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民主題,講好三秦大地上的抗戰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的陜西,不僅見證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奏響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更孕育了一大批抗戰題材經典文藝作品,為烽火歲月留下深刻記憶。近年來,陜西積極探索如何更好地以文學形式傳承弘揚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后輩銘記歷史、奮勇前行,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
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縱觀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陜西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妄圖占領陜西,進而打通進攻西南大后方的通道。陜西軍民堅守黃河千里防線,進行反空襲斗爭,以血肉之軀抵御日軍西進,憑借有利地形和頑強抵抗,使日軍始終未能越過黃河,保衛了大后方的安全。陜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的重要根據地,也為革命培養了大批優秀軍事人才,他們奔赴全國各地,領導人民開展斗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陜西軍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踴躍參軍、生產、支前,為抗戰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在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民族抗戰時期,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戰略總后方。”在延安的崢嶸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成熟的穩定的中央領導集體,積累了局部執政的豐富實踐經驗;開展了延安整風運動,使全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發起了大生產運動,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人民軍隊發展壯大、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吹響了新民主主義先進文化的號角。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一處處長李兵談到,中國共產黨在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開創了中國革命事業的新局面,孕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和張思德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不被任何敵人所屈服、不被任何險阻所嚇倒,艱苦探索、頑強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李兵表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弘揚抗戰精神和延安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
蘊含民族精神信念和文藝創作智慧的豐碑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從根本上回答了革命文藝的方向、道路等重大原則問題。在《講話》精神指引下,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走出書齋,投身火熱的生活。1943年,趙樹理深入山西省左權縣,在同鄉親拉家常時得知,村民兵小隊長岳冬至因為與智英祥自由戀愛,被幾個把持村政權的壞人以“搞腐化”的罪名迫害致死。為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他以岳冬至為原型創作了小說《小二黑結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在延安,以趙樹理、丁玲、柳青、李季、柯藍、馬烽、西戎、孔厥、袁靜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脫下長衫馬褂,走進田間地頭和抗敵前線,在戰火與精神的雙重洗禮中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創作理念,真正實現了從“為小眾”走向“為大眾”的轉變。他們將目光投向工人、農民、士兵等普通勞動者,把他們的悲歡離合作為創作的核心素材,與寫作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生活中積累經驗、錘煉情感,使文學真正成為鼓舞軍民士氣、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一曲《南泥灣》膾炙人口。1941年春,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展軍墾屯田,他們用“一把鋤頭一把槍”,創造了“陜北的好江南”,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典范。這首歌不僅見證了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同甘共苦,更見證了文藝創作與人民、與生活的深刻關聯。抗戰的烽火硝煙、現實的火熱實踐、人民的偉大創造,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立場、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崇高情懷,感染了延安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催生了音樂《黃河大合唱》《東方紅》《八路軍進行曲》、秧歌劇《兄妹開荒》《小放牛》、歌劇《白毛女》、京劇《逼上梁山》、延安木刻版畫等經典作品。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振奮人心、流傳至今,核心就在于它們將“人民性”深深貫徹在創作過程中,是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最為生動的注腳。這種堅守“人民性”的創作原則和創作方向,自此成為中國文藝事業成長發展的根本特征和核心動力。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學勇談到,延安抗戰文藝是中國抗戰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凝聚民族抗日共識、探索文藝發展新方向上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延安抗戰文藝在《講話》精神指引下,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抗戰服務”的根本方針,涌現出大量具有中國氣派、中國作風、中國精神并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成為凝聚全民族抗戰決心的精神旗幟和時代符號,有效動員廣大民眾投身抗戰洪流,同時將“人民文藝”與大眾化實踐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陜西抗戰文藝是一座蘊含著民族精神信念和文藝創作智慧的豐碑。新時代的陜西文學應當立足歷史根基,深挖本土紅色文藝資源和民間藝術傳統,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扣時代脈搏,善用新媒體等多元媒介,創新敘事形式,從而攀登文藝的新高峰。”趙學勇說。
為抗戰題材文學留下時代的鮮明印記
抗戰的硝煙雖已散去,偉大抗戰精神卻歷久彌新。從柳青、胡采、杜鵬程、王汶石到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一代代陜西作家始終保持著對人民的赤誠情懷,用質樸而深情的筆觸描繪著時代變遷與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正是這種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摯情感,讓陜西文學的“人民性”傳統穿越時代變遷,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近年來,陜西作家在繼承前輩作家文學遺產的基礎上,聚焦抗戰故事,深耕人民書寫,創作推出了一批抗戰題材的優秀作品。郭軍平《黃河英雄兒女傳》展現了黃河兒女抗擊日寇的英勇壯舉和英雄形象;孫揚《興安蹤影》記述了陜西安康地區地下黨組織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如何團結軍民共同抗日;姬曉東《大陜北》展現了陜北人民頑強不息的奮斗史以及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地區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而在陜西之外,也有不少作家在持續關注陜西抗戰的烽火故事,用文學的方式繼承和詮釋抗戰精神。詠慷《南泥灣》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指戰員奉命開赴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歷史;陳惠方《張思德》生動再現了張思德樸實無華卻又重如泰山的一生,深入闡發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陜西省作協立足抗戰文化重鎮優勢,于近期集中舉辦了陜西文學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座談會、全國知名網絡作家“書寫抗戰精神”主題采訪等系列活動,系統推進偉大抗戰精神的文學傳承與創新表達。下一步,陜西省作協將繼續開展抗戰主題創作項目扶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文學工作者系統學習抗戰歷史等活動,力求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深度與網絡傳播力的高質量抗戰題材作品,為優秀作品提供全鏈條支持。《延河》雜志將進一步推動“新大眾文藝”從理論探討走向實際成果,助力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讓文藝更好地回歸大眾、服務人民。
“抗戰文學一直與抗日戰爭相隨相伴,各類樣式的抗戰作品,記述著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也傳揚著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評論家白燁談到,抗戰題材文學中的諸多精神元素,使其超越了抗戰本身,具有歷史記憶、思想洗禮、斗志磨礪、精神冶煉的熔爐性功效與寶庫性意義,這也使得抗戰題材作品長久不衰、常讀常新。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抗戰題材寫作經過多年發展演進,從選擇性、有限度的文學反映到更多樣、更全面的文學表現,走出了從狹窄到寬闊、從一元到多元的文學創新之路。“新時代的文學寫作者需要在此基礎上繼續出新和拓進,寫出自己對烽火歲月的認知與解讀、對抗戰精神的理解與發現,為抗戰題材文學打上這個時代的鮮明印記。”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喚起了民族覺醒,促進了民族凝聚,升華了民族精神。”剛出版《靠什么團結 憑什么勝利:中共七大啟示錄》的作家丁曉平談到,偉大抗戰精神激勵著許多作家、藝術家創作出無數優秀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又激勵著人民義無反顧地英勇戰斗。時至今日,這場偉大的戰爭依舊值得新時代的作家們不斷研究、挖掘和書寫,“這是一座歷史的、文學的富礦”。丁曉平表示,廣大作家要深入歷史深處,做好調查研究,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聯系起來;要秉持大歷史觀,堅持宏大敘事,求真求善求美;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通過對人物命運的刻畫,展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立場。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在血與火的淬煉中凝結的精神瑰寶,扎根三秦大地壯闊歷史的陜西抗戰文藝,正是傳承弘揚抗戰精神的生動載體。新時代的抗戰文學也必將進一步立足人民主題,用更全面的敘事、更深刻的思考,讓那些在戰火中閃耀的情懷與信念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