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文物中重溫永不褪色的抗戰精神
“原來這就是茅盾先生的親筆手稿。這密密麻麻的俊秀字跡,我都能想象到作者創作時的專注和激情。”近期,茅盾手稿《子夜》亮相內蒙古文學館,幾位參觀者在參觀“時代書寫者——茅盾先生《子夜》手稿展”時,仔細地研讀手稿內容,不斷發出感嘆。
茅盾長篇小說《子夜》手稿是在抗日戰爭中幸存的珍貴作家手稿之一。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轟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茅盾交給《小說月報》編輯部的《子夜》手稿在戰火中化為灰燼。所幸,損毀的《子夜》手稿是茅盾夫人孔德沚的手抄本,原稿還藏在茅盾家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茅盾在離滬之際將手稿交給親人沈仲襄保管,手稿被放入交通銀行的保險柜中,再度幸免于戰火摧殘,而且“200多頁稿紙無一張破損遺失”,堪稱奇跡。
當展覽的聚光燈聚焦在作家手稿上,人們不僅看到了作家的耕耘,更讀懂了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守護精神家園的堅定意志。歷史已經遠去,但這些珍貴的文學文物依然給予人們文化的滋養與心靈的啟迪。
戰火可以損毀書稿,卻無法毀滅民族精神
2023年,《子夜》出版90周年之際,這份手稿踏上了“回家之路”——回到浙江,在浙江文學館“C位”展出。一位讀者在參觀展覽以后,在“小紅書”app上向更多人“安利”:“真的特別不一樣,站在這份手稿面前,仿佛穿越時空,能想象到茅盾先生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如何用筆描繪出當時復雜的社會階層百態。”自2024年以來,《子夜》手稿在浙江省20余家公共圖書館進行“巡展”,累計觀展人數已達20余萬人次。
《子夜》手稿早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館一級文物。近兩年來,中國現代文學館在創新服務大眾、活化文學資源方面下足了功夫。包括《子夜》手稿在內的多批珍貴文物的復印件紛紛踏上“全國巡展”之路,不僅為各地帶去更豐富的公共文學文化資源,也讓更多普通人通過不同視角重新領略斑斕多彩的文學世界,感受文學帶來的深邃力量。
同樣遭遇一·二八事變損毀的還有巴金的書稿。當時,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等許多文化機構在戰爭的炮火中遭遇毀滅性打擊,數百萬冊書籍化為烏有,其中包括《小說月報》1932年新年號、老舍的長篇小說《大明湖》和巴金的中篇小說《新生》。
光陰荏苒,2011年,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在整理巴金遺物時,發現了一本尤為特別的書。原來,在一個牛皮紙口袋里裝著一本殘損的外文著作,書的封面是大紅的人物頭像和書名,書頁左下角已經被燒毀了,整本書殘破不堪。在牛皮紙袋上有巴金晚年題字:“Max Nettlau的西文著作 1.28日軍炮火所毀壞”。
這本經歷戰火而殘破不堪的書,是馬克斯·奈特勞的《國際和西班牙聯盟未公布的文件》,可謂是日軍侵華戰爭最直接的“見證者”。周立民認為,這是巴金當時從位于上海寶山路寶光里的家中搬出來的,巴金藏書數萬,卻特意將這本書用牛皮紙袋封裝好,并留存下來,“這本受到炮火屠戮的書,是巴金先生非常有意識地為歷史保留了日軍的這份罪證”,戰火可以損毀書稿、毀滅文化,卻無法毀滅我們的民族精神。
出生于廣東的著名詩人、革命烈士蒲風是20世紀30年代新詩運動發起人之一,1938年,他投筆從戎加入新四軍,英勇抗擊日軍侵略,從此成為一手拿筆、一手拿槍的戰士,一邊撰寫戰斗檄文,一邊創作抗日救亡詩篇,直至年輕的生命殞滅前的最后一刻。
2023年7月,正在建設中的廣東文學館迎來一批重要的文物捐贈。蒲風女兒黃安榕等親屬將蒲風生前日記、著作以及研究資料共計263件捐贈給廣東文學館,其中包括寫于1931年和1937年的兩冊珍貴的《蒲風日記》,以及詩集《茫茫夜》《兒童親衛隊》、長篇敘事詩《六月流火》、評論集《現代中國詩壇》等其他珍貴資料。
