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的無錫
8月4日傳來許倬云先生逝世的消息,5日無錫潑天大雨。中午我出去找個資料,陰云壓頂,雨滴淅瀝,車至太湖大道金匱大橋,雨如盆傾,四野驟暗,雨刮器開二擋也幾乎不管用。我不愿相信的是那么一位睿智淵博的學者,活力洋溢、意志強大的老人,竟然就這樣走了。
許倬云說過:無錫是個富有人情味的地方。無錫不是路過之處,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離鄉多久,無錫都是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他在《往里走,安頓自己》這本書里寫道:家鄉不是地理,家鄉是親情的傳遞。1930年我生在廈門,在廈門的時候每年要回到無錫,后來我們就搬到了湖北荊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所以我對無錫是歸少離多。這種溫暖和懷念,后來升華為我對中國的感情,對中華同胞的感情。我九十六歲,身體已經癱瘓,此生應該沒有可能回來了,夢魂之中常常萬里關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會進入太湖,我還可以以某種方式回去。
許倬云家族的老宅原在無錫崇寧路7號,是無錫名門之一。許倬云出生在廈門鼓浪嶼,兒時在湖北荊州沙市,都是隨父親許鳳藻宦海行旅所致。直至抗戰勝利,許鳳藻受命管理全國引水事務,到上海處理港口巷道,才讓許倬云回到無錫老家,并進入輔仁中學讀書。
許倬云在跟著父親宦海行旅的那些年并未正式入學讀書,只是偶爾得到父親的教誨和自學,亦從未學過數學和外語。當時輔仁中學從上海遷回無錫,允許許倬云旁聽,但要求第一學期功課全部合格。據他的同學莊為其教授回憶:“當年我們全班有40個同學,看到來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同學,不但沒有歧視他,相反都十分同情他、愛護他,千方百計地幫助他,老師也特別關心他。我們還安排4個功課較好的男同學坐在他周圍專門幫助他,使他勇敢面對學習,克服學習困難,盡力去攻克數學和外語關,他勤奮的學習精神也使同班同學十分感動。在第一學期考試中,許倬云不但數學、外語全部及格了,而且在語文課程還取得了極優的成績。到高二時,竟將功課全部趕上了同班同學,有的還超過了同學。”
從1946年至1948年,許倬云在輔仁中學讀了三個年頭,在這兒他讀到了錢穆的《國史大綱》,引發了對史學的濃烈興趣。此時錢穆正在江南大學當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許倬云的父母本來想讓他讀完中學就去讀江南大學,那就很可能成為錢穆的弟子,可惜,這個人生取向被歷史進程打斷了。但即便如此,輔仁中學始終是許倬云心中的一段美好,他的《許倬云談話錄》一書單列一章“輔仁中學”,他說在輔仁中學就讀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大受教益的三年,大力贊揚輔仁的辦學方針與教學方法,認為輔仁中學的辦學宗旨和輔仁學風具有東林精神。他說道:輔仁中學用的教材一半是英文版,老師教的課是經世之用,輔仁老師教我們的是實學,我們的老師都能教別的課,堪稱全能,真是了不起。他們有能力在大學任教,但他們寧可在無錫教家鄉的子弟,真是全心全意奉獻。
許倬云對輔仁中學的感恩,充分表現在他對同學聚會的態度上。2005年,輔仁中學49屆校友發起48、49、50三屆校友聚會,祝賀輔仁中學恢復校名一周年,許倬云欣然如期回到無錫參加活動,這是他離開輔仁56年后第一次返校。據與會同學回憶,他不僅把許多老同學的名字記在心里,還大談當年在輔仁中學受到東林精神的熏陶與教育,學習高攀龍、顧憲成的民族骨氣和斗爭精神,是東林精神給了他勇氣和力量。
2009年11月,許倬云又一次回到無錫,與老同學們聚會,這一年同學中許多人已年屆八十,聚會地點就在輔仁中學老校址一墻之隔的東林書院,老同學們在東林書院的石牌坊下拍了集體照留念。據參加接待的文化官員說,許倬云在聽取東林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時特別用心。2012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許倬云的口述史著作,書名為《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云先生一生回顧》,顯然出自東林書院的那副名聯。
80歲聚會的席間,許倬云說起無錫有一道家常名菜“生麩釀肉”,從前經常吃媽媽做的,不知無錫飯店里還做不做。負責接待的時任文化局局長葉建興對此事記憶深刻,他回憶道:“先生動情地提及對母親的思念,言道每逢佳節,母親必親自下廚。享用過大葷之后,母親總會做一道‘生麩釀肉’——即在生麩塊上切開小口,塞入肉末煮湯,出鍋前再撒上一把綠瑩瑩的豆苗。這道在當時錫城極平常的家常菜,幾乎家家廚娘皆能為之,卻深深承載著先生對母親、對故土、對兒時歲月的無盡追憶。不消多時,一碗熱氣蒸騰、豆苗青翠的‘生麩釀肉’便端至席上。望著這道魂牽夢縈的家鄉菜,許先生眼中頓時泛起晶瑩淚光……”許倬云始終念念不忘母親料理的無錫家常美味“生麩釀肉”,早已成為銘刻于他心里揮之不去的鄉情。
雖然許倬云僅有近三年時間完整地生活在無錫,其他居住都是零散和短暫的,但他對無錫的觀察和體驗是深刻而清晰的。他記得無錫老家位于城中東河頭巷,前門、后門都有河,過年時河面船只往來,鄉下的船搖來城中送油、送米等物品,十分熱鬧。還記得在鄉下看田的農夫會到城里替他們磨粉、蒸糕,孩子們會搶著吃糯糯甜甜的米粉。他看到老無錫有士紳出資出力分擔社會責任的傳統,如捐助職業訓練所、修橋補路、與盜匪談判保境安民等,以實現“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希望無錫能恢復這一傳統,鼓勵有識之士共同擔起社會責任。
許倬云認為從前無錫多出實業家、數學家,士大夫世家也會參與實務工作,實用之才眾多。他還認為無錫經濟發達且文風很盛,他關心無錫教育事業,建議加強高校人文學科建設,恢復國學專修館,多創辦省級重點中學。他希望無錫有更大規模的文化場館,推動民間藏家助力場館建設,還建議建設音樂類專門演出場所,舉辦高品質文化活動。對于無錫的城市開發建設,他建議邀請優秀建筑師設計典范式新建筑,使其成為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城市。
我向無錫的學者和文友們提了一個問題:能否各用一句話,分別概括許倬云的史學研究意義和價值,以及許倬云的精神意志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收到不少精彩回答,擇出無錫作家協會副主席陸陽的兩聯答題,引來作為此文的結尾:
史學研究意義與價值:跨學科融古今勾連文明脈絡,破陳規重庶民解構華夏基因。史鑒開新。
精神意志意義與價值:身歷滄桑憑孤筆寫就江河萬古,心涵悲憫以寸丹照破塵網千重。赤心照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