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金宇澄首部畫冊《不響》出版,六十年個人視覺檔案
2025年上海書展期間,作家金宇澄首部個人畫冊《不響》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畫冊首次系統收錄金宇澄1963年至2025年間的繪畫創作,構成一部跨越六十年的私人視覺檔案,也是一位文人藝術家的圖像回顧。
《不響》書影
畫冊命名為《不響》,出自其小說《繁花》中意味深長的上海方言。它不只是“沉默”,而是一種自我克制與有意識的留白,一種“自知而不言”的藝術選擇。正如王家衛所言:“不響,不代表一種沉默,是一種留白。不該講的,說不清楚的,沒想好,沒規劃的,自我為難的。”所以如一些讀者所言:“都不響。凡事留有余地,心中有數即可。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金宇澄從作家走向畫者,以圖像回應時代、回應個體經驗,也回應《繁花》中“未說盡之處”的那些殘句與空白。《不響》可以看作是《繁花》另一種形式的“無聲續篇”。
畫冊特別采用倒敘編排,從2025年最新作品倒回1963年的早期創作,一步步抵達敘事的源點。
作為金宇澄首度系統公開的個人繪畫集,《不響》共收錄金宇澄自1963年至2025年創作的438幅作品,其中包括168張手稿與18幅《繁花》電視劇原畫。為完整呈現這些作品的細節與質感,上海文藝出版社特別設計近80張可展平的大拉頁,使畫作得以以最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現于讀者眼前。《不響》亦同步推出獨家限量編號本。
《不響》自畫像
為了幫助讀者更直觀理解《不響》,我們特別梳理出畫冊中的三個近年來的重要節點,從中可一窺金宇澄在圖像表達上的持續探索與風格轉向。
節點一:2025年,“不響”成為一種當代表達
2025年初,金宇澄被ARTnews授予“年度突破藝術家”獎。頒獎詞指出:
“他用行動證明了文人畫傳統在當代的復興可能與高度。他是時代冷靜的旁觀者、記錄者和創造者……將超現實畫風和奇幻想象與對時代現實的深刻洞察結合起來,耐人尋味。”
同年6月,“不響——金宇澄新作展”于北京舉辦。展覽延續其既有圖像母題:人物、空間與片段性情境的交錯,同時也顯現出語言演化的分水嶺——畫面更為凝練、抽象,意味加深。
與早期作品中明顯的敘事傾向和文學符號不同,這一階段的創作更加強調圖像自身的結構性、構圖的詩意留白,以及抽象元素與心理氛圍的微妙調和。他將沉潛于文學多年的“閱讀經驗”轉化為一種新的觀看方式,以圖像的方式,持續拓展繪畫語言的邊界與可能。
節點二:2023年,“灰調子”語言高峰,繪畫成為另一種《繁花》
2023年,電視劇《繁花》正式播出,與之幾乎同步,金宇澄最大規模個展“繁花——金宇澄繪畫展”在滬舉辦,集中呈現其近十年創作的12個系列、200余幅原作。影像與繪畫在同一時間展開,構成互文結構。正如導演王家衛所言:
“這是他寫的另一本《繁花》,只不過是用筆觸和色彩代替了文字。”
展覽中引發廣泛討論的是一批“灰調子”作品。這些作品褪去明艷色彩,構圖內斂克制,卻更具穿透力。
其中尤以《隧道》一作為代表。這幅作品在《不響》中被金宇澄親自注解,體現出其圖像敘事的高度自覺性與心理結構構建能力:
“獨自面臨的叩問,畫中的室內,準備出現什么?想看到什么?‘簡陋畫布能喚起觀者想象的戲劇性和渴望的場景’?……一排五個房間內景,是空洞的門、窗,豎立一組男女身形的模特人臺,無頭人體(暗示什么?)……這一長排敞開的房間,又被整體設置到一個黑暗隧道內,改成透視效果,出現遠處隧道出口一小斑白光……畫中的地平線因此改過多次,都是為配合中景這一小塊有希望的遠方白光……唯一的希望之所在。”
畫面色調以黑紫與灰粉為主,冷清中有微妙的情緒涌動。模特人臺十余座,形態不一,部分曾嘗試加入橙色調后被覆蓋,這種“加與去”的涂抹痕跡,也成為畫面敘事的一部分。
節點三:2022年,《北風》確立“灰調子”風格的標志性轉向
2022年的三聯畫作品《北風》,堪稱金宇澄“灰調子”語言的范式之作。它以俯瞰的視角描繪上海大廈背面街景,結構緊密,色調冷峻,空無一人的街道隱含著一種壓抑的張力。
不同于日常的城市寫實,《北風》更像是一幅“心理城市圖”。唯一的動態元素,是一雙巨大的手從畫外伸入,環抱整座城市,既是“命運之手”,也是“記憶之手”。
建筑師馬巖松評價:“從建筑角度看,《北風》這幅畫是一座城市的鳥瞰,房屋帶著透視,乍一看好像我們很熟悉的建筑畫,但是你又仿佛能看到城市里人的生活,他的角度非常特別。”
在《不響》中,《隧道》與《北風》并置,一內一外,一動一靜,共同構建出金宇澄圖像語言中的深度。
據悉,《不響》正在摩點眾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