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奔涌,星海長明,譜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強音—— 人民的音樂家 世界的冼星海
冼星海在上海。
新華社發
《黃河大合唱》部分歌譜(復制品),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影像中國
《保衛黃河》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粱熟了。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今年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誕辰120周年。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在中國澳門出生,家中以捕魚為生,生活艱辛。父親冼喜泰在冼星海出生前幾個月離世,母親黃蘇英性格堅韌,含辛茹苦將他撫養長大。
音樂家的童年時光在母親的歌聲中度過。冼星海說:“媽媽是我的第一個音樂老師”,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粵語民歌《頂硬上》——“頂硬上,鬼叫你窮,鐵打心肝銅打肺,立實心腸去挨世”。民歌樸實,唱出勞動人民的堅忍不拔,也唱出少年星海的貧苦家境,而他的一生,似乎都踐行著歌中的精神:堅毅不屈,迎難而上。
漂泊輾轉,承擔起“用音樂救中國的責任”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北京和上海為中心,中國專業音樂教育開始發展,吸引了大批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冼星海就在其中,他先后就讀于北京國立藝專和上海國立音樂院。1928年,劇作家田漢介紹冼星海加入文藝團體南國社。課余時間,冼星海參與不少進步音樂活動,還在國立音樂院的刊物上發表了《普遍的音樂》一文,認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而是“普遍的音樂”,學音樂的人要承擔“用音樂救中國的責任”“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這種可貴的音樂觀源于音樂家長期顛沛流離的清苦生活,也源于對音樂深沉的摯愛?;仡櫵吷囊魳穭撟骱涂箲鹌陂g普及救亡歌詠運動等工作,始終沒有脫離這樣的音樂思想。
1929年,冼星海因參加學生運動而被迫終止了在上海國立音樂院的學習。同年底,他以打工燒鍋爐換取船票,遠赴巴黎,圓音樂之夢。巴黎的生活動蕩且忙碌,他甚至因交不起房租夜宿塞納河畔,還幾次餓暈在街頭。由時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的馬思聰引薦,冼星海拜入法國小提琴演奏家保羅·奧別多菲爾門下學習,愛才心切的奧別多菲爾免除了他每月200法郎的學費。
在巴黎期間,冼星海勤于創作,三重奏《風》是他音樂生涯的重要轉折。這部為女高音與單簧管、大提琴而作的三重奏,沉淀了音樂家在異國備受磨礪的游子心聲,受到法國印象派作曲大師保羅·杜卡和俄國著名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喜愛。杜卡十分欣賞冼星海,支持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二人結下深厚情誼。
1935年,杜卡心臟病突發離世,冼星海悲痛不已,隨后于暑期回國探望母親。在巴黎的5年時間,他系統掌握了現代音樂的作曲技巧,豐富了音樂修養,開闊了藝術視野。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救亡”成為時代主題,催生出多種多樣的左翼文藝形式。在聶耳等左翼音樂家開創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冼星?;氐缴虾#c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不斷創作救亡歌曲,他的音樂創作“充滿著各種被壓迫的同胞的呼聲”。這一年,冼星海譜曲的《救國軍歌》應時而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抗戰救亡歌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冼星海加入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二隊,告別母親,奔赴祖國多地進行抗日宣傳和救亡歌詠活動。他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寫道:“民眾對音樂的需要,尤其在戰時,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離開你而站立在民眾當中。”
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創作了300多首救亡歌曲。他對普及音樂文化和抗戰音樂有著深刻理解,渴望“喚起民眾、激發民眾的抗日救亡熱情、組織民眾堅持抗戰”,其中《戰歌》《游擊軍》《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后方去》等作品洋溢著熱切的救亡之心,流傳甚廣。
紛飛的戰火沒有阻擋冼星海用音樂鼓舞民眾砥礪抗戰的腳步。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抗日救亡歌詠中,他來到武漢,遇到錢韻玲,收獲了愛情。1938年7月20日,冼星海和錢韻玲訂婚,田漢等到場祝賀。此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寄來音樂系全體師生簽名的聘書,冼星海決定與未婚妻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冼星海完成了一生中的偉大杰作——《黃河大合唱》。
革命圣地,創作抗日救亡“交響大合唱”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你見過黃河的驚濤駭浪嗎?”
黃河奔涌至壺口,驟然收束,濁浪如沸金翻騰,轟鳴似旱天驚雷。1938年秋,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的壺口下游東渡黃河。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深深映刻在他的腦海中,他開始醞釀一部長篇朗誦詩。
不久,光未然因行軍墜馬受傷,被送往延安治療。1939年初,在魯藝音樂系任教的冼星海前來探望,請他寫一部合唱歌詞。光未然欣然接受,僅用5天就完成有8個段落、逾400行的長詩《黃河吟》。1939年除夕夜,在抗敵演劇三隊的內部聯歡晚會上,光未然親自朗誦《黃河吟》。觀眾的掌聲未落,冼星?;羧黄鹕恚迅柙~抓在手里說:“我有把握寫好它!”
