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是上海”,孫甘露與毛尖在書展上探討“寫作與上海”
“上海就是我的偶像。年輕時,她是一位戀人;父母離世后,上海就像我的父母。”8月13日下午,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孫甘露在上海書展東方閱讀盛典上說。伴著書香,他與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圍繞“寫作與上海”展開對談,剖析這座城市與文學創作的深厚聯結。
談及上海在自己生命中的特殊分量,孫甘露坦言自己從未長時間離開過上海,“最多也就出差旅游,沒有超過15天。”在他看來,上海的邊界仿佛就是世界的邊界,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談及個人品質與上海的關聯,孫甘露認為自己身上較強的忍耐力,恰是上海人迷人的特質之一。“以前,有些影視作品會調侃一下上海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但是上海人總是看完之后一笑而過,這就是一種忍耐力。”孫甘露說。這種在城市生活中磨礪出的韌性,不僅體現在日常處世中,更滲透到他的文字創作里,讓其作品在細膩中透著堅韌。
創作歷程中,孫甘露曾有過放棄寫作的念頭。他坦言,寫作對自己這類自認“沒才華”的人而言并非易事,需要特殊的堅持與天賦。上海這座城市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早年隨軍人父親在上海郊區生活的經歷,以及后來做郵遞員時接觸到的各行各業人群和多樣生活場景,都成為他筆下故事的源頭。他認為,小說創作并非對現實的精準復刻,而是通過文字激發讀者的想象,需在真實基礎上進行藝術虛構,而當下影視和文學中出現的群像式表達,值得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動因。
孫甘露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細節,稱做郵遞員的經歷塑造了他對城市的認知,即便后來身份轉變,內心本質仍未改變。他偏愛藍色和綠色,日常穿搭常是內穿T恤、外搭襯衫,這些看似瑣碎的個人偏好,也折射出他與上海這座城市低調而多元的氣質相契合。在他看來,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是父母健在之時,最痛心的則是父母離世,這些私人化的情感體驗,也融入了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復雜情感書寫中。
毛尖從文學研究與創作的角度補充了對上海的觀察。她認為,上海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既能承載宏大敘事,又充滿市井煙火氣,這種雙重特質為寫作者提供了廣闊的表達空間。許多作家在書寫上海時,都會不自覺地將個人記憶與城市肌理交織,讓作品呈現出獨特的時代印記。
對談中,兩人還談及文化現象與創作環境。孫甘露認為,文化發展如鐘擺般在不同風格間擺動,無須過度憂慮其走向;他不擔心短視頻對長內容的沖擊,自己也會看短視頻,認為其中不乏有趣的表達。他還提出,優秀的作家和演員往往具有雌雄同體的特質,這種特質能讓他們更敏銳地捕捉人性的復雜面。
半個小時的對談中,孫甘露與毛尖以各自的視角解讀著上海與寫作的關系,他們的分享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上海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城市,更是文學創作中鮮活的精神符號,始終滋養著與它共生的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