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 榴彈怕水:歷史文創作的規律與挑戰
網絡文學蓬勃、鮮活地在這個時代生長著,以它的無限想象,以它的爛漫可愛,以它的現實沉思,給予這個國家數以億計的讀者以各種形式的能量與元氣,創造新的奇跡與可能。
網絡文學旺盛生發,始于寫作初心,成于時代機遇,更離不開所有寫作者一點一滴的耕耘。無論是知天命的閱歷還是Z時代的新浪潮,他們眼睛里閃爍著同樣的光芒,他們對于寫作的每一點思考,都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國作家網通過推出“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專題,與眾多讀者一起重溫網絡文學名家們的寫作初心,分享他們的文學理念與創作細節。我們相信,多元與精彩,都將會在這里呈現。
(欄目主持:虞婧)
榴彈怕水,1990年生,閱文集團白金作家。擅長歷史文創作,代表作《紹宋》《覆漢》《黜龍》等。
網絡歷史小說的創作遠非簡單的“穿越+權謀”模式可以概括,它要求作者具備相當的歷史知識儲備和轉化能力。對網絡歷史小說而言,如何在商業化寫作與歷史真實性之間取得平衡,構建既符合讀者期待又具有思想深度的歷史敘事,是作者需要面對的問題。下面我以《紹宋》的創作為例,簡單和各位同仁做些分享。
創作準備:在學術與通俗之間的知識建構
《紹宋》講述了現代青年趙玖意外穿越到靖康之變后,成為一名嶄新的趙官家,面對山河破碎、金兵肆虐的危局,團結岳飛等抗金英雄,試圖重塑新宋國運,彌補歷史遺憾的故事。創作《紹宋》前,我做的主要考據工作也就是看書,不過是分類分層地看書。
第一層是史書,核心史書——《宋史》《續資治通鑒》《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等,不必全都讀透,重點選擇相關人物和事件,建立基本的歷史框架。然后是通讀名家名著,代表作品是王曾瑜老師的《岳飛新傳》《宋高宗傳》、鄧廣銘先生的《宋史十講》,吸收專業史學觀點。再后是瀏覽一些歷史社科類的暢銷書,它們或對汴梁東京的城市構造,或對當時的經濟模式進行了討論,都很有益處,可以幫助我獲得跨學科的視角。最后就是關注論壇、社交媒體上大家比較喜歡討論的歷史類話題,把握讀者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這種由專業到通俗、由核心到外圍的知識采集方式,有助于確保作品的歷史底色,又能為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
還要特別提到的一本書是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地理因素是歷史事件發生的“舞臺”,歷史文中對戰爭場面和戰略布局的描寫尤為關鍵,但這不是我擅長的,譚其驤的圖集就是我的法寶。《紹宋》中從淮上八公山抗戰開始,到獲鹿大戰的構思,正是基于對當時戰場地理環境的細致考察,甚至有時會讓地理因素起到推進作用。這種對歷史地理的重視,印證了歷史學家鄧廣銘提出的“歷史四把鑰匙”理論(職官、地理、年代、目錄),顯示出歷史文創作借鑒專業史學方法的重要性。
只是網絡小說的連載特性決定了作者無法像學術研究那樣進行長期的專題準備,很多時候是創作和研究同步進行,在連載過程中不斷修正前期的認知偏差。所以想要寫出一本好的網絡小說,充足的知識儲備、健康的身體、足夠多的時間,缺一不可。
人物塑造:在歷史原型與文學想象之間創造性轉化
歷史文的人物塑造要考慮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之間的分寸。趙玖作為宋高宗趙構的“反向映射”,其實是我的一種創作手法。趙構在歷史上通常被認為聰明有能力,卻選擇了從個人而言最為舒適的自甘墮落,所以趙玖則被塑造成具有“英雄氣”和“硬骨頭”特質的反抗者形象。這種塑造不僅滿足了讀者對“改變歷史”的情感需求,更承載了作者對歷史人物的價值評判。
在配角的塑造上,《紹宋》也在努力對歷史人物去一些“標簽”。大事不含糊,小事可靈活,在保持歷史人物基本評價不變的前提下,展現其多面性,歷史文也會變得更好看。例如,岳飛被塑造成毫無爭議的民族英雄,但也不回避其年輕時“喝酒誤事”的記載;秦檜雖然后期屈膝投降,但也如實描寫其在靖康之變前的主戰立場。這樣既避免了為吸引眼球而刻意“翻案”的流弊,又突破了歷史人物的臉譜化刻畫。
