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廿一載 書頁之間有變遷
走過21個年頭,上海書展在今年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走進展館,精心布置的沉浸式閱讀區引人駐足,飄著咖啡香氣的文學工坊吸引人們體驗,AR技術讓書中的內容“活”了起來,更有“閱界夜市”,為讀者提供夜間閱讀和交流的場所。所有這些都表明,書展不再僅僅是一個買書賣書的場所,它正成為一個豐富多元的文化活動中心。
書展的這些變化源自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讀者需求的變化是最根本的驅動力。在信息爆炸、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要求更高了。他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購買和閱讀文字,更希望獲得深度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讀者渴望在書本之外,感受文字的氛圍,在故事與現實交織的地方找到心靈的慰藉。書展上那些精心設計的體驗空間,正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讓閱讀成為可以沉浸其中、親身感受的經歷。
技術的應用則為書展打開了新的可能性,使其更具時代感。AR導覽把平面的展位信息變成了立體可感的圖像,數字藏品為傳統書籍增添了新的收藏維度。在這里,技術不是主角,而是服務于閱讀的輔助工具,讓古老的文字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利用AI為讀者推薦個性化書單和活動,或者通過VR技術讓讀者“走進”書中的世界……技術服務閱讀的探索將是不斷延伸的課題,只有當技術真正促進人與書籍之間形成更深的連接與理解,其價值才能得以更好體現。
更深層次看,政策的支持和主辦方的創新探索也功不可沒。上海“文創50條”等政策為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主辦方主動擁抱跨界融合,則讓書展突破單純圖書交易的局限,成為一個集文化、創意與交流于一體的綜合平臺。
站在新起點,上海書展的變革也為我們展望未來提供了線索。紙質書的價值將重新被定義。在數字化閱讀不可逆轉的趨勢下,紙質書的獨特魅力——精美的裝幀、真實的觸感、收藏的情感價值將成為不可替代的優勢。而書展與書店的角色也將發生重要的轉變。它們必然要超越僅僅作為書籍售賣點的功能,逐步進化成為城市中的文化空間。以書籍為核心,向外延伸出藝術展覽、創意活動、文化講座等多種形式。讀者走進這里,不僅是為了找一本心儀已久的圖書,也可能是為了看展、參加作者見面會,甚至是動手創作。今年書展上文學工坊的熱鬧只是開始,未來或許會有更多品牌主題快閃書店、深度閱讀社群活動等,讓閱讀文化更自然地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
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交易到動態體驗,上海書展的變遷是一種面向未來的主動選擇。讓閱讀本身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調整姿態,讓書展為城市點燃一盞持續溫暖人心的文化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