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主宰的群像敘事與文化新生——徐二家的貓訪談錄
從一位《全職高手》的忠實讀者,到網文作家榜單上的新銳之星,徐二家的貓用十年時間書寫了屬于自己的創作傳奇。他的作品不僅以獨具匠心的群像敘事風格俘獲了大批讀者,更以深挖傳統文化與創新表達而備受贊譽。從首次出版的《請叫我鬼差大人》,到帶有《山海經》元素的《鎮妖關》,再到嘗試非遺文化與都市題材結合的《第四監牢》,徐二家的貓的筆觸始終與時代共振。他在創作中強調“角色命運自成”,讓每一個人物都活得真實鮮明。面對影視改編的挑戰,他不僅親自擔任編劇,更通過改編反思創作,將文學的視覺化表達與網文敘事完美融合。
作為一位探索與突破并存的網絡文學作家,他的創作不僅體現了對角色命運的精雕細琢,也展現了對傳統文化與當代敘事形式的深度挖掘。與此同時,他獨特的“超前精神狀態”讓他的創作保持從容與張力,擺脫了急功近利的行業節奏,以寧缺毋濫的態度打造每一部作品。從最初對群像敘事的嘗試,到以影視化為契機的跨領域探索,徐二家的貓在十年的創作歷程中,將閱讀、思考與實踐融為一體,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不僅通過作品回應讀者的期待,更通過反思文學創作的本質,賦予網絡文學新的活力。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創作世界,聽他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寫作如何成為他與世界對話的獨特方式。
一、“從熱愛到堅守”:初衷與成長的創作十年
袁萌:在先前的訪談當中,您有提到過自己在小學、初中的時候就對小說很感興趣。從當年的文學愛好者到如今的簽約網文作家,回顧這段從“讀者”到“作者”的心路歷程,您覺得最關鍵的轉折點或契機是什么?
徐二家的貓:應該是看完《全職高手》的時候,我發呆了很長時間,感覺里面的每個角色都是真實的,這個世界也是真實的,和我之前所看過的書,都不一樣,我特別喜歡這種群像的寫法,并且反問自己,如果是我寫,能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然后就嘗試了一下,結果寫得一言難盡,但我本身又比較喜歡挑戰自己,就堅持著一本本寫下來了。我的最終目標,就是寫出一本屬于自己的電子競技文,但目前一直感覺筆力不足,不敢嘗試。
袁萌:在多年來的閱讀經驗中,您都有看過哪些類型的作品呢?有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情節嗎?您曾經提到自己平時除了看書之外,也很喜歡看電視、玩游戲,這些愛好經歷有對您的網文寫作產生影響嗎?
徐二家的貓:我看書,其實是不挑題材的,歷史、都市、玄幻、仙俠、武俠,幾乎什么題材,只要劇情吸引我,我都喜歡看,包括一些女頻的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全職高手》中的張佳樂,他始終沒有拿到冠軍,算是我心里的意難平吧。看電視本身,是會對我個人產生一種素材的積累,經常會因為某個電視片段,一句臺詞,產生一些聯想,至于游戲本身,更多是起到在碼字之余,緩解精神的作用。
袁萌:許多作家會經歷從模仿到形成個人風格的過程,您在這一過程中是否有過困惑?回顧您的早期作品和現在的作品,您覺得哪些變化最顯著?是寫作技巧的成熟,還是價值觀、立意的轉變?
徐二家的貓:困惑是有的,最開始入行時,總是會下意識的去模仿爆款作品的文風,但總是四不像,直到后來,才一點點摸索出最適合我個人的風格。和早期的作品相比,應該是文字更成熟了,人物也會更豐富一些,因為我從最開始就嘗試寫群像戲,但文筆稚嫩的時候,寫出來的東西,總會給人一種十分啰嗦,主線又不明晰的感覺。
袁萌:今年應該是您入行的第十年,您認為在這十年的創作歷程當中,自己的創作過程中有遇到過特別大的困難或者瓶頸期嗎?
