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夢華錄》:巧妙鋪開“宋式審美”清雅畫卷
一面團扇映于臺前,丹青筆觸從扇面上流過,掀開一幅古韻盎然的宋代畫卷。8月8日和10日,上海歌劇院與騰訊視頻聯合出品的新古典國風歌劇《夢華錄》亮相2025國家大劇院歌劇節。指揮家張誠杰執棒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攜手徐曉英、于浩磊、周琛、曹琳等歌唱家,詮釋東西方藝術的碰撞交融。
方非攝
歌劇《夢華錄》由40集同名連續劇變為兩個多小時的歌劇,精簡改編極為考驗編劇的落點選取與功力。編劇曹路生刪減十余個支線人物,從關漢卿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中提煉精神內核,并汲取劇版對女性情誼的現代詮釋,聚焦趙盼兒、宋引章、孫三娘從錢塘到汴京的創業歷程,突出三人間的真誠、理解、扶持,為這個“古老”的故事添上契合時代底色。
在豐富民族歌劇表達方式方面,《夢華錄》探索突破慣用“板腔體”的傳統,融入流行音樂元素。趙盼兒與顧千帆的二重唱“螢火蟲”以輕盈旋律模擬流螢飛舞;孫三娘、宋引章的唱段“喜報皇榜”“三秋桂子香難久”朗朗上口,分別凸顯前者直爽干練、后者哀婉深思的人物特質。
歌劇《夢華錄》舞臺上,宋代繪畫元素被拆解重組。紗簾構成的前景展現為圓形扇面,既呼應了趙盼兒茶樓“半遮面”的美名,又傳遞著宋代簡約雅致的審美特點。舞美設計借鑒五代南唐畫家周文矩《重屏會棋圖》的多重時空構思,一面切割空間,一面通過屏風上的畫作、人物的虛實穿梭投射內心悲喜,層次錯落,可謂巧思。
全劇高潮片段“斗茶”中,趙盼兒與茶湯巷掌柜比試點茶技藝,琵琶輪指模擬茶筅擊拂的節奏,弦樂組以跳弓技法表現茶沫升騰的動態,身著漸變綠紗衣的舞者水袖翻飛似茶湯旋舞,多媒體影像將茶沫幻化為點點星辰……舞蹈、多媒體、交響樂默契配合,讓宋代茶藝有了“通感”般的轉化表達。
把歌劇藝術化作傳遞中國美學的橋梁,《夢華錄》的探索相當新穎,但想要成為經典,其在唱詞的文白過渡、宣敘調的銜接雕琢等細節上,尚有精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