回到窯洞,冼星海與光未然、鄔析零、田沖等戰友多次長談。黃河的壯觀、渡河的驚險、學唱黃河船夫號子的情形……一幅幅壯闊景象、一張張生動面孔在他腦海中化作奔騰不休的音符,從筆尖流淌而出。六天六夜,他的精神高度緊張、亢奮。盡管身體抱恙,他仍徹夜奮戰,一會兒伏案疾書,一會兒起身試唱、指揮。他偶爾躺在床上沉吟,又猛然從床上躍起,繼續譜曲。
由于八九個月時便與冼星海分離,冼妮娜對父親的記憶大多源于母親錢韻玲及父親同事、學生的講述。時隔80多年,父親創作《黃河大合唱》的情景依然鮮活。冼妮娜對記者細致描述:“寫完一曲,他便唱給母親聽,有時還和戰友們合唱、輪唱。母親則在白紙上‘打格子’,為父親手繪樂譜紙。不知不覺,父親寫出60多頁手稿。光用壞的筆尖,就在桌上堆成了小山。”
為給愛吃甜食的冼星海提神,光未然特意買來二斤白砂糖,冼星海寫幾句,就抓一把送進嘴里。錢韻玲還精心制作了“土咖啡”——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加點紅糖泡水。
1939年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曲譜全部完成。這部大型合唱聲樂套曲由《黃河船夫曲》《黃河頌》等8個樂章組成,除《黃河怨》與《黃河頌》三易其稿,其他樂章一氣呵成。
這是中國音樂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作。整部套曲激情跌宕,各樂章相互獨立又完整統一,是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史詩性的“交響大合唱”。在《保衛黃河》的輪唱與合唱中,不同聲部依次進入,描繪出抗日隊伍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共同奔赴戰場的全景圖。隨后全體合唱將同仇敵愾、奮勇抗敵的決心和氣勢推向高潮,展現出全民抗戰、團結抗戰、堅持抗戰的巨大力量。
樂曲甫一完成,大家便開始了緊張的排練。幾把二胡,幾把小提琴,沒有低音樂器——面對簡陋的條件,大家集思廣益:一個洋油桶,裝上一個把,安上幾根弦,就做成一件低音弦樂器;把十幾個金屬勺子放到一個大號搪瓷茶缸里,讓嘩嘩的金屬撞擊聲配合管弦鑼鼓,制造出激烈緊張的氣氛。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陜北公學禮堂奏響。觀眾擠滿了走廊、窗臺,甚至講臺兩側。“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令人振奮的曲調,振聾發聵的歌詞,點燃了人們心中熊熊燃燒的抗日救國情懷,現場掌聲雷動。
此后,冼星海連續10次親自指揮魯藝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身穿土布軍裝,打著綁腿,腳穿草鞋,指揮100多人的合唱團和樂隊,空前震撼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1939年7月8日,周恩來同志聽了《黃河大合唱》后,贊譽冼星?!盀榭箲鸢l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此情此景,在漫長的歲月中,借由母親的話語,時常在冼妮娜腦海中盤桓復現。雖然未能在父親身邊成長,但聽他寫的音樂,依然可與那份壯懷激烈同頻共振。她對記者說:“‘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曳锤赣H留下的樂譜時常常思考,《黃河大合唱》為何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我想,在創作這首樂曲時,父親將自己和全國民眾的心緊緊貼在了一起,不僅反映了全國人民的疾苦,更傳遞出偉大的中國人民團結抗日、奮斗不屈的精神?!?/p>
隨后數月,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黃河大合唱》的排演迅速展開。由于樂譜傳抄困難,許多段落干脆“口口相傳”,這部誕生于窯洞的民族交響自此傳遍祖國大地,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音樂史詩。
1940年,冼星海遠赴蘇聯。他參考延安時期的演出反饋,將《黃河大合唱》進行交響化和戲劇化改編,使之更適合大型舞臺演出。他親自指揮樂團演出試奏,在莫斯科音樂界獲得好評。1944年,美國記者愛潑斯坦訪問延安,與葉君健合作,將《黃河大合唱》的歌詞譯成英文,作品逐漸為世界所知。光未然于結尾寫下的“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在次年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如潮歡呼,久久回響。
