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湘江文藝》2025年第2期|張雪云:西域隨筆
    來源:《湘江文藝》2025年第2期 | 張雪云  2025年08月14日08:04

    張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南作家網主編。在《人民日報》《文藝報》《民族文學》《散文百家》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散文集《藍渡》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18年卷。長篇報告文學《“海牛”號》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戈壁紅

    踏入這一片戈壁灘時,有風在耳邊低吟,這風是帶著溫度的。雖說才剛剛入秋,一些草木已經泛黃,早晚的溫差也有了一些距離,但是到了白天,這里依然是一片晃眼的陽光。在吐魯番的戈壁灘上,陽光自然是一覽無余的開闊,就像空氣一樣慷慨大方。

    腳下,是無垠的沙石,它們沉默著,承載歲月的打磨,粗細不一,有了一些重量,也有了比重量輕一些的塵埃。這些沙石無言,和陽光一樣,靜靜訴說著這片土地千年的滄桑。

    寂靜是暫時的,陽光一出來,一切都鮮明起來。我們眼前所見到的,是一片無垠的戈壁,就在這片看似荒蕪的土地上,鋪開了一大片火紅的色彩,一片熱烈而獨特的盛景。這是221團的萬畝辣椒曬場! 一大片一大片的辣椒曬場宛如熾熱的紅色海洋,又如同一簇簇燃燒的火焰。那一顆顆飽滿鮮艷的火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

    紅。一望無際的紅!這像是被大自然用濃烈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機繪制出的壯麗畫卷;又仿若一片紅色的綢緞鋪展在大地上,綿延起伏,順滑而富有質感。辣椒們如同戈壁上閃爍的星辰,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

    戈壁的天空,湛藍而高遠,像是一塊巨大的寶石,沒有一絲云彩的遮擋,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而下。廣袤的戈壁灘上,地面被曬得滾燙,石子和沙礫在陽光下閃爍著微光。

    這些火紅的辣椒形態各異,有的細長筆直,宛如紅色的利箭;有的微微彎曲,像是羞澀的月牙。它們色澤鮮艷,紅得奪目,在陽光的映照下,仿佛每一個辣椒都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微風吹過,辣椒們相互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低聲訴說著戈壁灘上的故事,或是在抵抗驕陽的炙烤。

    戈壁灘氣候干燥,陽光熾熱且持久,為辣椒的晾曬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在這里,辣椒能夠充分吸收陽光的熱量,快速蒸發水分,從而保留其濃郁的風味和鮮艷的色澤。

    團場的職工穿梭在這片辣椒紅海中,忙碌地翻曬著辣椒。他們的臉上掛著汗珠,也洋溢著喜悅。這片戈壁灘上的辣椒,承載著他們的辛勤勞作與殷切期望,將在陽光的助力下,完成一場華麗的蛻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是遠走他鄉的特色商品,把戈壁灘的熱情與風味傳遞到四面八方。

    凝視這片椒海,究竟是萬畝,還是十萬畝,我也不得而知,心中涌起的是對這片戈壁的贊嘆,更是對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者的敬畏。這萬畝辣椒曬場,是舞臺,也是生活,是勛章,也是歲月的果實,鐫刻著堅韌與執著,閃耀著奉獻之光。

    戈壁灘上能撿到玉石嗎?懷著對玉石的憧憬,我彎腰在辣椒曬場的空隙處探尋。一些細碎的石頭,有著獨特的紋理與形狀,這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有的石頭圓潤光滑,有的棱角分明,和這紅紅的辣椒一樣,透著不羈與倔強。我輕輕撿拾,指尖似被時間之手細細摩挲。

    余暉灑在戈壁灘上,一切都被染上了一層金紅。我踏上歸程。回首望去,那片戈壁紅,依舊靜靜地躺在那里,漸漸暗下去,直到第二天的陽光一照,依然火紅、廣袤、熾熱,向大地鋪展而去。

