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東方閱讀盛典現場,名家學者圍談—— 深度閱讀,守護清醒與豐盈
面對當下存在的信息泛濫與資訊過載,我們如何重新定義閱讀?2025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昨天開幕,“書香上海·東方閱讀盛典”作為書展重要組成部分,以“語言·情感·時代·文明·視野”為主題,匯聚熊月之、孫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滬生、李仲謀等名家圍談,許多讀者提前在友誼會堂“蹲守”,現場座無虛席。
多位作家學者直言,平時也會刷短視頻看直播,其中不乏有趣的表達,但并不擔心其對紙質書或長內容的沖擊。“不拒絕新媒體的便捷,也不放棄深度思考的價值。但要警惕碎片信息導致的知識失衡與精神淺薄化。深度閱讀的價值在于,學會從碎片中尋找系統,在信息洪流中守護清醒的頭腦與豐盈的精神世界。”江蘇師范大學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田崇雪說。
跳出“信息繭房”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眾生活方式已然發生深刻變革,被海量信息包圍、算法推薦、知識付費成為常態。傳統意義上的“深度閱讀”——比如系統閱讀經典、沉浸式思考,在新媒體時代似乎面臨挑戰。
打開手機、電腦或手持電子書閱讀器享受海量書籍內容,是Z世代的閱讀新常態。短視頻、公眾號、音頻等碎片化內容正重塑閱讀方式。“閱讀的選擇最終取決于讀者自身的主體性。無論買課還是逛書店,關鍵在于是否真正投入思考、獲得啟發。新媒介未必導致思想簡化,但需小心語言退化。”田崇雪剖析算法對認知多元性的限制,認為“流量至上”容易擠壓內容深度,警惕文化被“景觀化”“消費化”,避免讓閱讀成為“身份標簽”。
但新環境也給文化傳承創新帶來新機遇。“一條”創始人兼CEO徐滬生談到新媒介作為“閱讀入口”的可能性,探討音頻、解讀類內容相對降低了經典門檻,有助于打破傳播壁壘,發掘多元聲音的價值。在他看來,或許新媒體不是敵人,而是橋梁,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從“被動接收”轉向“主動篩選”,讓碎片成為通往深度的階梯。
潛入城市深處
“上海是我的偶像。年輕時,是一位戀人;父母離世后,就像我的父母。”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孫甘露與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圍繞“寫作與上海”展開對談,孫甘露形容上海的邊界仿佛就是世界的邊界,上海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城市,更是文學創作中鮮活的精神符號,滋養著與它共生的寫作者。
這座城市的多元與包容,為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優質閱讀與寫作,需跳出浮光掠影,潛入城市深處。此前創作長篇小說《千里江山圖》,孫甘露多次走訪歷史遺跡,參考當時上海的城市地圖、報紙新聞、檔案、風俗志等,重現二十世紀30年代上海的建筑、街道、飲食、風俗和文化娛樂等,建構出令人身臨其境的小說空間感。在他看來,城市生活中磨礪出的韌性,會從日常處世滲透到創作里。他回憶道,做郵遞員的經歷塑造了他對城市的認知。“生命中最幸福的時刻是父母健在之時,最痛心的則是父母離世。”這些私人化的情感體驗,也融入他對城市的情感書寫中。
“書寫上海時,作家會不自覺地將個人記憶與城市肌理交織,讓作品呈現出獨特時代印記。”毛尖認為,上海獨特之處在于其既能承載宏大敘事,又充滿市井煙火氣,這種雙重特質為寫作者提供了廣闊表達空間。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熊月之以《在文物、藝術與歷史的交融中CityWalk——談上海六千年》為題,分享從事上海歷史研究和知識分享的心得。新書《上海六千年:海納百川的文明之路》正在上海書展展出,還“走”進了上海地鐵“文化長廊”展區,供乘客讀者駐足閱覽。“漫步上海六千年文明之路,既是對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深度解碼,也是對學科壁壘的跨越性突破。”熊月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