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世界文學動態
作家范妮·豪逝世
7月8日,詩人、小說家范妮·豪(Fanny Howe)逝世,享年84歲。豪生前出版了25本詩集、12部小說以及兩本短篇小說集,并于2009年獲露絲·李莉詩歌獎(Ruth Lilly Poetry Fellowship)。豪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愛爾蘭劇作家瑪麗·曼寧,也是文學巨匠塞繆爾·貝克特的摯友;父親則是法律歷史學家,撰寫了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的官方傳記。她的姐姐蘇珊·豪(Susan Howe)也是一位重要詩人,曾獲博林根詩歌獎。在2009年出版的傳記《冬日陽光》(The Winter Sun)中,豪回憶道,青年時,她和家人總是在周五時去波士頓雅典娜劇院聽交響樂、喝下午茶,她也必須每日按要求早早上床睡覺,睡前的獨處使得她的感官尤其敏感,讓她能將自己與周圍環境高度融合。
年少時,豪的周圍每個人都是作家,所以她發誓也要寫作。她寫道,“從青春期一開始,我就想過上詩人的生活。”但在豪看來,姐姐蘇珊才是那個一直在閱讀的天才,蘇珊把書籍看得尤為重要,而她自己則只讀那些有馬、狗和神秘故事的書。豪認為,自己詩歌的結晶之作是1995年出版的詩集《點鐘》(O’Clock),她在愛爾蘭一處名叫安娜梅克里格的地方創作了這部作品,那是她第一次嘗試在完全孤獨的環境中寫作,僅與植物相伴。在詩人好友瑪戈·洛克伍德(Margo Lockwood)去世時,豪創作了一首名為《瑪戈》(Margo)的短詩,詩中描繪了關于安葬的需求——“如果可以,請確保那里有一棵白蠟樹,年輕、茂密、翠綠。請把燒焦泥炭的氣味帶回。她的氣味。我的氣味。”
作家瑪麗·恩迪亞耶專訪
最新一期《巴黎評論》雜志發布了對法國作家、2009年龔古爾文學獎得主瑪麗·恩迪亞耶(Marie NDiaye)的訪談。在長達一年半的訪談期間,恩迪亞耶談論了孩子、電影以及寫作,同時逐步為僅有一個黃色沙發和一張椅子的獨居公寓添置了物品。
恩迪亞耶患有超憶癥,能夠記得自己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比如每個人在每一天穿了什么衣服。她有著清晰的童年記憶,但在采訪中卻完全記不清自己作品《拉迪維娜》中的任何人物。恩迪亞耶解釋道,她總是在寫完小說后就忘記所有細節,小說出版后,她永遠不會再想起書中的角色。據說,巴爾扎克曾在臨終前呼喚自己的小說《無神論者做彌撒》中的角色皮安訓醫生,而恩迪亞耶對這一軼聞感到不可思議。她在采訪中說道:“在臨終之際,我不會呼喚我筆下的任何人物。”
恩迪亞耶談道,她習慣在做家務時將小說中的細節構思得足夠清晰,等到真正開始寫作后,她會非常高效地每天工作兩個小時,再多就無法再堅持。恩迪亞耶寫的所有劇本都是受委托創作的,她喜歡電影,但是對寫劇本并不感興趣——這只是工作。恩迪亞耶說道:“我覺得所有的審閱和修改工作都有點煩人。”恩迪亞耶也談道,一個關于故事的模糊影像會在她的腦中盤旋數月,這一影像變得清晰就是她可以開始寫作的信號。比如,在創作《我的復仇》(Vengeance Is Mine)之前,模糊的影像是一個在辦公室里的女人和走進來的男人。通過想象,她將這一模糊的影像寫成了整個故事。
《猜火車》作者歐文·韋爾什推出新作