徐二家的貓:應該是剛寫完《鬼差》的時候吧,張子良那個角色的評價非常高,熱度非常好,我有一段時間內陷入到一個怪圈里,總想和自己較勁,寫出一個超越張子良的角色,但后來想開了,沒有什么絕對完美的角色,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由一位位普通的人共同創造出來的,每個人在自己的故事里,都是絕對的主角。
袁萌:如果可以對十年前還沒入行的自己說一段話,您會說什么呢?
徐二家的貓:雖前路坎坷,滿是荊棘,但當踏過那座山,你將看見這世間最美的風景。
張浩翔:您曾經向媒體透露過,自己每天只寫作一個小時,為了拿到平臺的全勤才堅持不斷更。那您是怎么看待以及對待網文寫作的,是更多單純作為工作,還是也有興趣與熱愛的成分在呢?
徐二家的貓:最開始入行的時候,是因為熱愛,與錢無關,但在中期,寫得有些麻木,逐漸工作化,到最后這兩年,又重新回歸到興趣與熱愛,大概是這樣一個心路歷程的。因為我覺得,每次更新,就要寫出自己滿意的東西,不能為了更而更,有時候,我想到了好的劇情,思路,可以連續幾天,七更甚至八更,把這段劇情寫完,第一時間展現給讀者。但在沒有好的思路的情況下,我覺得強行寫下去,也只會有些水。所以我雖然每天只寫一小時,但內容卻是構思了整整一天的,寧缺毋濫。
張浩翔:您這種創作的習慣與許多網絡作家“高強度創作”的常見印象也形成了鮮明對比。您是如何看待“高效寫作”和“高產寫作”的關系?
徐二家的貓:每個人的風格是不同的,我年輕(六七年前),也是高產寫作,日更一萬是常態,但那個時候,我的思路很多,每天都有寫不完的劇情,如今算是年齡大了些,身體健康程度跟不上,28的年紀,48的身體,去看中醫,中醫甚至到了沒有辦法針灸的程度(因為針灸是推動人體內的氣血流轉,而我體內的氣血嚴重不足,無法下針),這種情況下,我只能減少更新時間,調理身體。
二、“超前的精神狀態”:創作中的自洽與從容
袁萌:網文作家的“精神狀態”其實也會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比如熱門事件、社會話題等。您在創作中會主動“回應熱點”嗎?是否會將社會熱點融入到故事中?
徐二家的貓:這個很少,因為我本身是寫架空世界的,如果將現實世界的熱點融入到故事中,就會給讀者一種出戲的感覺。
袁萌:目前為止,您在網絡平臺上呈現出的個人形象好像一直都是波瀾不驚、情緒非常穩定的狀態,網友們也戲稱您有著“超前的精神狀態”。那么,從業至今有什么讓您難以忘卻或者非常激動的時刻嗎?
徐二家的貓:我個人是很少情緒化的,但我當年剛入行寫書時,一位經常聊天的讀者,在QQ突然和我說:“沒想到鎮妖關也是你寫的,我看了十年的書,沒想到又看回到你身上了。”那時候還是挺感慨的,他當初只是一個高中學生,現在孩子都已經三歲了。包括我在番茄,每年慣例祝我的讀者們高考順利,如今也已經祝福了四次(導致祝福語都匱乏了),仔細想想,我在番茄最早的一批讀者,都已經從高三,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這種歲月流逝的滄桑感,很難忘。
袁萌:“超前的精神狀態”被讀者戲稱為一種“修煉的心境”,您在創作中是否有固定的“儀式感”?比如固定的寫作時間、寫作地點、必備的飲品、聽的音樂等?
徐二家的貓:儀式感完全沒有。只要腦子里想到了劇情,我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設備碼字,包括備忘錄……
張浩翔:您在創作過程中有著自己非常獨特的風格與堅守,如果被猜中劇情就及時改變劇情走向,對于“惡評”會選擇視而不見。這樣的好心態是您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嗎,還是此前也經歷過一番改變?您在創作過程中,會選擇“聽勸”嗎?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讀者意見的影響呢?
徐二家的貓:我的心態從小就比較好,很擅長自我調節,經常是那種,明明因為一件事,很生氣,但十分鐘后就忘掉了,這樣活起來,也能輕松些。至于創作過程中,我是不聽勸的,或者說,十分叛逆……我喜歡堅持寫我認為對的東西,哪怕最后成績并不是很理想,但那的確是我想寫的。至于能接受讀者意見的最高程度,應該是他們標記出的錯別字,我會第一時間改正!
