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藝事早南天——中國現代美育先驅胡根天文選》首發
8月15日,《縱橫藝事早南天——中國現代美育先驅胡根天文選》(下簡稱《縱橫藝事早南天》)在2025南國書香節上舉行首發式。專家學者共同解讀這位嶺南文化大家“大美術觀”及“完整文化人”的當代價值。
孫女整理親筆文存:三維度呈現祖父思想體系
胡根天孫女、廣東美術館研究館員胡宇清是本書編者之一,從事廣東近現代美術研究和展覽策劃。胡宇清表示,整理并出版此書,既是為了紀念祖父,也是為研究祖父的藝術思想。她在現場動情地回憶了胡根天的生平,以及她整理、主編本書的心路歷程。
作為首次公開出版的胡根天藝術文存,《縱橫藝事早南天》匯集了胡根天1920至1940年間40余篇重要文章,以“藝術評鑒”“藝苑史話”“美展品議”三大版塊立體呈現其思想體系,并以年表方式對其人生軌跡及藝術生涯進行梳理。
“藝術評鑒”涵蓋藝術家評述、藝術語言分析、建筑和裝飾設計探討,凸顯其超越時代的藝術觀。《從繪畫的用途談到藝術家的自覺》《藝術創造與實際生活》等文章,在“為藝術而藝術”和“為人生而藝術”的論爭中主張“藝術獨立價值”與生活的關聯性;《民族藝術的建立》強調基于從民族藝術出發革新新國畫的創作路徑,又對“新國畫”與“折衷”論保持清醒判斷,其觀點曾引發關于“折中主義”的重要論戰。
“藝苑史話”匯集胡根天美術史教學與研究精華。文章《日本的美術在中國的搖籃中長大》體現其開闊的學術視野;《論中國美術的演變》一文展現其深刻的歷史洞見;《西洋繪畫在中國的發展》一文則是其對中西藝術體系差異的系統化認知。
“美展品議”首次公開胡根天作為中國現代美術展覽制度奠基者的實踐與思考。代表文章如《美展的審查制度及其方法》《對于第二次全國美展的希望》,內容涉及展覽組織、評審規則、畫家遴選、機構建設等,為研究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體提供重要史料。
突破史料局限:重構美術史敘事框架
《縱橫藝事早南天》的出版引發學界高度關注及好評。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教授胡斌指出,胡根天早期作品在戰火中大量損毀,其藝術探索全貌難以系統還原。同時,復雜的歷史語境制約對其作品和思想的研究深度,需借鑒跨學科、跨國域的資料和研究視角,多維度解讀這位“完整文化人”及其藝術貢獻。
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齊喆認為,該書通過系統梳理其存世文章,完整呈現了其在文化理念、美術思想、美育實踐及中西文化關系等方面的觀點體系。“本書與2022年廣東美術館‘拓荒者’展、2025年北京畫院美術館‘藝事早南天’展形成呼應,共同完整拼砌起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中長期被邊緣化的華南版塊,有力挑戰了傳統美術史研究的‘文化中心論’敘事框架,為重新審視20世紀中國美術創作、教育傳播的多元發展路徑提供了關鍵抓手。”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天忠評價:“本書是對胡根天在近代中國,尤其是在嶺南地區的藝術、美育、文博事業等成就的最好表彰、紀念與傳承。”
出版的價值:搭建過去與現在的思想橋梁
從嶺南拓荒者到美育思想家,《縱橫藝事早南天》的出版不僅是對一位先驅者的緬懷與致敬,更搭建起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思想橋梁,為當代中國藝術發展提供歷史鏡鑒。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所言:“重訪先驅者的足跡,正是為了尋找破解當代文化困局的啟示。” 這位“完整文化人”留下的精神遺產與時代叩問,將不斷激發關于中國藝術現代性命題的深度探索與當代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