但其實,我塑造的趙玖也并非完美無缺的英雄形象,他也有沖動的性格特質,前期還有一些政治無知。此外,我也會通過主角與眾多歷史人物的互動關系來深化人物形象,趙玖與“二圣”的沖突,與投降派的斗爭,與李綱、宗澤、岳飛等主戰派的共鳴,形成了一張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群像互動式的人物塑造法,既滿足了讀者對歷史名人“登場”的期待,又通過人物碰撞推動劇情發展,實現了商業性與文學性的統一。
歷史觀:在“改變歷史”沖動與歷史理性之間敘事
有“穿越”元素的歷史文,通常隱含著“改變歷史”的沖動,這種沖動既源于對歷史遺憾的情感補償,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核心動力。但我不想簡單地大開“金手指”,而是做了一些歷史推演,這其實也來源于閻步克《波峰與波谷》中的歷史觀對我的影響。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
他提出的“傅里葉級數歷史觀”,實際上是把數學概念轉化為理解歷史發展的框架,認為歷史如同復雜周期函數,可以分解為多種進步力量的疊加。在這種視角下,即便是黑暗的南北朝時期,律法、制度都在延續與進步,并促成了隋唐波峰的到來。應用到《紹宋》中,表現為主角相信即使“自己死了,局面未必比現在更差”,這種看似悲觀的情緒實則表達了"對歷史發展的信心"——歷史進步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會因個別人物的缺席而停滯。
在小說的構思中,我想的更多的是我們現在該如何面對那段歷史、面對歷史中的事情與人。我也更愿意從制度、文化、社會結構等角度來進入這樣的思考,在承認歷史復雜性的基礎上,將不斷刷新的歷史認知和不斷迭代的歷史類網文技巧融入其中,尋找與讀者情感共鳴的敘事路徑。
跨媒介改編:商業化和人文性的討論
最近《紹宋》的漫畫改編閱讀播放量超15億,IP爆火反向帶動了小說在起點的熱度。很多人問我,漫改成功會不會襯托文字的無力,文字在影音圖面前會不會顯得弱勢?
《紹宋》同名小說改編漫畫
我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畢業的,所以我會天然地把文化產品看成“工程模塊”,而不是把自己困守在網文原作作者的角度上來感性看事情。我個人認為,文化產品先需要經過商業化、工業化的淘汰與選擇,也就是經歷了時代下的考驗,然后才好在其中尋找人文性,尋找超越商品化的那部分。
網文和游戲自然也是如此。而且,我從來也不覺得這個問題需要憂慮和擔心,因為商品化、工業化后的文化產品也是基于文化的,觀眾、玩家和讀者也總有一部分是會考量甚至參與建設其中人文性一面的。
換言之:
一來,文化基因始終存在于文化產品中,就好像上面波峰與波谷的例子一般,它們不會消失,最多就是被淹沒在更明顯的商業化、工業化部分下,等到合適的時候被展示出來,或者被特定的人文性受眾發掘出來。
二來,如果能夠打通工業化、商品化的道路,形成更好的文化產品途徑,反而會促進其中人文性的發展,因為一旦打通道路,往往會讓受眾與作者之間形成更有效的互動,達成作品的迭代與發展,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人文性的那部分。
三來,有些東西的消失和弱勢,未必是因為商業化、工業化的擠壓,往往是自己發展到了某種盡頭或者陷入到瓶頸……如是盡頭,不必多想,如是瓶頸,也不必多想。
至于改編漫畫,我一直都說,《紹宋》小說的作者是榴彈怕水,《紹宋》漫畫的作者是李曉楠老師。李老師本人對原著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熱愛,我舉個例子,漫畫中主角趙玖第一次與岳飛相見的場景,在網文中,因為連載的疲憊和靈感的枯竭,在這個階段是無力的、貧乏的,但在漫改中趙玖與岳飛平分頁面,一句“鵬舉,我來了”,足以擊穿漫畫、原作,聯結歷史與讀者,這是李曉楠老師獨立創作,以漫畫藝術為基準,呈現的精彩瞬間。同為創作者,我非常理解他在漫改過程中投入的心血和精力,達到了讓人感激佩服的地步。
杭州岳王廟《紹宋》主題展
所以,我并不覺得文字的市場與前途被擠壓,只不過在新的信息時代,短視頻、漫畫、游戲這些載體的出現,激活了更多的觀眾,將他們納入到了市場與時代中。而這些新的文化產品賽道,對于文字而言,從來不是對手,而是應該聯通的共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