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最大規模豐子愷展亮相滬上 他的藝術,何以恒久綿長

豐子愷畫作《小母親》。 (館方供圖)
盡顯愛國之心的畫作,長逾7米的書法手卷,離世前最后一封家書……與豐子愷相關的多件難得一見的展品,將匯聚于今起亮相程十發美術館的“人生短、藝術長——豐子愷藝術展”。
今年是豐子愷逝世50周年,他的創作,是藝術大眾化和生活化的典范。很多人或許并不知道,這位為大眾熟悉并喜愛的藝術大師,是上海中國畫院首任院長,還是一位書法家、翻譯家、散文家和教育家。上海中國畫院與豐子愷研究會聯合主辦的這次展覽,是近年來全國最大規模豐子愷展,精心遴選豐子愷書畫作品、重要文獻資料近200件,啟引觀眾再讀他的藝術及其精神世界。
自成一派的漫畫,探索中國畫的現代轉型
“豐子愷藝術所表達的大愛與真情,恒久綿長,值得人們銘記?!贝舜握褂[策展人、中國美術館研究部主任裔萼感嘆。
踱步于展廳,觀眾很難不被豐子愷眾多天真爛漫、溫暖人心的畫作所感染。例如,坐在窗邊、給布娃娃興致勃勃縫著小衣衫的女孩,被畫成了《小母親》;屋外挨個搬著小板凳、將它們排成列的小男孩,被畫成了《螞蟻搬家》;《夜花深處一燈歸》是雋永的剪影,聚焦夜色中提燈行走的兩姐妹;《梁上燕》以憑欄望向遠方落花、飛燕的女子背影,予人無盡遐想……
“眾所周知,豐子愷是中國現代漫畫的開創者。事實上,他還是中國畫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杰出代表。從這一層來說,他是上海中國畫院實至名歸的首任院長?!币彷嘀赋觯S子愷的漫畫,本身就是現代中國畫、簡筆水墨畫,完全符合中國畫的以書入畫、詩畫相融、強調畫外之意韻外之致的寫意傳統。有別于古代文人畫的出世、野逸,他的畫作表現的都是日常瑣事,儼然用畫筆寫日記,以少勝多,通俗易懂,但同時又蘊含詩意、諧趣與哲理。這樣的畫,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自成一派。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豐子愷以飽含激情之筆歌頌祖國、歌頌人民,創作了不在少數的作品。現身展覽的《慶千秋》,是他1959年為慶賀新中國十歲生日而畫的,寥寥數筆勾勒出國泰民安,畫面遠景綻放的簇簇煙花令人印象深刻。《飲水思源》創作于1961年9月他隨上海政協參觀團訪問瑞金革命根據地后的歸途中,只見掩映在大樹下的那口“紅井”,成為一種精神象征。
多樣化的藝術才能,呈現全面的豐子愷
“一提豐子愷,很多人想到就是他的繪畫,以至于他的繪畫鋒芒掩蓋了其他藝術才能。而這次展覽力圖更全面、更充分、更多元地反映一個跨界的豐子愷?!必S子愷之孫、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豐羽告訴記者。
一批書法作品難得集結,讓人們感受到豐子愷的書法面貌。豐子愷寫字,偏好向左微微傾斜,筆筆中鋒,特色鮮明,整體給人以古樸厚重、逸趣橫生之感。三件長長的手卷此次均為首次亮相上海,洋洋灑灑書有眾多詩詞,有一卷甚至長達7.62米。豐羽透露,手卷書寫的,既有《古詩十九首》、陶淵明《桃花源記》、溫庭筠《菩薩蠻》等經典作品,也有豐子愷自己填的詞,“這些都是他寫給子女,要求他們能夠背誦的,從中可見他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功底”。
22本泛黃的舊書,布滿一整面展墻,這些都是豐子愷的經典著作,打開他的博學。除了《子愷漫畫選》《簡明圖畫講義》等美術類著作,一批音樂類著作頗為引人注目,如《音樂的常識》《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等。原來,豐子愷還是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他就開始翻譯音樂著述,此后編寫的普及讀物《音樂入門》曾先后再版30多次。
豐子愷的家庭文化教育,則由不少現身展覽的家書得以呈現。他的最后一封家書寫于1975年7月29日,此后沒兩天就住進了醫院,直至9月15日去世。在信中,豐子愷告訴身在遠方的小兒子,自己每天還能抽一包半香煙,喝一斤黃酒,叫他不要擔心,樂觀的情緒躍然紙上?!斑@是寫給我父親豐新枚的,用的是中國古代文人最傳統的書寫方式,以毛筆寫在宣紙上,由上到下,由右到左,還蓋了章?!必S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