阿拉木圖,結下跨越國界的兄弟情誼
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冼星海化名“黃訓”,與電影導演袁牧之等前往莫斯科,參加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后期制作與配樂工作。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影片制作陷入停頓。1942年年底,冼星海輾轉來到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
饑寒交迫中,冼星海在劇院門口遇到哈薩克斯坦音樂家巴赫德讓·拜卡達莫夫。他看到冼星?!昂苁?、眼皮浮腫、頭發稀少,可以看出經歷了不少苦難”,卻依然隨身攜帶著小提琴,相惜之情油然而生,便將他帶到姐姐達娜什家中居住。一家人對冼星海關心備至,為給他添置冬衣,拜卡達莫夫的老母親找出一件舊大衣連夜翻改,縫衣針把手扎起了血泡。達娜什的女兒卡拉姆卡斯當時7歲,她一直記得“我放學回來,鞋里已經灌滿了雪水。他把鞋子放在爐子邊烤著,然后抱著我在屋里來回踱步,一邊用體溫幫我暖腳,一邊響亮地唱著中國歌曲”。冼星海叫她“卡利婭”,卡利婭則叫他“黃闊克”?!伴熆恕笔枪_克斯坦人對最親近長輩的稱謂。70多年后,卡利婭回憶往事時,依舊淚流滿面。
生活安定下來,冼星海投入音樂創作。拜卡達莫夫與多位音樂同行都記得,“他經常用磕磕絆絆的俄語加手勢,充滿激情地和所有人談論音樂。”冼星海非常積極地了解哈薩克民族音樂,經常請他們彈奏傳統曲子和民歌,然后用五線譜記錄旋律。積累下豐富資料后,他開始改編和創作。冼星海也時常跟著他們四處演出,用小提琴為偏遠鄉間的農牧民拉上幾首自己的作品。
1944年,在阿拉木圖音樂人的推薦下,冼星海來到哈薩克斯坦北部小城庫斯塔奈,幫助當地組建藝術團。正是在這座天氣寒冷、條件艱苦的小城,冼星海留下豐富的音樂果實。這一年,哈薩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伊瑪諾夫犧牲25周年之際,冼星海醞釀已久創作的交響詩《阿曼蓋爾德》上演。這部作品結構自由,音樂表現手法豐富,展現出哈薩克斯坦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馬群和英勇的民族精神,在演出中贏得陣陣熱烈掌聲。
在哈薩克斯坦的這幾年,冼星海心系祖國,完成了歌頌中國革命的《民族解放》《滿江紅》等作品。1945年初冬,在巡演過程中,冼星海的肺病急劇加重,雖然前往莫斯科治療,還是于1945年10月30日不幸離世。11月14日,在延安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了挽幛:“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時光銘記音樂的故事。拜卡達莫夫的女兒、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音樂學院前副院長巴德爾甘·拜卡達莫娃如今已年過八旬,她繼承了父親的音樂事業,也記述下長輩們與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曾有兩個心愿:一是找到他的家人;二是把他最后的作品帶回祖國?!?/p>
1990年10月,冼星海誕辰85周年暨逝世45周年之際,哈薩克斯坦音樂界在阿拉木圖中央音樂廳舉行冼星海紀念晚會,演出了《滿江紅》等作品。冼妮娜也第一次來到阿拉木圖,見到了曾經幫助過父親的哈薩克斯坦朋友,見到了一直想念著“黃闊克”的卡利婭。2023年12月,由哈薩克斯坦作曲家巴雅胡諾夫改編的《阿曼蓋爾德》首次在中國奏響,拜卡達莫娃感懷不已:“冼星海沒能回去祖國,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
1998年,在中哈兩國領導人關心下,阿拉木圖市的一條大街被正式命名為“冼星海大道”,與它平行的另一條大街被命名為“拜卡達莫夫大道”。在冼星海大道上,矗立著一座荷花造型的冼星海紀念碑。今年6月27日,冼星海紀念碑修繕后重新開放,字跡更加清晰,增添了記錄音樂家一生足跡的指示牌。
時代回響,續寫振奮人心的音樂精神
1945年,在庫斯塔奈的嚴冬中,冼星海拿起指揮棒,《阿曼蓋爾德》樂聲響起。隨后,他再次指揮演奏《黃河大合唱》,獻給他始終掛念、深深熱愛的祖國。鏡頭交錯切換,激昂的旋律穿越時空,庫斯塔奈音樂會與《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畫面漸漸重疊……2019年,中哈兩國合作拍攝的首部故事片《音樂家》上映,聚焦冼星海生命中的最后5年,這是電影中最激動人心的場景之一。