    駱駝刺

    總算帶回一個毛茸茸的布偶小駱駝。看到它,我便想起戈壁灘上一種最普通不過的植物,這荒漠中的堅守者——駱駝刺。初次踏入這片大戈壁,我的目光便被它鎖住。

    在交河故城,屹立千年的一道道厚實的生土墻,宛如大地挺起的脊梁,又似蒼茫歲月里的殘章。在一面土城墻邊,我走近一叢駱駝刺,蹲下身子細細端詳,細小而厚實的葉片,仿佛是歲月與風沙精心打磨而成,莖干強勁有力,布滿滄桑的痕跡,每一條紋理,都像是在訴說著長久以來的不屈抗爭;每一道褶皺,都銘刻著干旱、高溫、風沙侵襲下的堅韌不拔。

    與浩瀚的戈壁灘、縱橫千年的故城相比,駱駝刺如此渺小,然而卻又是荒漠中少有的綠意。遠遠望去,一叢叢駱駝刺像是大地生出的綠色疙瘩,星星點點散落其中,在單調荒蕪的背景下,略顯孤寂卻又無比堅毅。駱駝刺是一種豆科駱駝刺屬的半灌木草本植物,葉子細小呈卵形,莖部直立,枝上多刺,刺硬且尖銳,這些刺可以減少動物對它的過度啃食,能自我保護。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駱駝刺這個“沙漠勇士”,其貌不揚,植株雖矮小,根系卻極為發達,入土深度可達十幾米,水平擴展范圍也能達到六七米。駱駝刺的根系,是生命的奇跡。我想象它們穿越層層沙粒、繞過堅硬的石塊,只為追尋那珍貴的水源與養分。它的根系就像一張龐大而精密的網絡,在寒風呼嘯中依然能夠穩穩站立,不被風沙所掩埋,不被干旱所擊敗。

    駱駝刺,沒有嬌艷欲滴的花朵,沒有婀娜多姿的枝干。它矮小、敦實,渾身布滿尖銳的刺,那是它對抗惡劣環境的武器,也是它在荒漠中生存的獨特標識。在漫長的歲月里,駱駝刺見證了這里的變遷與滄桑。它聆聽著駝鈴在寂靜的曠野中回蕩,看著一個個商隊在風沙中前行,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華興盛,承載著無數旅人的夢想與希望,更多的是人類與自然不屈抗爭的聲音。在茫茫沙漠中趕路的人看到駱駝刺,就仿佛看到了希望,他們相信只要駱駝刺還在,這片土地就依然有生機。在一片黃土蒼茫中,它們如同一抹希望的曙光。駱駝刺,是一種精神,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絕不屈服!”這仿佛就是它對大地的宣言,無論是風沙彌漫的日子,還是酷寒難耐的時節,駱駝刺始終堅守自己,不曾放棄。正是憑借著發達的根系,駱駝刺在年降水量極少、蒸發量卻極大的艱苦環境中,汲取到珍貴的水分,維系著自身的生命,也為清寂的荒漠帶來了一抹生機。

    80后援疆干部小陳,來吐魯番工作一兩年了,他雖有個孔武的名字,卻是一個非常和氣內斂的小伙子,一路上的陪同和照顧,細致而周到。在故城千年的土城墻邊,他凝視著遠方,表情凝重。他是否在思念遠方的親人,我不得而知,我為他拍下一張照片,那是一個眺望遠方的鏡頭,隱隱之中,我發現他身后的黃沙、城墻、歲月,一叢叢駱駝刺,正生意盎然。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一代又一代兵團人,他們在戈壁灘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他們挖渠引水,開荒種地,建設綠洲。他們用信念,用毅力,用鮮血和汗水澆灌著天山大地。那些漸漸遠去的歷史,只有巍然屹立的天山,和荒漠上的建筑、植物,或是那一輪不曾老去的圓月,見證。

