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國風”童話
《國風童話小鎮》出版面世了。
晨光社這套叢書規模不算大,首批推出四冊。計有廖小琴《風神的繡花袋》、劉珈辰《貍貓村》、小河丁丁《桐油紙船》和曾志宏《拉太陽》。
雖然規模不算大,但特色倒是還比較鮮明,中國風當然是其中最鮮明的特色。
童話是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童話這一文學樣式都源遠流長。
不過,自覺意義上的童話,是晚近的事,是伴隨著自覺意義上的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出現的。權威的說法是:“十八世紀下半葉,兒童文學第一次以一種明顯和獨立的文學形式出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這說的是西方兒童文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安徒生童話。
在中國,自覺意義上的兒童文學萌發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1923年,葉圣陶出版的童話集《稻草人》,具有標志性意義。魯迅認為:《稻草人》“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的”。(《〈表〉譯者的話》)
雖說中國自覺意義的童話萌發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但中國事實上的童話早已存在。不同之處只是在于,這些童話是非主流、民間散落、自然生成的。
像口耳相傳的《牛郎織女》《田螺姑娘》《葫蘆娃》《駱駝泉》,夾雜在典籍中的《葉限》《異魚記》《九尾狐》《鵝籠書生》等即是。這些作品或多或少影響到了中國人的精神建構和審美方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周作人在其《古童話釋義》一文中說:“中國雖古無童話之名,然實固有成文之童話,見晉唐小說,特多歸諸怪之中,莫為辨別耳。”說的正是這一情形。
從這個意義上說,童話的中國風也是對中國古老童話的一種承繼和弘揚。
第二個特色是大自然。
童話源自于民間,來自于山野田間,童話與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關注大自然,回歸大自然,并非標新立意,而是本該就有的事。
收入這套叢書中作品,與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講述的對象多與動物、植物、物件及傳說想象人物相關,如銀針、頂針、豌豆花、兔子、鼴鼠、蛤蟆、繡花袋、服飾、貍貓、蝙蝠、螞蟻、信天翁、燕尾蝶、丹頂鶴、千足蟲、野獼猴桃樹、螢火蟲、秸桿眼鏡、桐油紙船、刀螂兄弟等。作品的背景多設置在鄉村、田野、山林、天空、河流、大海,與大自然關系緊密,花鳥魚蟲山川大地都被賦予了擬人化的生命意識。他們與人類一樣,需要被尊重、被傾聽,需要被平等相待。
這種親近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生態觀。作品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自然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少年兒童的思想觀念和言行舉止,促使他們學會尊重生命,保護自然。尤其是面臨日益嚴重生態危機的現代文明世界,作品之于自然的歌頌與描寫,之于呼喚一方凈土的向往與追求,對培養少年兒童正確的生態觀,對美麗中國生態建設,皆裨益多多。
現代社會再發達、再富有、再快捷,也離不開大自然的映襯、反觀和自省。大自然是現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自然的存在可以讓焦慮的現代人發現內心的需求。人類不斷走向自覺的過程也是倫理文化發展和道德進化的過程,二者相得益彰,一同推動著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生態整體利益無疑是人類利益的延伸和深層展現,遺忘了地球生態系統也就遺忘了人類最后的家園。
當然,注重大自然書寫的童話,并不只是對大自然的簡單摹寫。優秀的作品,總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由現象及本質;總是將眼前的景物轉化為超越現實的反省和隱喻;總是好看又有意味。
再一個特色是藝術上的追求。這套叢書(首批四冊),做了近五年。這在當下的童書出版中,算得上是慢節奏了。不過,慢也有慢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打磨作品的藝術品質。
叢書首批四位作者,廖小琴、劉珈辰、小河丁丁和曾志宏皆是當下活躍和有實力的作家。
廖小琴的創作有多種面貌和不同向度的追求。收入《風神的繡花袋》書中的作品,風格頗為統一,皆充滿了濃郁的民間故事意蘊。在廖小琴那里,民間故事類型是一種敘事手段,作者看中的是形式背后的意義和呈現。作品強調傳遞善良、愛心、忠誠、陪伴、執著勇敢、堅忍不拔等中華傳統美德,而這些恰恰也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品質。“過去”和“現在”融匯到了一起。作品注重故事“三迭式”中重疊、錯位、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的講述,注重敘述推進中的巧思預設、情節次第展開中的陡轉、故事圓滿中的驚喜。她的創作,勇于承繼,勇于探索,勇于開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藝術成色日漸飽滿,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和風格。
劉珈辰的《貍貓村》,一部系列短篇童話集。“貍貓村”是作者營造的一個幻想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貍貓是有情感、有個性、有故事的精靈。“貍貓村”所代表的幻想世界,與真實的人類世界又有著一定的重合度,兩個世界的交織帶來貍貓與人類的交集。這種交集,有時是誤會和沖突,但更多的時候是情感的交流與交融。貍貓和人類作為生命的兩種不同形態,其本質似乎又沒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有生活的煩惱和快樂,都有成長的坎坷和歡欣。“貍貓村”這些故事看似日常,但其內核都指向愛、友誼、成長等母題。亦真亦幻,有人間的煙火味又有想象世界的輕盈,溫暖又有力量。
小河丁丁是一位勇于探索的作家。在《桐油紙船》中,既有傳統藝術形式意義上的書寫,也有非傳統藝術形式意義上的嘗試。作品涉及童年性、幻想性、民間傳說、神話人物、歷史掌故、鄉土民俗、傳統文化、俠義世界、冒險精神的探索和開拓。在這些源自現實的幻想世界中,小河丁丁從動物視角、兒童視角出發,探視自然萬物的靈性與美麗,體味奉獻精神,感受親情和友情,見證追夢旅途中的執著與成長。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這部作品展示了中國鄉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某種樣態,同時,也是現代童年書寫的創新嘗試。小河丁丁為讀者提供了現代語境下根植本土、根植傳統、根植自然的精神家園。
曾志宏,一位童話感覺良好的作家。她的童話,取材多樣,內容豐富,構思別致。與本書同名、取材中國神話故事的《拉太陽》,故事中出現的句芒、扶桑樹、伏羲等就直接來自中國神話人物。
少年句芒為了拯救朋友錦之,決定拉近太陽,開啟春天。歷經漫長的努力,句芒終獲成功,春天到來,錦之也得以重生。在中國神話傳說中,句芒是掌管樹木發芽生長的人,他的另一個名字叫春神。神話人物的司職特征巧妙地融入了故事。她的作品貼近兒童,故事性強,注重形式上的創新,又不乏當代意識。
這是來自東方的風,這是來自東方中國的風。
期待童話在中國的風中走進每一位讀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