7月,蘇格蘭暢銷書作家、《猜火車》作者歐文·韋爾什(Irvine Welsh)推出全新小說《戀愛中的男人》(Men in Love)。這部作品是《猜火車》的續作,講述了雷登、貝格比等角色安定下來后的故事。在韋爾什看來,《猜火車》中的人物原型來源于他成長的社區。在成長過程中,他和社區里那些有趣的、愛惹麻煩的孩子關系緊密,他們對世界事件和時代變遷的反應為他的寫作提供了素材。青春時代的故事和人物是韋爾什的寫作核心,因此在《猜火車》出版后的32年里,他從未停止書寫這群主人公的故事。比如,2001年出版的小說《膠》(Glue)描繪了《猜火車》中的四個年輕人十幾年后重逢的故事,2012年出版的《煙絲男孩》(Skagboys)則討論了撒切爾主義對傳統工人階級的摧毀,重新審視主人公們如何陷入自己的人生狀態。如今,韋爾什又回到了這些角色身邊,探討他們開始認真對待愛情的人生階段。
來自阿特伍德“寫作洞穴”的簡訊
近日,布克獎得主、《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Substack賬號訂閱量達到了十萬八千人。這些訂閱者會不定時地收到阿特伍德通過郵件傳達的簡訊,同時能夠在平臺論壇上進行實時互動。阿特伍德的Substack賬號名是“在寫作洞穴中”,賬號首頁配圖是一張同名自畫像:漫畫中的洞穴結滿蜘蛛網,出口處懸掛著一副梯子,通往晴朗的外部世界,而在洞穴中,身穿綠色上衣的阿特伍德手握一支羽毛筆坐在桌前。阿特伍德曾在創作新作前宣布自己要暫時“下到洞穴中去”,她也曾在采訪中談道,互聯網帶來了許多歡樂,但也同時致使她拖延工作,所以“下到洞穴”意味著和互聯網斷聯。如今,阿特伍德將“洞穴”中的思緒實時展現給Substack賬號的訂閱者們,有時是關于法國大革命的看法,有時則是她安裝心臟起搏器的內幕故事。阿特伍德在賬號簡介中寫道:“我出生在黑暗時代,那時手機甚至電腦都還沒出現,所以我知道很多早已失傳的秘技,比如如何縫補襪子。我寫各種各樣的東西。有時我也會畫漫畫。我漫無目的地閑聊。”阿特伍德的訂閱者每月需支付五英鎊,全年訂閱的價格是47英鎊,而阿特伍德可以直接獲得其中九成的收入。她向訂閱者們承諾,“無論我腦子里有什么,你們都能讀到。”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全新傳記出版
7月,奧斯卡獲獎導演、傳奇男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全新傳記《克林特:他和他的電影》(Clint: The Man and the Movies)出版,本書由暢銷書作家、電影評論家肖恩·利維(Shawn Levy)撰寫。利維共創作過11部作品,其中包括著名影星保羅·紐曼的傳記。
在新傳記的序言中,利維談到了本書與伊斯特伍德以往傳記的區別。他認為本書盡力做到了呈現事實、避免說教。他不愿像此前的傳記那樣過度奉承這位傳奇電影人,也不愿意過于嚴厲地記錄伊斯特伍德人生中的每一個失誤。
新傳記仍然采用了傳記寫作的標準模式,即完整刻畫伊斯特伍德的一生,講述他一步步闖蕩好萊塢的經歷。1930年,伊斯特伍德出生于舊金山,中學時在學校表演了一場戲劇后,他決心不再演戲。1953年服完兵役后,在戰友的鼓勵下,伊斯特伍德進入好萊塢。在利維看來,一些鮮為人知的作品對伊斯特伍德的電影人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1968年上映的電影《獨行鐵金剛》中,伊斯特伍德飾演直覺敏銳、脾氣古怪的警長庫根,這個角色為伊斯特伍德指明了職業生涯的走向;參演1959年上映的電視劇《皮鞭》的經歷則幫助伊斯特伍德形成了經濟的電影拍攝理念,他曾將這部電視劇的制作過程視為自己的電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