    快要離開的時候,我回頭再看一眼,交河故城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臥于大地之上,用殘垣斷壁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榮光。如今,只有風在其間空蕩蕩地穿梭,發出低低的嗚咽,似在尋覓曾經的記憶。

    好在我在這荒蕪中看到這一抹綠意,駱駝刺,這戈壁灘上的守護者。其實,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新時代的援疆干部,或者是更多的開拓與奮斗者,它是他們堅韌頑強精神的象征。他們如駱駝刺一般,以渺小之軀,書寫生命的精彩與傳奇。

    坎兒井

    都說坎兒井是西域的地下生命琴弦,而我一個南方人,能夠在這個秋天一睹其風采,也算是不虛此行。

    漫步在吐魯番的葡萄園里,品嘗香甜的瓜果、欣賞歡快的維吾爾族舞蹈,朋友,你可會想到,這片綠洲之下那默默流淌了很多年的坎兒井?!細細聆聽,那潺潺的流水聲,似有若無,卻清脆悅耳,宛如天籟。這是坎兒井的水在歡歌,它們從天山山脈的積雪消融處啟程,穿過層層疊疊的巖層,繞過堅硬的沙礫,在暗渠中奔騰不息。這汩汩水流,是生命的律動,是希望的傳遞,是地下的生命琴弦,彈奏出動人的旋律,讓吐魯番的綠洲充滿生機與活力。

    據《史記》記載,坎兒井時稱“井渠”,它能與長城、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又與四川的都江堰、廣西的靈渠并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坎兒井具有悠久的歷史,千百年前,西域的先民們在這片酷熱干旱的土地上,為了生存、為了延續文明,以非凡的智慧和堅韌的毅力開鑿出坎兒井。我們所在的吐魯番,氣候炎熱干旱,年均降水量僅約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 000毫米以上。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使水分大量蒸發,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滋養了吐魯番的大片綠洲良田,使其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瓜果之鄉”。

    坎兒井是如何開挖出來的?有著怎樣的堅韌與執著?是怎樣的信念與力量讓他們用粗糙的雙手,在火焰山下編織出一張縱橫交錯的水網?西域的先民們,在沒有現代機械的艱苦條件下,僅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一鍬一鎬地挖掘著,一寸一寸地推進著。或許,他們曾在黑暗的地下迷失過方向,曾被突如其來的塌方掩埋過身軀,但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熄滅。那流淌的地下水,是他們的信念之源,是他們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力量支撐。

    我們來到米衣木·巴依家的坎兒井,這是米依木·巴依繼承其父親阿布都卡哈爾·胡加的遺產。此處坎兒井1720年開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沿著那幽邃的豎井緩緩而下,仿佛踏入了時光隧道,潮濕的氣息撲面而來,涼意漸生。井壁平整而堅固,土層厚實,甬道沿著水流的方向修筑,可供游人行走,井壁處細密的水珠晶瑩剔透,映射著微弱的光線。暗渠里是奔流不息的井水,縱橫前行。我彎下腰捧起一抔清涼的井水,喝一口,沁甜的。

    坎兒井這龐大的地下工程并不顯山露水,看似簡單,其實縱橫交錯。坎兒井工程斷面小,施工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各種危險頻發,工程量浩大。坎兒井主要由豎井、出水口、暗渠、明渠、澇壩等五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和西部的高山春夏有大量積雪雨水,其水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開鑿豎井,挖掘地下渠道,將水引出,通過明渠輸送至澇壩(蓄水池),儲存起來用于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隱于戈壁深處的坎兒井,雖沒有黃河的洶涌澎湃,沒有長江的浩渺無垠,但在西域人民的心中,它的地位無可替代。它是干旱中的希望,是酷熱里的清涼,是“地下母親河”,是“生命之泉”。 如果你有幸來到吐魯番這片熾熱的土地,一定要去看看這兒的坎兒井。據說這里還有上千條坎兒井,但現在有水的坎兒井越來越少了,至今還在使用的坎兒井,就更少了。