“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蒲風是第一個創作長篇敘事詩的詩人,出版了中國新詩史上第一部兒童詩歌集《兒童親衛隊》,為我國革命新詩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此次捐贈的資料大部分為孤品,為廣東文學館展陳提供了充足的展品,也為開展蒲風文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廣東文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部部泛黃的油印書籍,一件件珍貴的手稿文物,向世人講述著一段段不能忘卻的歷史。“為了這批文獻,我和家人花費了60年的心血,愿這些作品能永遠地鼓舞一代又一代年輕人,讓他們接受到當年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教育,做對社會有用的人。”黃安榕說。
從人民的寫作中獲得磅礴力量
在河北文學館現當代文學展廳“《冀中一日》群眾寫作運動”版塊中,陳列著兩件一眼望去就具有歷史滄桑感的文物,這就是作家徐光耀向河北文學館捐贈的《冀中一日》油印本,其中一冊是初版本。在同期展覽的“冀中一日”展品中,這一冊顯得極為特殊:繁體豎排,右側平訂,紙張明顯泛黃,文字略顯重影。資料卡顯示,這是《冀中一日》第二輯《鐵的子弟兵》的1941年10月初版本。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晉察冀邊區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國有志青年紛紛聚集于此,和當地軍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晉察冀群眾文藝運動,其中就包括“冀中一日”群眾寫作運動,發動軍民記錄1941年5月27日這個普通的日子發生的故事,以揭露日軍暴行,頌揚抗日英雄事跡,喚醒民眾的抗日熱情。
“冀中一日”活動得到了冀中10萬軍民的熱烈響應,送往總編室的稿件“用麻袋裝、用擔子挑、用小車推、用大車拉”。無數在這片土地上真實發生的抗戰故事,無數“用腦和手的勞動寫成的,也是用血和肉創造的”文字,充滿質樸而真誠的感染力,凝聚起全民族抗戰的磅礴力量。最后,《冀中一日》編輯部選用各方來稿233篇,共計55萬字,編寫者將其編纂為四輯,分為《罪與仇》《鐵的子弟兵》《獨立、自由、幸福》和《戰斗的人民》。當時,《冀中一日》初版本油印了200本,印刷完畢后當即由交通員穿過敵人的封鎖線,傳遞到冀中各地。
然而,這些初版本絕大多數沒有逃過戰火的劫難。作家孫犁曾擔任《冀中一日》編輯團隊成員,他在文章中回憶道:“初版只油印了200部……誰知剛送交出去,還沒來得及回收審定修改的意見,震驚中外的‘五一大掃蕩’就開始了,日寇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讓抗日根據地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墨香尚未散去的《冀中一日》油印本也蕩然無存。”
由廣大人民群眾書寫的如此珍貴的抗戰記錄,就這樣毀于抗日戰火以及隨后的雨水侵蝕。據河北文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為尋覓散佚的《冀中一日》,文化部門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征集工作。徐光耀捐贈給河北文學館的1941年10月初版油印本《鐵的子弟兵》,也已成為稀世珍本。
“在艱難的抗戰環境里,還要發動這么大規模的群眾性寫作運動,寫下每個人自己的‘冀中一日’。因此,這些書確實是很珍貴的。”徐光耀回憶說,他當年很眼饞,想參加這項寫作活動,但苦于寫不出好的文字。后來,他向河北文學館捐贈了兩冊《冀中一日》油印本。“我喜歡《冀中一日》里那些特別接地氣的文字,從中可以學習如何寫作。為什么只捐兩冊?因為這么珍貴的油印本,我自己也沒有一整套。”徐光耀笑著說。
歷經烽火硝煙,方知和平歲月之珍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越來越多從抗戰中保存下來的作家手稿、家書、文物藏品等經過整理和修復,以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這些見證中國人民抗戰壯烈歷史的文學文物,與其他抗戰文物一道,共同鐫刻下中華民族偉大抗戰精神的不朽豐碑,并以此激勵后來者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更激勵著人們在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奮斗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