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的堡壘”里寫下“第一封家書” 謝晉元孫女講述“八百壯士”浴血抗戰
上海蘇州河北岸,光復路1號至21號,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的西墻上,累累彈痕格外觸目。
謝晉元將軍的孫女謝駿來過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很多次,還成為這里的講解志愿者。“我看紀念館里的留言簿,海內外觀眾都說展覽很好,把四行倉庫的這段歷史講得很清楚,讓許多觀眾深刻體悟到先輩們的愛國精神。”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兩個多月后,上海北部戰略要地大場失守,當時的中國軍隊88師師部所在地四行倉庫成了上海中心城區“最后的堡壘”。
謝晉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于10月26日深夜進駐四行倉庫,掩護主力撤退。10月27日清晨,日軍發現四行倉庫內仍有中國守軍,立刻發動進攻,遭到四行倉庫守軍勇猛阻擊。奮死抗戰四晝夜,四行倉庫守軍殲敵200多人。為迷惑敵人,他們對外宣稱共有800名戰士,史稱“八百壯士守四行”。
在紀念館入口處,陳列著一封謝晉元的家書——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
這封祖父臨戰時寫給祖母的家書,謝駿默記心間,一邊背誦一邊淚濕雙目。“我祖父意識到,四行倉庫也許就是大家埋骨之處。他組織大家在戰斗間隙寫家書。對年輕的戰士們來說,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書,也是最后的遺書……”謝駿說,當時的守軍,大多是20歲上下的新兵。“很多人在開拔大上海前,從未經歷過如此激烈的戰事。”
紀念館三樓,整整兩面墻上,鐫刻著一個個名字。“這是當年‘八百壯士’的名字,許多戰爭中的幸存老兵,這幾年也相繼‘歸隊’了。”謝駿說。
“很多人跟我說,你爺爺很偉大,我認為爺爺盡到了中國軍人的職責。”謝駿經常帶“八百壯士”的后代來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們和普通觀眾講述先輩為抗戰作出的貢獻。“我希望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銘記歷史,才能珍惜當下,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