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須協同發力
今年暑期,上海市網信辦依托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項協同機制,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菜單式”暑托班課程庫,通過案例講解、短視頻動畫等方式寓教于樂,讓青少年輕松掌握網絡知識,提升網絡素養。時下,青少年網民日益增多,他們的網絡行為和價值觀念深刻影響著網絡生態的走向。提升青少年網絡文明素養,是培育時代新人、涵養文明新風的必要條件,也是助力網絡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6至10歲和10至19歲網民達1.85億,占比16.7%。作為網絡空間的“原住民”,他們已與網絡深度共融共生,其數字化生活程度日益提升。今年全國兩會上,有全國人大代表倡議在未成年人中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一段時間以來,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帶來的“成長煩惱”,如視力下降、睡眠障礙、肥胖率攀升等現象也引發廣泛關注。如何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培養新一代數字公民?構建家庭為基點、學校為主線、社會層面為基本支撐的協同育人體系或是一條合適路徑。
作為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第一課堂,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網絡素養教育應立足于家庭這一基點。家長須處理好規范引導與孩子自主管理的關系。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轉變理念,我們要認識到,網絡素養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術限制,而是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一方面,家長應發揮教育、示范、引導、監督作用,主動提升自身網絡素養,摒棄“手機帶娃”的惰性思維,與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數字公約,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數字生態。另一方面,家長應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在數字設備使用、信息甄別、網絡社交等方面給予適度引導,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網絡行為習慣。
學校是網絡素養教育的主陣地,需要從教育內容、教師隊伍建設和動態評估等方面體系化推進。網絡素養教育需要納入國家課程教育內容,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設計教育教學內容。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環節,須因勢利導,不斷提升教師的網絡素養、人工智能應用能力等。學校要對學生的網絡素養進行動態評估,并提供個性化指導。需要強調的是,網絡素養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更須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培養他們的數字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除此之外,還應完善網絡素養教育的支撐體系,構建制度規范、網絡平臺主體擔責、社會支持的立體防護網。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配套細則,明確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信息的具體類型、判斷標準和處置辦法,完善網絡暴力等違法行為的懲處機制。制度建設要避免“一刀切”,在“堵”與“疏”之間尋求平衡,在加強保護的同時,更應注重突出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權。落實網絡平臺主體責任,構建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鼓勵網絡平臺開發優質教育內容,不斷改善網絡生態。社會組織、基層社區等可聯合網絡平臺企業開展參與式、體驗式實踐活動,將網絡素養教育融入常態化文化建設內容。例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聯合北京互聯網法院共同建設“北京市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實踐基地”,逐步探索出了微課堂、微視頻、劇本殺、互聯網法院模擬等多樣化的網絡教育資源,讓青少年在實際體驗中提升網絡素養。
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還需要平衡保護與發展、分工與協作的關系,尤其要激發青少年的主體意識,推動其從“網絡使用者”向“網絡文明建設者”轉變。
從更深層次看,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關乎網絡強國建設的根基。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網絡素養已從“附加技能”轉變為“核心素養”。我們要以前瞻思維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發力的育人格局,讓網絡素養教育真正落地生根,讓青少年暢游“數字藍海”,成為未來的合格數字公民。
(作者:元英、方增泉,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