    這些珍貴的隱匿于地下的琴弦,默默彈奏著千年的樂章,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朝代的更迭,始終如一地守護著這片土地,默默維系著綠洲的生機與繁榮。地表之上,吐魯番是火焰山赤焰灼灼的領地,是烈日高懸下酷熱難耐的沙海。然而,當你把目光投向地下,坎兒井這彈奏生命序曲的地下琴弦,便如同一串神秘的密碼,開啟了另一個清涼而靈動的世界,它像大地的毛細血管,蜿蜒曲折,延伸向遠方。

    走出暗渠的時候,光線漸漸濃密,清涼的水面上,泛著難得的亮光。同行的湘西小妹,似乎有些不舍,捧著井水說:“大家都來嘗一口吧,這雪山之水,沁甜的!” 

    米衣木·巴依家的坎兒井,又或者是其他我還不曾遇見的坎兒井,組成了這片土地上龐大的生命脈絡,又宛如一部活著的史書,靜靜訴說著歲月的傳奇,流淌著生命的歡歌,它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交融的奇跡,是西域大地一道永不干涸的生命琴弦。

    棉質新疆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新疆是棉質的,溫暖、雪白、豐厚,這幾乎是一定的。

    每當我提及一座城市,總愛用“質地”這一詞匯,去勾勒初次邂逅時那份獨特的感受,以及這個城市所擁有的氣質。新疆的質地一定是棉的,即便未曾親足這片廣袤的土地,新疆這個名字,已在我心中悄然生根,成為了一個溫暖而遙遠的夢之地。

    對于新疆的認知,從他人筆下的描繪已經了解很多。然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新疆。新疆是一本厚重的書,需要用雙腳去翻閱,用雙手去觸摸,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我要翻過天山南北,走過雪白的棉田,從春日的嫩綠到冬天的銀裝素裹,體會那份從時間和大自然中流淌出的溫柔與堅韌。

    在我的夢境深處,新疆這幅巨大的畫卷,始終被一抹細膩而堅韌的棉質觸感所輕輕包裹,它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織錦,鋪展在泱泱華夏的西北邊陲。我并不真正了解新疆,我只想寫下我所理解和認識的新疆。我知道她是這樣一個歷史與現代交織,民族風情與異域文化共舞的邊陲明珠,古時被喚作西域的地方,那里流傳著無數波瀾壯闊、動人心魄的故事和傳說。

    在我的時間宇宙里,無論過去如何悠長,未來怎樣鋪展,新疆始終是我心中一片獨特的光芒地帶。它的美,不僅僅是天山魏巍,草原遼闊,棉田萬畝。這里不僅僅有遼闊無垠的草原輕撫天際,不僅僅有浩瀚無邊的沙漠訴說著千年的孤獨,更有那終年不息的西北風,那千年不倒的胡楊林,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讓人心生敬畏。又或是在晨曦初現之時,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輕輕拂過胡楊的枝頭,為它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個秋天,和秋天的胡楊一樣,更顯莊重而神圣,它們似乎在訴說著千年的等待與堅守。

    這片廣袤無垠的大地上,時間似乎放慢了腳步,每一刻都充滿了留戀和溫馨,仿佛被賦予了魔力,猶如一位緩步前行的睿智老者。這里的日升日落,不急不緩,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畫卷,每一縷光線都在盡情揮灑,不愿輕易向夜色妥協。天空如同畫家手中的調色盤,肆意揮灑著粉紅、橙紅、明黃、金黃。時間這位智者,手持無盡的光華,在這片土地上自由舞蹈,在這些充裕而廣闊的土地上空起伏、輾轉、飄蕩。天地之間,人這根會思考的蘆葦,是那么渺小,你得卷起遼闊的想象,將思緒帶到更遠的自然萬物里去。

