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三度排演 話劇《屠夫》9月6日登臺曹禺劇場 用戲劇方式參與紀念重要時刻
一出北京人藝三度排演的劇目,帶著對前輩藝術家杰出造詣的致敬——9月6日起,《屠夫》即將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參演劇目登臺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曹禺劇場。
重要節點再演《屠夫》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北京人藝決定推出一部能呼應歷史、傳遞力量的作品,用戲劇的方式參與紀念這個重要的時刻。于是,承載著厚重歷史底蘊且包含著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暴行共同意志的話劇《屠夫》,再度進入視野。
聚焦反戰主題的作品《屠夫》本輪演出被納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表示,當年前輩藝術家的表演可謂是教科書式的范本,此次何冰老師作為導演,帶領年輕演員進行再創作,希望他們能夠感受到傳承創新的使命擔當。在他看來,這次排演帶給年輕演員最大的改變,是讓他們習慣走進劇院就把手機放下,“這次排練讓他們養成了專注的創作習慣。”
前輩曾貢獻教科書式表演
話劇《屠夫》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統治奧地利為歷史背景,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肉鋪老板伯克勒一家被卷入政治漩渦中的故事。該劇雖未直接呈現戰爭場景,卻透過每個飽受創傷的普通人,在笑淚交織間更深刻揭示出戰爭的殘酷與破壞性:既碾碎生活,也扭曲人性,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誰才是真正的“屠夫”。
據悉,1982年,德國曼海姆民族劇院攜《屠夫》來北京人藝演出,作為對《茶館》赴歐演出的回訪。當年12月,北京人藝就將該劇搬上了首都劇場的舞臺;2005年,朱旭、鄭榕、周正等已年屆七旬、八旬的老藝術家再次登臺,以教科書式的表演在《屠夫》的演出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據何冰回憶,那時他作為一個即將40歲、將成熟未成熟的演員,看到一位位大師在舞臺上那種寵辱不驚、從容不迫的表演,特別希望這樣的境界也能長在自己身上。“正所謂‘我注六經’‘六經注我’,我們向圣賢學、向經典學,等學到一定份兒上的時候,要發揮出來,貢獻出自己的這一份兒。”
中青年演員自信應對挑戰
此次排演集結了金漢、黃薇、李麟、王卓達、柳文伊、周情云、張瀚生、龔鈺泉、黃麒源、周帥、孫嘉良、楊琪芳、解天、王寧、李雪歌、聞博、李京旭、李紫瑞、杜博濤、劉倍伯、龔佳豪、杜子俊等20多位中青年演員。其中大部分演員已在《趙氏孤兒》中有過默契合作,曾在何冰的帶領下,在這部小劇場話劇中爆發出巨大的青春能量。此次轉戰大劇場,在何冰看來,《屠夫》在今天的排演,更注重傳遞當下的理解,并建立與當代觀眾溝通的橋梁。“戲的主題不會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已是普遍共識,重要的是在共同認知上再深化一步。我們需要尋找表達與接受之間的紐帶。”
劇組今年4月就已建組,何冰認為,此次排演有三個挑戰:“經典本身是座大山,我們首先要向老藝術家致敬;創作本身的難度;如何贏得觀眾接受。”而應對這三大挑戰,只有一把鑰匙——自信。演員黃薇稱,這次劇組做了大量的劇本工作,“我手上除了原版和2005年劇院演出版的劇本之外,還有5個修改版。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讓演員能在舞臺上自如自信地表演。”
內景變外景 火車上舞臺
同2005年的版本相比,此次《屠夫》的舞美最大變化是從內景變成了外景,呈現也頗具亮點。據何冰介紹,一列象征著時代車輪的火車將會“開”上舞臺,成為布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人藝‘前店后廠’,有自己的劇場和舞美制作工廠,一些大膽創意完全可以實現。生活里有什么,舞臺上就能呈現什么。”
此外,據馮遠征透露,北京人藝還將為這部展演作品推出公益性安排。在線下演出之外,還將適時推出一次線上展演。同時堅持惠民導向,每場演出中都將有一定數量的公益惠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