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還有書籍》:在流量時代守護閱讀之光
從2019年12月底第一季開播,到今年7月底第三季收官,B站人文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陪伴觀眾走過近6年時光,展現作家、編輯、譯者、二手書收藏家、繪本作者、裝幀設計師等與書籍的深厚聯結。主創的堅守與創新,使其跨越三季,始終動人。“我們希望以這部片子,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人,捕捉他們和書有關的精彩故事,為愛書人點贊。”第一、二季總導演和第三季總撰稿羅穎鸞說。
內容為本
雖然三季都只有五六集,但從第一季每集30分鐘,到第二季每集40分鐘,再到第三季每集60分鐘,單集時長不斷延伸。這是不是對當下短視頻盛行和碎片化閱讀的逆勢而為?第三季制片人王志強表示,互聯網平臺對紀錄片時長給予較大寬容度,“并非刻意做長,主要是內容推著時長走”。
羅穎鸞曾在第二季手記里表示延長片長可加強故事的深度和完整性,但第三季的片長仍讓她在播出前感到忐忑,甚至自嘲“是對觀眾忠誠度的測試”。團隊為深入呈現人物,進行了跨地域、長周期拍攝,積累了豐富細節。比如拍攝中國盲文圖書館副館長何川時,團隊跟隨其輾轉湖北恩施、寧夏銀川等地;拍攝作家林白時,完整捕捉了她70歲騎行冒險以及返鄉尋根的歷程。“只有足夠的時長才能承載他們完整的人生故事。”羅穎鸞說。
為了適應當下年輕受眾的需求,該片的一些精彩片段被剪成短視頻。王志強透露,譯者何雨珈翻譯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作品《魚翅與花椒》時,扶霞調侃某外國飯館將“宮保雞丁”譯成“公共爆炸雞”的片段,單條播放量達幾百萬,吸引了更多人觀看正片。得益于B站社區生態,還有許多讀書類UP主自發推薦片中人物與書籍,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應。數據顯示,第一季播放量超3000萬,獲得多個獎項,第三季站內開分9.9分,口碑與前兩季持平,“在文化興趣圈層里,這部紀錄片有口皆碑。”王志強說。
人物鮮活
“我們關注的始終不是書本身,而是那些鮮活的人。”羅穎鸞說,這部紀錄片對人物和細節的呈現,是引發觀眾深刻共鳴的關鍵。
羅穎鸞認為,紀錄片和圖書行業“都不能賺大錢,從業者常靠熱愛支撐”。選擇拍攝對象時,導演們發自內心地喜愛拍攝對象;拍攝過程中,團隊下足“笨功夫”。比如為拍好馬來西亞女作家黎紫書,羅穎鸞和導演反復研讀其作品《流俗地》,在前采中捕捉到她與母親的復雜關系,那些令人拭淚的鏡頭,是觀眾最難忘的瞬間。
這部紀錄片的鏡頭既對準名家,也聚焦平凡。從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到河北霸州舊書店店主劉新友,從繪本創作者蔡皋到盲文校對員史然,許多人物來自團隊的海量搜索調查以及從第一季起積累的資源。“布衣書局創始人胡同、中華書局副總編輯俞國林,他們就像‘百事通’,幫我們找到很多外人不知的愛書人。”羅穎鸞介紹,團隊13位導演中有11位是女性,年輕女導演們在婚育、職場等方面的困惑,與黎紫書堅持華語寫作的頑強、林白對女性身份的清醒認知、范雨素邊做家政工作邊寫作的“折騰”產生共鳴。“這些故事體現的是真實生命狀態,無關標簽。”
動畫的創新運用也是這部紀錄片的特色。從第一季參考漫畫風格講述沈燮元的故事,到第三季用拙樸線條和鴨嘴鉗表現女作家林白的人生思考,動畫導演洪嘉寶的創作始終與人物特質深度綁定。“創作第一季時,我們就想做些貼合年輕觀眾的創新,動畫是重要嘗試。”羅穎鸞說,“我們希望每段動畫都根據人物個性設計,比如第一季第一集中為了表現編輯朱岳,就模仿了他自己的手繪風格,很有幽默感。”最終片中的動畫不僅是畫面補充,更有獨立表達,豐富了視覺語言。
傳遞價值
“優質紀錄片就像大海中的燈塔,《但是還有書籍》就是其中的一座。”王志強說,這部系列片記錄了近6年中國圖書市場的變遷,也為“但是”這一IP樹立典范。他透露,繼《但是還有書籍》之后,紀錄片《但是還有戲劇》即將在B站上線。
《但是還有書籍》的片名來自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同名詩作,和詩人一樣,這部紀錄片的主創抱著理想主義態度,致敬書籍永恒的價值和為書籍默默奉獻的人。羅穎鸞用片中人物的話詮釋“但是”二字的含義和分量:“黎紫書說‘雖然關心文學的人少了,但總要有人做’;中圖網負責人楊兆說‘雖然看書的人少了,但讀書人總還是會有的’。”
《但是還有書籍》第三季播出時,紀錄片團隊探索“內容+電商”模式,觀眾可在觀看過程中直接購買片中提及的書籍。這是前兩季播出時許多網友的愿望。王志強說,這種嘗試收獲了不錯的轉化,證明“興趣用戶的消費潛力很大”。
“我們展示的只是時代閱讀圖景的冰山一角,也無法道盡這些愛書人的有趣可愛。”羅穎鸞說,“希望我們的片子成為一枚火石,點燃更多人對書的興趣,幫編輯們多賣幾本書,我們的堅持便有了實實在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