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織毛衣的女孩
行走在北歐五國,隨處可見專注織毛衣的人。
六月,我從丹麥哥本哈根飛往挪威卑爾根,航程一個半小時。我是F座,D座的姑娘健美利落,她扣上保險帶后,就從一個白色的布袋里取出毛線織物,隨后把布袋子放在我們倆中間的空位置上,用友好的眼神向我致意一下就開始編織。
女孩棒針翻飛,線團嗖嗖轉(zhuǎn),針腳眨眼就排滿了。她運針方法跟我們不一樣,棒針不是扣在虎口上,而是壓在手心下。我在孩子四五歲時,曾經(jīng)給他織過平針和元寶針兩件毛衣,后來就再也沒有織過毛衣了。當兒子小時候?qū)W鋼琴偷懶,我假裝要打他手背時,才會拿出插在花瓶里的棒針。
女孩編織的是菱形圖案,我對圖案不懂,想知道編織方法,就試著用蹩腳的英語跟她交流。她是高中生,從哥本哈根飛回卑爾根家。她把織品往我這邊挪,解說菱形就是上下針交替,便以11針為例,說明上下針排列規(guī)律。看她身上乳白色羊毛套衫帶著質(zhì)感的筋骨,又問了一句,你身上毛衣是自己織的嗎?她雙頰漾出一片紅暈,笑著答:是我父親織的,他能織出很多獨特的圖形。
抵御寒冷的需求是北歐盛行織毛衣的一個重要因素。路上看到挪威峽灣牧區(qū)的羊長得腹圓背闊,短尾矮壯:在冰島荒涼的住地還看見無角的白色綿羊,超級萌。它們能夠在寒冷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擅長在陡峭的地形中覓食,長出來的羊毛是雙層被毛,由柔軟的內(nèi)層絨和粗長的外層毛組成,羊毛纖維中含有天然油脂,能防水防潮,編織出來的毛衣穿上能抵抗北大西洋的風(fēng),也能隔絕森林里濕冷的晨霧。北歐冬季大多長達半年以上,冰雪覆蓋范圍較廣,羊毛是大自然的饋贈。看北歐人織毛衣就像使用刀叉一樣尋常,簡單地說是一種誰需要誰喜歡誰就可以做的事情,無關(guān)性別。
在挪威和冰島多處游客中心,各種毛線球、發(fā)套、手套、帽子以及羊毛羊絨衫琳瑯滿目,非常漂亮,但價格比較貴,一件單線花式手工羊毛衫要2000元左右人民幣。在北歐,夏季的陽光是奢侈品,極夜漫漫的冬季,燈影長隨,咖啡是全年的日常。北歐毛線織品昂貴的不只是手工,還有編入針腳里陽光的味道、咖啡散發(fā)出來的肉桂香氣和長夜里伴隨著編織節(jié)律的愛的心跳,每一件手工衣物布滿溫暖的元素。
歷史資料顯示,二戰(zhàn)時期納粹占領(lǐng)了挪威,北部漁村的男人參與抵抗運動,女人們夜間圍坐在燈下織毛衣,她們給丈夫兒子的毛衣袖口或者下擺處偷偷織進特別的圖案作為暗號,比如三朵玫瑰花代表周三有行動,螺旋紋暗示著要避開德軍的巡邏艦,可見她們編織技藝的嫻熟。
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在《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中描寫父親的一件丑毛衣。她說母親去世后,常年駐守邊疆的父親為了年幼的她和妹妹過冬而學(xué)習(xí)織毛衣,手指因長期握槍長出厚繭,針腳笨拙。為了保暖,還把藍色的毛線和灰色的毛線混在一起織,看上去像拼貼的補丁。父親怪自己織得不好,但羊毛是最好的,他是把自己的軍大衣拆開,取出里面的羊毛重新紡織成線,那件毛衣是拉格洛夫童年最溫暖的記憶。她還說,北歐男人從不把愛掛在嘴邊,他們的溫柔藏在歪歪扭扭的針腳里,藏在明知自己笨拙卻非要為你做點什么的固執(zhí)里。
追溯北歐維京時代,維京人以羊毛為主要紡織材料,用織線編織包括套頭衫、斗篷、襪子、帽子等衣物,用以保暖御寒。他們通過航海向外擴張,活動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英格蘭、愛爾蘭等地區(qū),編織衣物的技藝在更廣泛的區(qū)域內(nèi)傳播。地理的相鄰和文化的輸入,加上英倫地區(qū)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牧羊,擁有豐富的羊毛資源,編織逐漸滲入英倫群島人的日常生活。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指揮對德國作戰(zhàn)時,拿起棒針織毛衣,以保證決策的理性。英國還設(shè)立圣誕毛衣日,過節(jié)時人們會穿上圖案奇趣的毛衣。
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和2024年巴黎奧運會比賽現(xiàn)場,英國跳水名將托馬斯·戴利在看臺織毛衣,獲得“毛衣男神”的稱號,我們以為這是他緩解壓力的方式,他卻說跳水是他的副業(yè),織毛衣才是他的主業(yè)。他還展示了自己編織的各種款式,穿上了自己織的藍白條紋毛衣。
事實上,織毛衣已超越實用的范疇,是生活松弛感的體現(xiàn),也是個人生活技能和藝術(shù)愛好的展現(xiàn),成為文化和情感的載體。
我想寫作很像織毛衣,挪威姑娘讓我萌生了“編織”的想法,源于熱愛,我的“織品”就是作品,也帶著情感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