三、“讓角色主宰自己的命運”:群像敘事的實踐與突破
袁萌:無論是《鬼差大人》還是《鎮妖關》,您的小說比起傳統的“金手指”“大主角”文,在角色設置方面有著群像的特點,出場的角色均有著充實的背景設定。我們都知道,許多作品被讀者們詬病的一點便是“挖了坑不填”,您卻堅持做到了讓每個出場角色都有屬于自己的結局與記憶點。您也說過自己的備忘錄里有一個儲存了幾百個角色的“數據庫”,那您平時是會從哪些地方汲取靈感,會從哪些方面入手來設計角色呢?
徐二家的貓:小說,電視,包括生活中,都會產生靈感。因為我是一個思維特別發散的人,經常性的走神,發呆,包括看小說,看電視的時候,也是這樣。小說中,比如某段劇情寫中男主悄悄摸到敵人老巢,完美執行潛伏計劃,我可能就會走神,并想:“如果殺掉所有看見自己的人,是不是等于另類的潛伏,如果我來寫這段劇情,從一個新的角度,會怎么寫,寫出來的,會不會比原版有趣,從這里面,能不能衍生出一個有趣的角色來,比如看見男主,主動給自己一板磚,暈倒的小反派……”再去深挖這個小反派的內心、背景,從而記錄在備忘錄里。
張浩翔:您注意到傳統“熱血”寫作的“大場面”“大事件”與傳奇色彩背后隱藏著的局限性,認為這是在以“忽視被保護的人”為代價來彰顯主角(團)的個人英雄主義。因此,您在寫作中格外注重脫離“主角焦點”的思維定式,以不太起眼的小人物、小事來反襯“大場景”、表現“熱血”題材。在創作實踐當中,您認為這種視角給您的創作在風格、立意等方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
徐二家的貓:并不是說“大場面”“大事件”充斥局限性,這種寫法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只是我個人的語言能力匱乏,無法將這種場面寫到淋漓盡致,從而另辟蹊徑,來通過小人物,側面反映大環境下的氛圍。至于影響,或許和這些小人物們,更加感同身受一些。
袁萌:您在讀者間的風評是發起“刀子”來毫不留情的“甜文”作者,許多重要角色的死亡也使得屏幕之前的讀者為之淚流滿面。您曾將創造一個角色的過程稱之為“刮彩票”,這個描述很有意思,指的是到寫作后期,角色會各自行其所是,您身為作者也無法控制角色命運了嗎?就像福樓拜筆下“非死不可”的包法利夫人一樣?
徐二家的貓:是的,因為我覺得,每個角色,有著屬于自己的性格和行為邏輯,將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就像是齒輪一樣,自然而然的去推動他不斷前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去人為地改變他的行動、結局,就會與這個角色本身產生違和感,他們的結局,是由自己掌控的,而我只是在遵循這個邏輯的基礎上,用文字將其描述出來。
張浩翔:許多網文作者曾經直言,自己寫作是因為想要創作出某一個人物,或者是特別想寫某一個故事。那么,會觸發您進行一部作品創作的動機或者說出發點一般是什么呢?
徐二家的貓:最開始寫書,就是因為有了某個思路,就開始嘗試著動筆去寫,到后面,可能就有了更深層一些的追求。比如《鬼差》,我就想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解析神話故事。《鎮妖關》創作之初,就是想嘗試去寫一下《山海經》元素,包括新書《第四監牢》也是嘗試非遺與都市高武的融合……只不過目前,始終感覺自己的文字還有些青澀,沒有辦法將這些中國的文化瑰寶真正的展現出來,很遺憾,但我會繼續努力!
四、“故事永遠是核心”:影視改編中的文學堅守
袁萌:您的作品《仙人之上》被改編為了網劇,由您親自擔任編劇。您之前就有將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視角比作“導演”,此次在片場的工作經歷有給您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嗎?在您看來,做編劇與網文創作有什么共性與區別呢?
