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蹤太白故里:古典文學學者感悟千年詩心
涪江清波映照著青蓮居士的飄逸身影:在太白碑林靜靜佇立,李白漢白玉塑像衣袂翻飛,似欲乘風而起,學者們實地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豪情;漫步匡山的“太白亭”、“太白讀書處”遺跡,耳邊仿佛傳來杜甫贈李白詩中的名句:“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8月2日至3日,一場連接古今的學術會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第八屆全國碩博研究生學術會議暨李杜研究學術會議在詩仙故里舉行。
學術研討現場。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碩博研究生學術會議已連續舉辦8年。去年,它首次走出博物館,來到杜甫先生送友人回成都時繞道之處——廣元蒼溪。今年,這場碩博學術會議再次追尋古典詩歌的足跡,來到詩仙李白故里。
全國范圍內,兩百余篇優秀投稿論文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只有12篇脫穎而出,獲得現場“論劍”資格。當山東大學博士生張諾丕第五次站上這個講臺宣讀論文時,他眼中躍動著那份屬于青年學人的堅定光芒:“每次聆聽前輩分享,都像推開一扇新的窗。”
會議現場,白發學者與青澀學子齊聚一堂,共話古典詩歌傳承。四十余年前,西南民族大學徐希平教授尚是一名青澀學子時,便曾在李白故里宣讀論文。如今,他已連續多年親自指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碩博研究生學術會議的學子。他介紹道:“今年的會議突破傳統,首次將視野從杜甫拓展至李白,更聚焦李杜關系研究。在太白故里探討李杜輝映的千古命題,是地域與主題的天成之合。”
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康雅潔的論文贏得了專家的贊許。她珍惜這難得的“面對面”:“前輩學者目光如炬,直指我論述中的薄弱之處,寥寥數語便撥云見日。這樣的點撥、這樣的實地尋蹤,是書本里永遠尋不到的珍寶。”
西華大學副教授王燕飛在前期審閱中見證了青年視角的銳氣與創新。“微觀如李杜詩藝的精細比照、文本的嚴謹考據,宏觀如古典詩歌遠播海外的壯闊圖景,視野開闊。”他介紹,更有不少學子引入數字人文的利器,運用現代搜索引擎,為我們勾勒出李杜詩歌在歷史長河中的發展脈絡,“這是時代賦予古典詩歌研究的新聲。”
看著年輕學子們熱情地剖析古典詩句,追尋詩人足跡,作為東道主,江油市李白紀念館館長丁穎感慨,“感受到一種蓬勃的傳承力量在涌動。”她表示,杜甫草堂博物館的深厚學術積淀,與李白紀念館所守護的詩仙血脈在此刻交融。
這場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江油市李白紀念館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學術交流活動,其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學術交流。它恰是《四川省十六家一級博物館“大館帶小館”中小博物館幫扶工作倡議書》精神的生動實踐。繼雙方簽訂十余條共建機制后,這場以李杜詩歌為紐帶的學術活動,為“大館帶小館”注入了豐盈的文化內涵。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館長王飛展望未來:“以詩為媒,我們共筑此橋。在李白故里共同深耕李杜文化,其意義在于將偉大詩歌的種子,深深播撒進青年一代的心田。這關乎研究的深化,更系于文化血脈的永續。”他透露,雙方的合作將向更深處拓展——文物修復的精益求精,展覽策劃的創意迭出,讓李杜精神在當代煥發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