    這片被時間寵愛的土地上,人們似乎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從容與遐想。穿著民族風衣服的孩子們在夕陽下追逐嬉戲,笑聲灑滿了金色的田野,他們細小的夢想似乎也隨著這片土地上的光線一起,飄向了遙遠的天際。牧民們悠閑地坐在草地上,望著遠方連綿不絕的天山雪峰,心中涌動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與敬畏。他們的眼神中,不僅有著對日常生活的滿足,更有著對未知世界無盡的好奇與探索欲。正如那隨風搖曳的茅草,雖然微小,卻能在廣闊的天地間,卷起一場關于生命、自然與宇宙的浩瀚想象。

    這里的時間,似乎是一種奇妙的存在,不僅僅是流逝的秒針與分針,更是這片土地上每一道風景、每一段故事、每一份情感的見證者。在這里,人們學會了如何與時間共舞,如何在它的慷慨贈予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從容與寧靜。

    我之所以固執地認為新疆是“棉質的新疆”,不僅僅是因為這里盛產著如云似雪的優質棉花,更因為這片土地本身所散發出的那份柔和而堅韌的生命力。每當望向那片廣袤的棉田,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脈動,從綠浪翻滾到銀白覆蓋,每一個季節的更迭,都是大自然對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在這里,我得學會以更加細膩和包容的心態,去感知這里的每一份細小的美好與遇見。

    新疆的棉質,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觸感,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一種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與向往。在這片被大自然慷慨賦予的土地上,棉花的生長仿佛是大自然對人間最溫柔的筆觸,每一朵棉花都承載著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以及大地的厚愛,它們以最質樸無華的方式,講述著關于生長、收獲與希望的故事。

    走進新疆的棉田,那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綠意海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新脫俗。春日里,嫩綠的棉苗破土而出,帶著生命的活力與希望隨風輕擺,仿佛在向過往的行人致意。夏日炎炎,棉株迅速生長,翠綠的葉片間藏著朵朵白花,宛如點點繁星散落人間,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吸引著蜜蜂與蝴蝶采蜜授粉,共同編織屬于夏日的浪漫和繁忙。

    當秋風漸起,棉田便換上了金色的外衣,那雪白的棉花如同冬日初雪,覆蓋了整個田野,一片銀裝素裹,美不勝收。農民們穿梭其間,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他們輕輕摘下那一朵朵沉甸甸的棉花,仿佛是在采集大自然的饋贈,每一朵棉花,都承載著他們滿心的笑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新疆的棉質,藏在當地人民的質樸和熱情之中。新疆人的熱情好客,如同那柔軟的棉花一般,溫暖而包容。無論你來自何方,只要踏入這片土地,就能感受到那份淳樸與真誠。他們用最質樸的方式歡迎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用美食與歌舞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慶祝。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親切與放松,仿佛所有的憂愁都被這片棉質的土地所吸收,留下的只有心靈的寧靜與滿足。

    新疆的棉質,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化的象征。你看,這里匯聚了多民族的智慧與才華,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景觀。無論是維吾爾族的能歌善舞,還是哈薩克族的駿馬奔騰,都展現了新疆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棉花的種植與加工,更是融入了當地的文化傳統與技藝,成為了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紡織技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下的傳承與創新。

    當我提及“棉質”這個詞語時,內心是充滿溫暖的,我想,這不僅僅是在描述物質世界的新疆,更是在贊美這里的精神風貌與文化底蘊。新疆一定是棉質的,如雪的棉花,如瀑的云朵,是一種質感,更是一種溫暖而堅韌的時間的力量。你看,每一朵棉花都承載著希望,每一朵云彩都攜帶著夢想,它們以自己的方式講述著西域大地上由來已久的故事,她們那么柔和,那么明媚,那么堅韌,那么溫暖。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久久99热这里只频精品6|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www|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毛万迈巴赫车标|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heyzo加勒比高清国产精品| 日韩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A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91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国产精品专区第二| 人妻无码久久精品人妻| 国产精品理论电影| 五月天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影院|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