徐二家的貓:在劇本創作的時候,我還是習慣性以網文敘事手法來寫的,但坐在監控器前,看演員切身去演,才感覺到不同。當時導演和我說過一句話:“劇本和小說是不一樣的,劇本就是工具書,要讓各個部門十分簡潔的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網文中,經常會有大量的情緒、氛圍、場景描寫,通過一系列的事情,來渲染氣氛,但劇本只需要簡潔明了指出時間、地點、臺詞就可以了。而且一些文字上的臺詞,自覺不錯,真正在演員口中說出來,就會顯得很怪、很突兀。包括對比了劇本之后,再看自己的作品,總會覺得有些地方,是比較水的,或者說,有某些人物,其實并沒有出場的必要和意義,對全文的關系也不是很大。
但,無論是劇本還是小說,他最終的本身內核,都是創造出好的故事、好的人物,來回饋讀者、觀眾本身,而且都是經歷反復打磨。做內容,本身就是一件快樂且折磨的事。這一點放在劇本、小說上,都適用。
張浩翔:影視化改編中,作家往往要對劇情做出妥協,比如“為了節奏刪減情節”或“壓縮支線故事”。您在《仙人之上》的改編中,是否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割舍”?如果有,哪一段情節是您最不舍的?
徐二家的貓:我個人還是比較幸運的,《仙人之上》的導演,本身很尊重原著,也盡可能地按照原著去拍,甚至我主動刪減的劇情,都被導演強行給“要”了回來,總體給人的反差感很強,導致我才像是那個冷酷無情的導演,他才是愛惜原著的編劇,我大刀闊斧地減,他拼死反抗地保留。
張浩翔:參與過自己作品的改編后,您在創作過程中是否會有不一樣的視野,更多會關注到文學作品被影視劇改編的可能,從而對創作產生一些視覺化的積極影響?
徐二家的貓:這個是會的。有時候,因為編劇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對整個劇組來說,都要付出超大的代價。比如“大漠孤煙,雨夜交加,兩軍混戰” 十二個字,就需要幾百個群演,工作人員,扛著各種設備,深入沙漠,人工降雨,忙碌幾個夜晚……所以在之后的文字創作中,在寫一些劇情時,我也會下意識的,有一些主動思考,是否可以在不影響劇情的基礎上,來做到一些環境,人物上的修改。并且已經在《第四監牢》中進行嘗試,目前來看,依舊是網文的節奏,但在改編難度上,就會縮減很多。而且已經有幾家影視公司對這部作品關注……目前來看,還是產生了“正反饋的”。如果寫的特別放飛自我,導致改編難度極大,哪怕故事是很好的,也會讓很多影視公司望而卻步。當然,我并不是建議大家都按照影視改編化去寫,只是在保留劇情節奏,精彩的同時,微調一下,這樣或許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袁萌:在您的網絡文學創作實踐當中,我們注意到您并沒有一味埋頭苦寫,而是經常反思自己的寫作技巧,并將經驗與教訓總結成創作論進行分享。那么,您對未來的創作有什么期待與規劃嗎?對作品的讀者、剛入行的新人作家有什么話想說嗎?
徐二家的貓:努力讓自己的行文更加流暢,對大局的把控更強,最后將我一直希望,卻遲遲不敢下筆的電競題材,完美地寫出來,圓自己一個夢吧。對讀者和新人作者的話,借用一下我之前寫過的:
愿世間網文作者,人人可不憾此生。
愿天下網文讀者,人人可不虛此行。
張浩翔:如今的網絡文學改編熱潮中,許多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影視化,您如何看待“影視改編”對網絡文學作家的職業生涯的影響?它是機會,還是一種風險?
徐二家的貓:影視改編本身,就存在著種種的不確定性。編劇修改原著,屬于一創。導演根據劇本拍攝,屬于二創。后期剪輯,屬于三創。也就是說,原著本身,會至少經歷三種思維的分析與碰撞,但無論是編劇也好,導演也罷,都是希望做出一個好的內容,這一點是共通的!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導演,團隊,都會主動邀請作者本身,參與到創作之中,這本身也是一種正向的走勢。所以我覺得,改編雖然有風險,但卻不能因此駐足不前,我們反而要迎難而上,打磨出一個精彩的影視化作品,來回饋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