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蘇:重新認識故鄉,就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從2020年至今,《草原》雜志陸續刊發了我的十幾篇小說、散文、詩歌、翻譯作品,我還參加了《草原》雜志組織的自然寫作營和小說改稿班,創作上得到了提升。這次我的小說有幸入選《草原十二騎手》作品集,我再次感受到了來自家鄉文學期刊的溫暖和支持,也希望讀者朋友們翻閱這本書,您會讀到不一樣的草原。《草原》在發現、鼓勵、推介本土青年作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會繼續努力,寫出有溫度的作品,回報《草原》。
也許一說到“騎手”,人們可能會有對遠方草原的浪漫想象。我第一次對“騎手”概念產生認知,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大概五六歲,或者更小。我生活的村子里有合牧的牛群,就是把每家每戶的牛合在一起,雇牧牛人集中放牧。牧牛人每次從我家院門前,騎著一匹黃馬趕著牛群路過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像一座移動的山,高大、剛毅、勇猛,后來我知道,他會在酷熱的夏季,一整天在草原上牧牛,孤寂、艱辛。幾年前我開始寫小說時,常把自己想象成故鄉的牧牛人,不畏險阻,艱苦跋涉。
西日嘎是我的故鄉,也是我的文學地理坐標,我每次創作時,西日嘎會自動浮現在眼前:山溝里的村子、畢勒古泰山、曾經的土路、硬硬的草、家鄉人的歌聲,還有他們沉默的樣子……這些場景和人物,在我最初的作品里有直接的體現,后來,或多或少地引入我幾乎所有的作品里。我覺得重新認識故鄉,就是在重新認識自己。西日嘎是科爾沁草原深處的一個小小的村子,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是我通向世界的入口,也是我寫小說的源泉和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