用傳世文獻和地下實物相互印證,深化了對歷史的理解,而這恰恰代表了中華民族不同個體或群體,展現了中華文明豐富面貌。這種跨學科的講述方式,體現了從“物”到“人”的創造性轉化——文博故事不再是冰冷陳列,而是賦予文物“人格”,讓讀者從中一窺鮮活的古人智慧與生活溫度。
從“記憶”到“認同”的情感遞進
簽售環節排起的長隊中,不少都是父母帶著孩子聽講座買書。從事貿易工作的劉先生與盧先生組團逛展,分別下單,“聽了覺得有收獲,這本書的編排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現實的溫度,也會陪孩子共讀。通過書籍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讓小朋友油然而生文化自信。”
無論是古代絲綢之路貿易帶來的文化影響,還是近代外來文化的傳入,中華文明始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吸納外來文化,并將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如何完成從“記憶”到“認同”的情感遞進?在場嘉賓談到,當讀者在文物中找到與自身文化基因的連接,民族認同感便會自然生長。這些文物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為世界理解中國提供了具象化入口。
“中國面孔”中的溝壑不僅是生理的皺紋,更是堅韌民族精神的彰顯,是“天行健”的象形表達。中國面孔同中華大地的萬年對話,不僅關乎“我們是誰”,更指向“人類走向何處”的時代命題,從而讓讀者尋找心底的精神慰藉。在翁淮南看來,這也是尋找文化意義上的“中”,即“根與魂”。
東方出版中心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陳義望透露,“解讀中華文明標識”系列將持續出新,發揮文博出版相對優勢,打造更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力作,努力打開讓世界讀懂東方的窗口,更好講述中華文化故事、中國典籍中的故事、中國文物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