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可以不那么搞笑
一段時間以來,脫口秀為廣大觀眾所熟悉和喜愛,無論線上節目還是線下演出,總能獲得不錯的熱度。人們習慣于將脫口秀當作一種喜劇形式,將其與相聲、素描喜劇等其他喜劇藝術一起探討、比較。這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沒有問題的,脫口秀之所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受到熱情歡迎,搞笑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過,近期“出圈”的脫口秀演員及其作品似乎表明,從業者對脫口秀的認識和創作實踐正在發生一些變化。脫口秀似乎不再像以往那樣,以“爆笑”為終極追求,其輸出觀點、表達看法的功能正愈發凸顯。筆者認為,脫口秀可以不那么搞笑,對那些側重表達意識的作品給予更多寬容和肯定,有利于豐富脫口秀的創作格局,探索脫口秀的更多可能。
就起源而言,脫口秀與搞笑并非“兩小無猜”。公開資料顯示,脫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吧集會,在20世紀的美國逐漸成熟成型。伴隨著廣播的產生,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廣播媒介,以脫口秀的方式探討社會話題、輸出觀點,推動脫口秀不斷發展豐富,從業者隊伍不斷壯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撰文指出,脫口秀的屬性與其說是喜劇性的,不如說是新聞性的;與其說是以已經完成了的文本為底稿進行表演、以堆積笑點為己任,不如說是以生成性的思想交鋒為主旨。當然,筆者并不是認為中國從業者、觀眾對脫口秀的理解必須與其“出身”保持完全一致,但以歷史來看,脫口秀不太搞笑至少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
具體考慮當下各藝術門類蓬勃發展、市場競爭頗為激烈的演藝環境,脫口秀側重強調觀點性、表達意識,也不失為一種差異化競爭手段。與常被拿來做比較的相聲等藝術門類相比,脫口秀的言說方式、節奏及其帶來的單刀直入式表達風格,與新的媒介形態和“網生代”觀眾的欣賞趣味更親近,更容易在觀賞基礎上進一步形成對話共鳴。同時,不太強調基本功、形式感、家學師承,也讓脫口秀的創作演出更加靈活、“船小好調頭”,能夠吸納大批知識背景、成長路徑、人生閱歷等差異很大的從業者投身其中,這大幅提高了脫口秀整體上的原創能力和表現能力。
事實表明,“人人都能說幾分鐘脫口秀”的觀念賦予脫口秀很大的包容性,令其創作表演包含相當豐厚的信息量、覆蓋較為廣闊的生活面、具備一定的思考深廣度,從而在搞笑之外附加較多認識、抒發、交流等功能,受到觀眾認可??梢?,“唯有搞笑、才有市場”的觀念不免有些偏頗,在吸引觀眾這條賽道上,當好“嘴替”或許和搞笑同樣有力量。如果某些脫口秀段子還能夠觸碰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承載一些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表達,那無疑更好。
退一步講,從視聽產品到舞臺作品,目前能逗笑觀眾的藝術門類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觀眾想樂呵樂呵,選擇相當多元,沒必要強迫脫口秀也必須以此為第一要義,更不必要將搞笑當成終極目標、遮蔽其他意義和價值。倘若脫口秀創作演出在搞笑之外,具備了某種現實主義氣質,不妨真誠為其點贊,只是注意不要消費那些值得思考、探討的話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