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書香,如約而至 4.2萬平方米空間化身書海,超12萬種圖書、1267場活動靜候讀者
上海展覽中心內布展工作昨天進入收尾階段,不少展臺已經搭建完畢。 文匯報記者 周俊超攝
“書香是一種氛圍”——步入煥然一新的上海書展主會場上海展覽中心,主題雕塑下這行標語與“我愛讀書,我愛生活”呼應,恰是盛夏八月上海書展的鮮活注腳。今天,眾多書迷翹首以待的2025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開幕,雙主場首開先河——上海展覽中心與上海書城共同擔綱,4.2萬平方米空間化身書海,超12萬種圖書、1267場活動等待讀者共赴書香之約。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盛會之一,它不僅是閱讀盛宴,更是一座城市每年一次的精神集結。2025上海書展延續了往年的熱鬧與豐富:展銷圖書、文化講座、名家簽售、閱讀推廣等活動被很多網友制成“花式攻略”;也多了許多“首次”創新,力爭為新老讀者帶來新鮮感與體驗感。身處互聯網時代,我們為什么還要走進線下的上海書展?答案或許藏在“鏈接”與“入口”里。
鏈接人與書的文化集市
在短視頻和人工智能精準推薦的浪潮中,有人會問:在家就能在線看書、刷知識節目,為什么還要冒著酷暑去擠人潮、翻紙質書?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鄧建國看來,“走進書展、觸摸紙書,有助于提醒我們——慢下來,深層閱讀,深度專注,才不會被信息洪流卷走”。是書展,把閱讀從個人行為,變成整座城市的文化盛事。“這種參與性與沉浸式的文化現場讓我們意識到閱讀不是孤立的滑動屏幕,而是一種活著的文化鏈接。”他形容上海書展如同大型文化集市,讓人愿意放下手機,走進人群。由此,虛擬時代“想象的共同體”變成了線下真實共同體——讀書人在書展上如部隊會師般相互看見、攀談、握手、擁抱和鼓勁。
參加上海書展,不用擔心“曲高和寡”,小眾圖書、大部頭學術叢書,都不愁知音。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黨委書記陳義望有感而發,每年都會把最重磅的看家產品拿到書展平臺首發首秀,“上海的讀者有眼光、有審美,出版人要配得上書迷們的期待”。做書人與讀書人因書展而邂逅,形成了富有詩意的鏈接。
打通全民閱讀的更多入口
經過21屆培育壯大,上海書展已然觸達這座城市的毛細血管,打通全民閱讀的更多入口。讀書不再只是凝視文字,而是與城市共舞的姿態。上海這部大書,等你來閱!
本屆上海書展推出“雙主場+X+N”模式,各區級分會場和部分實體書店、圖書館等特色分會場呈現“不止于書、不止于展”的多種可能。活動陣地還首次延伸至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動書展資源下沉一線。更有上海展覽中心戶外噴水池廣場化身“閱界夜市”,上海書城七層空間變身流動的知識劇場。
上海書展各區分會場彰顯區域人文特色,比如,長寧區參與主辦第二屆“書香上海·東方閱讀盛典”,開啟“悅讀長寧·東方讀書會”系列活動;寶山區圖書館聯合中國郵政定制的“研學手冊”收錄書展活動信息,打造隨身攜帶的“文化護照”,指引讀者感受閱讀魅力;松江區“奇換公園”舊書交換市集將舉辦“古籍新生”修復展示等;嘉定區通過童聲繪鄉情、行走非遺、書香田園等活動推動鄉村閱讀……參與上海書展的46處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設在公園、社區、商場、樓宇、郵局、圖書館、美術館等空間,讓市民轉角就遇到閱讀。
助力文旅商體展融合,上海書展解鎖“書展+”新場景,讓閱讀內涵更豐富立體。除了設立“閱界夜市”打造“書展+夜市經濟”,還讓上海書展吉祥物“逗點”與《浪浪山小妖怪》IP形象聯動亮相公交車,“書展+影視”成為串聯文化地標與城市空間的新紐帶;推出地鐵電子紀念聯票、書展文具聯票、上海插畫藝術節聯票、看東方聯票等,充分玩轉“票根經濟”。上海書展也不止于上海,還要“走出去”。從福建三明到新疆喀什,再到熱門景區浙江烏鎮,上海書展打破地域界限,充分釋放溢出效應。
這或許正是書展的終極意義:讓書香從殿堂滲入街巷,讓每個平凡瞬間都擁有詩意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