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快樂
剛剛讀了一本奇書,作者宣稱從《世說新語》中發現了“未盡的快樂”。《世說新語》是南朝宋人劉義慶采集魏晉以來名人雅士的逸聞軼事編纂而成的。該書錯綜比類,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涉及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有所記載。從中可以觀察到當時人物的風貌、思想、言行和社會的風俗、習尚,說它是一部很好的歷史讀物,絕無問題,說它是一部快樂大全,卻有點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至于文辭之美,簡樸雋永,固為人們所稱道。
該書流傳至今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歷朝歷代都有關于此書的論述。其間自然也有如魯迅先生所言“亦資一笑”者,然而,似乎從未有人宣稱該書充滿了“未盡的快樂”。這樣看來,我們也許可以稱這位作者是從《世說新語》中發現“未盡的快樂”的第一人。至于以后有沒有后來者不得而知,但前無古人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讀一本古書,能從書中讀出快樂,是幸運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如此的幸運。讀者的眼光不同,心情不同,學養不同,讀出的內容自然也就不同。魯迅先生說到讀《紅樓夢》,就有“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等種種不同。而毛澤東更從《紅樓夢》中看到了宗法社會壓迫女性的歷史,稱其為認識宗法社會的歷史教科書。由此看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這本書中讀出“快樂”的,能夠以“未盡的快樂”概括自己閱讀此書的感受,則非“快樂天使”做不到。
尤其令人驚嘆不已的,是作者以“快樂”解讀魏晉時期的君臣關系。這一筆確實發前人所未發,有振聾發聵、石破天驚之感,亦不能不佩服作者驚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里僅舉一例。書中講到王導與晉元帝的關系,晉元帝要換太子,又擔心大臣們不接受,于是,傳喚王導與周顗進宮,卻又不與他們見面,而是讓他們去東配殿聽人宣詔。晉元帝是想躲開二人,造成既成事實。王導一眼看穿了他的小心思,推開他的侍從,直接走到元帝面前,問他因何召見自己,搞得元帝很尷尬,遂從懷里掏出詔書撕得粉碎。懵懂的周顗就沒有看出這里的玄機,于是他說:“我常自言勝茂弘(王導字),今始知不如也!”作者由此便認定王導有膽有識,因而擁有一份周顗所沒有的、來自他內心的快樂。據說,在君臣關系中擁有主動尋找快樂的權利是當時的習俗,王導有膽有識,也就擁有了主動尋找快樂的權利。殊不知,王導與晉元帝的特殊關系也在其中隱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導不僅有膽有識,而且有威勢。不聞史家有言:“王與馬,共天下。”這里的馬即司馬氏,王即王氏家族。這可不是一句空話。其實,晉元帝司馬睿比作者更了解王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而王導也不會因為看穿了晉元帝的這點小心思,就“沒事偷著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