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對世界持悲觀看法,但小說《離別》充滿希望。” 歷史學(xué)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愛情小說遺作成德國頭號暢銷書
已故德國歷史學(xué)家和政治評論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1907-1999)早年所著自傳性強烈的愛情小說遺作在塵封93年后終于付梓,未料一舉成為明鏡暢銷書榜的冠軍。
1
《離別》(Abschied)由時年24歲、本名雷蒙德·普雷策爾的哈夫納寫于1932年10月18日至11月23日期間。兩個多月后,納粹便在德國掌權(quán)。若非如此,作者應(yīng)該很快會讓小說面世。
《離別》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德通社介紹,小說年輕的主人公也叫雷蒙德,初出茅廬,無憂無慮,前往柏林投身律師工作之前,在流光溢彩的大都市巴黎盡情享受最后的自由時光。性情多變的女主人公特迪深受朋友們喜愛。所有認識她的男人都愛著她,但沒有人比雷蒙德愛得更深。他珍惜與她共處的每一秒鐘。他們的關(guān)系卻充滿變數(shù)。
1931年春,雷蒙德與特迪在巴黎共度了14天。情感始終起伏不定。小吵小鬧之后總是熱烈的和好,而后再次陷入漫長的爭執(zhí),誤解與嫉妒、指責(zé)與怨恨層出不窮。但也有很多的幸福。他們在煙霧繚繞的閣樓里討論奧爾德斯·赫胥黎和里爾克,探討埃米爾·揚寧斯的表演藝術(shù),或漫步拉丁區(qū),同游盧浮宮,聚首中餐館,朋友與情敵交替登場,他們大多是快活而可愛的,過著追求自由的波西米亞式生活,與即將到來的納粹獨裁形成了鮮明對照。
書里充滿了輕松的對話:
特迪嗅了嗅空氣說:“我喜歡聞火車站的味兒,你也這么喜歡聞車站味兒嗎?”我說:“我不知道。”特迪說:“它們聞起來一股子旅行〔Reise〕味兒。”我說:“這一個聞起來像是驢行〔Abreise,啟程〕。”然后我們都笑了。
2
特迪的真名是格特魯?shù)隆ぜs瑟夫,一位來自維也納的猶太姑娘,1930年8月31日與哈夫納在柏林相識、相戀,很快主動流亡國外,哈夫納多次前往巴黎與她相會。他后來在寫于1939年、2000年才出版的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里回憶特迪:“我們每個人都深深愛戀著那個名字的所有人,一位嬌小的奧地利女孩。她有著色如蜂蜜的滿頭金發(fā),臉上長著雀斑,身軀靈活得有如火焰一般。為了她的緣故,我們學(xué)會了嫉妒,也忘記了什么叫作嫉妒。我們經(jīng)歷了喜劇,也經(jīng)歷了小小的悲劇。我們的心中為她譜出了贊歌和狂熱的詩篇,而且我們體會到,若用勇氣和機智來過活,生命就可以變得美麗;如果能夠聽出其中的詼諧和音樂的話,生活還可以過得優(yōu)雅而自由。”(引周全譯文)
兩人的友誼持續(xù)終生。格特魯?shù)隆ぜs瑟夫后來前往瑞典,并終老于此。后人在她的遺物里發(fā)現(xiàn)了哈夫納寫給她的20封信。
1934年,哈夫納從巴黎回到柏林,僅過四年,便不得不與長他八歲、已經(jīng)懷孕的猶太未婚妻埃麗卡·施密特-蘭德里(本姓希爾施,1899-1969)逃奔英國。兒子奧利弗降生前,兩人結(jié)婚。
為了保護仍在德國的家人,他另擇筆名哈夫納,1954年以《觀察家報》特派記者身份重返柏林,后成為新聞周刊《明星》的著名專欄作家。
3
哈夫納1999年去世后,兒女在五斗櫥抽屜的夾層里找到了《離別》的手稿,但視之為一部真正狂熱的青春小說,擔(dān)憂損害父親的崇高聲譽,因此寧愿繼續(xù)塵封。
26年后,他在英國出生的長子奧利弗·普雷策爾重新審閱了手稿,產(chǎn)生了不同的想法。家屬均同意付諸出版。手稿遂交由卡爾·漢澤爾社,印成兩百頁的硬皮本,今年6月3日出版,大獲成功。
小說沒有對未來劇變的黑暗預(yù)感,只是有那么一兩次,特迪圈子里的某位成員曾挑釁性地表示渴望戰(zhàn)爭。即使特迪拒絕返回柏林的動機,也更多源于家庭矛盾而非政治因素。
但主人公雷蒙德在面對塞得滿滿的行李箱時,確曾令后人毛骨悚然地感到“我箱子里擁擠得像集中營或難民列車”。
德通社的評論說,小說由大量冗長的對話和眾多微妙的言語交流構(gòu)成,講述了一個熱烈而真摯的愛情故事,雖不如哈夫納的非虛構(gòu)作品那樣得心應(yīng)手,卻仍然成為了德國的頭號暢銷書。
“我喜歡《離別》,主要是因為它基調(diào)輕快,充滿了生活樂趣。”奧利弗·普雷策爾說,“雖然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對世界持悲觀看法,但《離別》充滿希望。”
評論界看法類似,對它明快的節(jié)奏和活潑的文筆多有贊譽。《明鏡》周刊認為,“對今日而言,它堪稱一件大事”。
86歲的普雷策爾將親自操刀《離別》的英譯。
哈夫納的多種著作已在中國出版,如《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解讀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等。
《離別》上周末仍排在明鏡暢銷書榜小說類的第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