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拼流量”到“重品質”、從“快餐消費”到“價值賦能”: 精品化已成為微短劇行業共識
近日發布的《2025年微短劇階段性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突破634億元,用戶規模達6.96億。微短劇這一新大眾文藝形態已經從年輕人主導擴展至全年齡段,“銀發劇場”占比正顯著提升。
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的微短劇,成本低、周期短、回報快,常以快節奏、高密度、強情節、多反轉的敘事鋪陳故事,契合觀眾在快節奏社會生活中的觀賞期待,成為不少人業余文化生活的“解壓神器”和“休閑法寶”。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首次超越電影總票房,一躍成為最具活力的視聽藝術形式之一,成為大眾文化最具活力的新形態。
一批微短劇企業彰顯“頭部效應”,紅果短劇、抖音短劇、快手星芒、愛奇藝微短劇,以及點眾、九州、麥芽傳媒等新作不斷,讓短劇賽道千帆競發,市場熱力值不斷飆升。一大批熱播的微短劇,如《家里家外》《金豬玉葉》《好一個乖乖女》《遙不可及的愛》《長公主在上》《念念無明》《重回永樂大典》……點燃消費市場。“15秒一個反轉,30秒一個沖突,最后10秒再留個懸念”“上下班路上經常看,沒事的時候也會刷”“根本停不下來”,這是不少人看完微短劇后的真實感受?!岸虅?文旅”“短劇+非遺”“微短劇+國潮”“微短劇+品牌”等,不斷整合的文化要素市場,拉動了跨界融合創新,有效服務于國家的文化建設。
不僅如此,微短劇在海外市場也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F在,中國微短劇海外應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計下載量逾4.7億次,產品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新亮點。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快速普及和用戶豎屏觀影習慣的養成,微短劇借助視頻時代的技術紅利,正步入爆發式增長的窗口期。與此同時,行業發展的一些“短板”也日漸顯露出來。比如,題材同質化、內容低俗化成為行業痛點;“量大管飽”卻營養不足的“視頻轟炸”導致用戶審美疲勞等。要實現微短劇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亟需校準行業發展的精品化路標,并圍繞目標選點發力。
首先要從“拼流量”轉向“重品質”。流量是消費市場認可作品資質的印章,但若是單純“拼流量”會有很大的局限性。是靠玩梗搞怪、粗制濫造、低俗炫富甚至打擦邊球去賺得流量,還是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得到消費者青睞?我們只能選擇后者。只有讓“高質量”嵌入“高流量”,用精品化讓作品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才是微短劇真正創造流量、贏得市場的根本。當下的微短劇市場已經走過了跑馬圈地、以量取勝的野蠻生長期,需要的是向上提質,堅持品質至上;向下扎根,成為新大眾文藝的沃土;向外拓展,在出?!靶氯龢印敝谐鋈?,實現文化出海的新跨越。
我們看到,微短劇行業的精品化意識正逐步增強,紅果短劇發布面向全行業精品短劇合作的“果燃計劃”,通過“投資扶持”和“精品推廣”,助力優質短劇的創作和傳播;騰訊視頻制定了對精品微短劇的激勵機制;愛奇藝以“精品、年輕、創新”作為微短劇關鍵詞,實施精品微劇千部計劃;抖音平臺匯聚了數百家優質創作機構,圍繞“向陽篇、向善篇、向美篇”三大核心主題,打造精品內容;芒果TV、優酷等平臺也建立“內容預選+質量評級+定向補貼”體系,推動專業化生產。
正如《2025年微短劇階段性發展報告》顯示的,2025年微短劇在品質上力求實現“次品→產品→作品→精品”的躍升,在創作上實現“表達情緒→表達情感→表達情懷”的迭代升級。主流平臺紛紛建立“廠牌機制”,通過流程再造、標準制定、團隊簽約,推進內容精品孵化,實現微短劇內容從“爆款試錯”向“體系生產”的轉變。現在,精品化制作已成為行業共識,大家意識到,微短劇的競爭應該是比拼創新、比拼內容、比拼質量,由粗加工走向精加工,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從流量生意回歸創作本質,做到微而精、短而美,才是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
另外,還需要從“快餐消費”走向“價值賦能”。微短劇作為文化“快消品”正嵌入公眾生活的各個角落,不能把微短劇等同于速食快餐,視為一錘子買賣,不能讓宮斗、甜寵、逆襲、霸總等懸浮情節和爽感情緒帶偏微短劇方向,而要扎根生活、回應時代,以內容創新突破創作瓶頸,在題材選擇上拓展垂直領域與主流價值融合,在創作觀念上從套路化轉為導向性,并適配用戶需求提升價值認同的沉浸感。
浙江衛視、有耳文化與紅果短劇聯合出品的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微短劇《燎原之重回1938》,以抗戰時期英雄人物的真實事跡為原型,借現代青年與革命先輩的跨時空對話,讓紅色記憶、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展現了微短劇創作在主流價值表達上的創新潛力。還有紅色歷史題材的《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展現時代變遷的親情短劇《家里家外》,文博科普題材劇《今人不見古時玥》,表現普通人自立自強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融合“短劇+文旅”“短劇+非遺”的《祈安瀾》《舞動敦煌》《化蝶》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微短劇。這些案例表明,微短劇行業已開始告別“買量投流,3天定生死”的困局,由最初的IAP(應用內購買)模式,逐漸發展出了IAA(廣告變現)、IAAP(混合模式)等新的商業機制。
注重內容創新、價值導流,以優質內容和精湛制作獲得長效收益,推動微短劇從快餐化走向社會責任表達,是未來微短劇健康發展的必然道路。
(作者系中南大學網絡文學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