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書寫》:未曾減色的文學激情
讀罷師力斌新出版的評論集《新媒體時代的文學書寫》,“打開”是最先蹦入腦海的一個詞。
“打開”意味著掃除專業和時代隔閡,建立一種宏闊的批評視野,避免畫地為牢、作繭自縛。在詩歌批評方面,師力斌的新詩研究圍繞著一個核心追問展開:“什么樣的新詩是好詩?”為此,他從詩歌的標題、詩歌的音樂性及形式建設、新詩的本質是自由、新詩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等多方面展開探討。讀完師力斌關于新詩的系列批評,讀者對于“好的新詩”當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在小說批評方面,他別出心裁地將石一楓和蔣峰的小說進行對比,提出“思想力”的概念。思想力即一個作家在作品中展現出的思想的能力。他肯定了石一楓在小說中展現出的“思想力”,認為相比于蔣峰,石一楓的優長是對時代進行整體把握、對個人處境進行總體性反思。師力斌進一步指出,石一楓在寫作上的轉變證實了茅盾式傳統現實主義寫法在當代的生命力。這些針對當下小說狀況的診斷對于迷茫中的小說作者無疑具有啟發作用。
“打開”意味著破除文學的專業化和圈子化傾向,致力于激活文學與生活的有機聯系。貫穿師力斌批評文字始終的,是對“文學介入現實”的呼吁。他說:“寫作是對社會和人生的大思考,是介入的而非回避的,是龐雜的而非純粹的,是與時俱進的而非原地徘徊的。”他選擇的評說對象莫不是試圖直接切入時代狀況的作品。文學絕不應僅僅是書齋里的事,還應當是一種行動的能力、關懷的能力、帶來改變的能力。“打開”還意味著開辟新的評論文風,迎向一種生動活潑的批評路數。師力斌本質上是一個詩人,他寫評論時會突然甩出一句原創詩歌:“詩歌的臉沒有皺紋/杰作永遠年輕。”他的評論文字能見出性情,透出詩情,聽出說話人的聲口。師力斌良好的文學直覺使他對于作品有著獨到的審美感知,同時又能將這種感知以形象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他的許多評論話語本身即是詩一樣的句子,如“在石一楓這里,小說和現實的關系,不再是手和橡皮泥的關系,而是腳和大山的關系”。師力斌的寫作證明,批評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創造。
在師力斌的批評文字中,可以看到歷經時間消磨而未曾減色的激情。文學不僅是他的職業所系,也是他的一種戀愛。他讀著、寫著、評判著,不覺已須發染霜,然而,還是那個與文學熱戀的本色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