2013年,《音樂家》總策劃、出品人沈健感動于冼星海與哈薩克斯坦人民的友誼,先后5次赴哈采風。他對記者說,至今記得拜訪卡利婭時,老人唱起冼星海教給她的《只怕不抵抗》,回憶往事時的深情淚水;也記得冼妮娜誠摯的心愿:“有生之年,我想看看那些年的父親,哪怕是從大銀幕上。”這些溫暖片段,成為沈健拍攝《音樂家》的初衷與動力。
影片著力塑造的冼星海,是與哈薩克斯坦人民心靈契合的音樂家,創作出《阿曼蓋爾德》,回饋這片土地;也是顛沛流離、心向祖國的游子,隱姓埋名寄居異鄉,他日夜渴望回到延安,不顧安危奔向邊境,捧起一抔祖國土地上的積雪?!坝捌顒尤说模琴呛_@份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的愛國精神?!痹诠剿囆g指導薩比特·科曼貝科夫看來,《音樂家》承載著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與共同記憶。
電影《音樂家》也為中哈友誼續寫新篇。劇本調研時,兩國主創一起哭一起笑,分享同樣深沉的民族情感;拍攝期間,300多名劇組成員各自說著漢語、哈薩克語、俄語和英語,卻相約每天見面時要喊一句“冼星海!”——音樂家的名字不斷在劇組回響。
影片中掀起情感高潮的動人旋律,在現實中一次次奏響。2018年,哈薩克斯坦國家愛樂樂團“絲路星海”音樂會在上海、南京等多地巡演,演出了《阿曼蓋爾德》《滿江紅》等作品選段。時任團長列夫·梅佐羅維茨說,“我們帶著冼星海的作品來到中國,是為了傳承友誼。”2024年,哈薩克斯坦國立拜卡達莫夫合唱團在武漢舉行音樂會,哈方音樂家用中文演唱《黃河大合唱》,掌聲熱烈,經久不息。指揮貝姆貝特·德梅奧夫說,“是音樂讓我們彼此理解、彼此靠近”。
冼星海的音樂不僅跨越國界,如梭的歲月也記錄下這些動人旋律的傳承與發展。
1968年至1969年,儲望華、殷承宗等音樂家將《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鋼琴協奏曲《黃河》。1970年5月1日,由殷承宗在北京民族宮劇院首演。今年是鋼琴協奏曲《黃河》首演55周年。殷承宗對記者說,自己當年實地采風,從壺口走到延安,對抗戰精神感同身受。這份與《黃河大合唱》一脈相承的音樂精神,也融入《黃河》里。《黃河》奏出船夫的奮斗拼搏,更奏響中華民族渴望屹立世界東方的堅強信念?!敖裉?,我們的夢想實現了,中國站起來了!”殷承宗激動地說。
《黃河》是一部能被世界“聽懂”的作品。55年里,殷承宗在不同國家演奏1000多場,至今,這部作品每年仍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或播放或演出五六十場。他說,《黃河大合唱》與《黃河》都蘊含著濃濃的愛國精神與不屈信念,雖然中國音樂特色鮮明,但能為世界人民理解,而且,越是遭受過屈辱與磨難的民族,越能生發出強烈共鳴。
時光荏苒,弦歌不輟。今年3月,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分別在泰國曼谷和澳大利亞悉尼演出《黃河大合唱》;4月,愛迪生愛樂樂團在紐約林肯中心玫瑰音樂廳帶來“2025黃河大合唱”音樂會;5月,哈薩克斯坦第十四屆“阿斯塔納之夜”國際藝術節開幕活動上,受邀參加的中國歌唱家們再一次唱響《黃河頌》……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聆聽冼星海于硝煙彌漫中譜寫的民族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我們聽到人民的心聲,聽到抗戰的號角,聽到中華民族不屈的靈魂。歷經歲月洗禮,《黃河大合唱》紀念碑式的歷史意義與深刻的象征意義愈加凸顯:熱愛和平的人民攜起手來,銘記戰爭歷史,共創和平未來!
相關閱讀:
冼星海給母親的家書
(節選)
我是一個音樂工作者,我愿意擔起音樂在抗戰中偉大的任務,希望著把洪亮的歌聲震動那被壓迫的民族,慰藉那負傷的英勇戰士,團結起那一切苦難的人們。但,媽媽,我時常感到自己能力的薄弱和自己實際生活的缺乏,雖然有時站立在整千萬的民眾面前,領導著他們高歌,但有時我總有戰栗,因為我往往不能克服自己的情緒又想念到遙遠的媽媽了!可是當我每到一個地方的時候我都被那民眾歌詠的情感克服,令我不但忘記了自己,忘記了你,而且又更加緊我的工作……我常常感動民眾的力量最偉大,民眾對音樂的需要,尤其在戰時,那使我不能不忍痛地離開你而站立在民眾當中。
1937年
(記者張丹華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