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晨曦
邛海的晨曦,是從天邊露出淡墨般的山脈輪廓開啟的。隨著山巒線條的伸展,睡夢中的邛海,從輕紗般的霧靄中現(xiàn)出了身影。當太陽爬上山巔,沉靜的邛海開始浮動起來,一縷一縷的金光,在水面上歡快地跳躍著。站在高處俯望,開闊的水面上,漂浮著藍天、白云、山影……猶如一幅巨大的鏡像,模糊了天地。
這片充滿詩情畫意的邛海,竟然是大地憤然崛起的一個地理杰作。望著眼前沉靜的邛海,不禁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雄奇?zhèn)チΓ瑒?chuàng)作出了如此壯美的地理景觀。
沿著邛海蜿蜒的水岸走去,層層漣漪,纏綿地撫慰著平緩的水岸。側耳聆聽,水波中好像蘊藉著一種纏綿聲息,側耳靜聽,竟然是富有節(jié)奏的歷史腳步聲。循著那腳步聲,仿佛看到了歷史中真實的背影。
地處橫斷山脈東緣的邛海,水面面積其實并不大,但已是四川的第二大淡水湖。然而這片沉靜優(yōu)雅的湖泊,竟然是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地殼運動,才形成了今天迷人的水域。得知了邛海的前世今生經歷后,再仔細觀察,它不僅擁有著獨特的地理構造,而且還遺存著山崩地裂的地理痕跡。面對著這片憤然崛起的原始地貌,人們不禁浮想聯(lián)翩:這片山水的原始風貌又是什么樣子呢?
然而,另一個歷史事實,更加牽系著我的思緒。這片崛起的蠻荒山地,在漫漫歲月中,竟迎來了起源于北方的古羌人。這支歷經艱難困苦跋涉來到這里的古羌人隊伍,在見到這片秀美的山水時,情有獨鐘地停下了遷徙的腳步,在這片高原定居下來,在這里開啟了堅韌不拔的生存發(fā)展歷史。
在這片崇山峻嶺的塑造中,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勇武不屈的民族性格。當民族歷史延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紀元時,這個勇武剽悍的民族,則以直過民族的身份,躋身于中華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源遠流長的澄澈邛海,則始終如一面見證歷史的鏡子,默默地映照著這個民族篳路藍縷的歷史進程。
回想我認識這個古老民族,則是在剛上小學的1958年。一天,任教于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的母親,帶我去觀看了由藝術系創(chuàng)作并演出的大型舞劇《涼山巨變》。那時的我,雖然還不能深刻地理解這部舞劇的主題內涵,但劇中生動的人物、獨特的民族服裝、奔放的民族舞蹈,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或許是觀看了這部民族舞劇的原因吧,竟使我的人生軌跡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81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在北京創(chuàng)刊了專門發(fā)表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的刊物《民族文學》,我有幸成為這本少數(shù)民族文學刊物的編輯。自此,我的生命軌跡便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四十多年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生涯中,我走過了中國廣大的民族地區(qū)。更多次來到涼山彝族自治州,置身在熱烈奔放的彝族火把節(jié),走進大涼山的彝族村寨,結識了一大批彝族作家、詩人。在與他們的文學交往中,不僅使我深刻地認識了獨具特色的彝族古老的文化歷史,更與大涼山的彝族作家、詩人結下了深厚的文學友誼。
漫漫歲月中,每次來到西昌,我都會沿著蜿蜒的邛海水岸靜靜地走去,聆聽邛海纏綿漣漪的水聲,沉浸在歷史歲月中。置身在高處,俯望著沉靜的邛海,感覺這片迷人的邛海,就像蕩漾在歷史時空中的搖籃,搖曳著彝族厚重的過去,誕生著彝族未來的希望……
那情景就像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的詩句:
我們躺在墓地火焰之上/仍然是母親的影子/在搖籃旁若隱若現(xiàn)/從搖籃到墳墓/只有母親的手/還緊緊地牽著我們/從搖籃到墳墓/始終伴隨著我們的/就是母親的搖籃曲/我知道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別的聲音/能比她的吟唱/更要動人/更要美好……
這片蘊藉著古老彝族夢想的邛海,始終在默默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