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當代》《北京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 守護精神世界的溫度與詩意
5月以來,許多成熟作家攜新作重返創作現場,青年寫作者亦以銳利的筆觸介入現實。在技術浪潮試圖重塑人類感知方式的今天,這些新作以其獨有的細膩與執著,構筑起兼具現實溫度與思想深度的精神家園。
丈量自然的維度
在文學寫作中,自然不僅是地理空間,更是人文精神的深厚土壤。作家們的書寫,讓“人與自然”這一文學母題在當下生長出更為豐饒的精神向度。《當代》2025年第3期推出畢淑敏的長篇新作《昆侖約定》。小說講述了戍邊戰士們在“世界第三極”的酷寒中與自然角力,在生存困境里磨礪出信仰之光。
鄉村是人與自然密切互動的場域。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鄉村面貌發生的深刻變遷成為當下文學寫作的重要題材。《中國作家》2025年第6期的“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欄目刊發了關仁山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滹沱河上》。小說以常山戰鼓傳承人的命運為線索,展現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現代轉化。王妹英的長篇小說《豆谷記》(《中國作家》2025年第5期)以百年村落為舞臺,書寫主人公從戰亂孤兒到企業家的蛻變經歷,可作為中國鄉村精神演進的微觀標本。
有作家通過虛構或非虛構的形式,審視自然與心靈、社會的復雜關聯。龍仁青的中篇小說《與羚同名》(《人民文學》2025年第6期)以動物保護為主題,折射現代性沖擊下的情感疏離。王曦的中篇小說《塌陷區》(《北京文學》2025年第6期)聚焦妖魔山煤礦的倒閉,揭示破壞自然的后果。荊歌的短篇小說《金子》(《當代》2025年第3期)將故事的背景設置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主人公與狐貍相伴,將孤獨熬成了與自然對話的秘語。安寧的散文《道路迷失的森林》(《中國作家》2025年第5期)書寫人與動物的生存狀態,傳遞了對生命與自然的思考。
援外者的足跡既丈量著地理的距離,更在異域的山川水土間,書寫著文明對話的篇章。《人民文學》2025年第5期刊發的趙大河的中篇小說《大有》與別鳴的短篇小說《流水行云》均講述了技術人員援外的故事。《大有》以農業專家在外遇襲失蹤的懸疑架構,勾勒出中國技術援外的一個側影;《流水行云》將斯里蘭卡水電站的建設現場與三峽工地的記憶相互交織,展現水利人的精神傳承。
激活記憶的表達
在《中國作家》2025年第5、6期的“王蒙聊《聊齋》”專欄中,王蒙對《嶗山道士》和《噴水》的點評以獨到的視角、幽默而深刻的語言,引領讀者領略古典文學歷久彌新的魅力。如何激活先輩們留下的文化記憶,從中持續挖掘新的內涵,是當下數字時代進行文化探秘的重要面向。
城市經驗的變遷承載著時代的集體與個體記憶,是作家們著力深耕的主題。楊志軍的中篇小說《卓瑪日記》(《當代》2025年第3期)寫草原少女進城創制“酥油咖啡”,飲食融合的背后是新一代牧民在傳統與現代間的精神成長。同期還刊發了肖復興的散文《老街五記》和班宇的中篇小說《白象》,兩部作品皆以城市變遷為背景:前者以小見大,從同泰店的興衰落筆,勾勒出北京城市面貌的更迭脈絡;后者則在代際恩怨的纏繞中,展現特定歷史時期里普通人的命運沉浮。
在書寫城市記憶時,作家們往往以童年記憶映射出時代變遷與個體經驗。《北京文學》2025年第6期的“新北京作家群”欄目中,寧肯的中篇小說《鳥》用童年的記憶碎片,串聯起20世紀北京胡同里的生活印記。同期還刊發了徐皓峰的《香港武人記》,以1953年的香港為背景,刻畫彼時武人的江湖恩怨與生存掙扎。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引發熱議的素人作家以扎根生活現場的獨特視角,真切地刻錄下普通人的生命記憶。《北京文學》2025年第5、6期分別發表了兩位素人作家的非虛構作品,王計兵的《父母愛情》和范雨素的《丁丁長大了會開飛機嗎》,反映了普通勞動者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起伏。第5期還刊發了皮村文學小組的“勞動者文學杯詩歌精選”,這些詩作展現了煤礦工、護士等不同勞動者的工作場景,詩行間傳遞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命運的思考。
開掘情感的深度
都市生活里的矛盾、不安與挑戰都是當下寫作的重要主題,本期掃描的新作對此進行了多面向的探索。朱秀海的中篇小說《接近于無限透明的演奏》(《北京文學》2025年第5期)通過小提琴家的資助往事、女兒的藝術抉擇,探討藝術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聚焦養老問題的還有馬金蓮的中篇小說《小白的故事》(《人民文學》2025年第6期),借寵物狗的際遇,折射出老人照料難題及人際關系的復雜性。
在當代都市語境中,女性面臨的生存與精神困境,具體而微地體現在婚姻、情感、育兒等生活命題之中。作家們以具有性別意識的筆觸,對這些命題進行深刻的書寫與剖析。程黧眉的短篇小說《牡丹亭》(《人民文學》2025年第5期)描繪了中年女性在婚姻圍城里的迷失。《青年文學》2025年第6期的“玫瑰空間”欄目中,包慧怡的短篇小說《明日煙花》以乳腺檢查為引線,呈現親密關系的復雜性與女性自我價值的探尋。
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文學以獨特的具身經驗與個體記憶,彰顯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守護著世界的復雜性與人類的主體性。那些被書寫的昆侖風雪、滹沱河鼓聲、都市霓虹下的身影,都是人類在技術狂飆中對自身存在的確認。期待作家們繼續尋找獨一無二的表達,讓文字成為抵御同質化的堅固堡壘,守護人類精神世界的溫度與詩意。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創作與批評專業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