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家書店
夏日炎炎,沒由來忽然想起一家書店,那家書店在桂林,漓江邊上,名字叫刀鋒。每次去桂林,都要去一次刀鋒書店。每次去刀鋒書店,感覺都像是第一次去,我也無法解釋這個印象是怎么產生的,可能和刀鋒書店內部布置經常變化有關,也可能與刀鋒書店所在之地是游人如織的景點有關。
上一次去刀鋒書店,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個細節都記得。去年8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舉辦的書評大賽頒獎,受邀前來參加頒獎活動后的一場論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有自己的獨秀書房,我只參觀了活動舉辦地的這家,打算去看其他連鎖書店時,出版社的黎金飛兄說,晚上去刀鋒書店看看吧。
外地的書友談到桂林獨立書店,總會說到刀鋒,桂林當地的文化從業者以及書迷,也把刀鋒當作桂林的一張名片。到2025年,這家書店已經存在20年整了,一家書店可以存活這么久,就已經和所在城市深度綁在了一起。我曾錯誤地把桂林的刀鋒書店說成先鋒書店,一字之差,朋友打趣說,先鋒書店是南京的,但與黎金飛逛完刀鋒后,我覺得自己以后再也不會記差了。
在去刀鋒之前,這家書店曾因漓江洪水淹店,而觸動全國愛書人的心。2024年6月19日,受特大暴雨影響,洪水漫過漓江堤壩,岸邊的刀鋒書店被淹,水位到達書架半身的位置。水是書的天敵,在無法阻擋的洪水肆虐下,被淹后的刀鋒書店可以用“滿目瘡痍”來形容。當時有網友提議捐款救助書店,但書店婉拒了這份好意,他們默默地收拾打掃店面,晾書曬書,并發起了一場主題為“方舟計劃”的藝術共創活動。
我于夜燈初上到達刀鋒時,這場藝術共創活動正在進行中,諸多的藝術家,使用被水泡過之后的圖書,進行了一次集體創作,那些變形的泡水書,在裝置藝術的手法下,造型夸張艷麗,顏色繽紛奪目,通過視覺進入心靈,有一種震懾人心之美,洪水早已不知所終,但這些裝置藝術品,把一部分洪水留在了書籍中,留在了書店里,雖然沒有目睹洪水襲店的真實場景,但通過裝置藝術品的呈現,還是能讓人感受到洪水就在昨日的壓迫感與緊急感。
我拍攝下來的諸多圖片中,有一作品名為《選擇》,泡爛的圖書豎立起來,并從中間被打開,書頁內部有被燒灼的痕跡,在水與火經過的地方,有著狀似鮮血的顏料滴下,在這片“血沃之地”,生出了青苔和鮮花,還有一只很萌的小鳥在裂縫處探出頭來,好奇地打量著外面的世界……這樣優秀的裝置藝術品,那天在書店中,展出了一二十處,每處都值得流連,反復觀看,沉浸其中。那晚的參觀者,無一例外都很安靜,連柜臺上去結賬的讀者,說話聲音都是小聲、輕聲的,能想象到,每位前來這里的讀者,內心仿佛都變得輕盈易碎。
我在刀鋒,買了一本《伍爾夫傳》,還有兩個印刷了“刀鋒書店”的啤酒杯。《伍爾夫傳》是被塑封好的,但無孔不入的洪水,還是在它的封底留下了一片水漬,書拿到手后,立刻拆了塑封,用手去觸摸那片水漬,干燥后的水漬污染處,在被觸摸時留下了傷痕般的粗糙之感。回家后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總是身不由己地用手指去觸碰那片水漬,因而讀這本書,還多了傳記讀物之外的感受,數月過后,讀過的內容忘記了許多,但留在手指上的觸感至今清晰。
刀鋒書店店名,源自毛姆小說《刀鋒》,記得書店里有大量毛姆小說中文版圖書,由此可見書店創辦者對毛姆的喜愛。但現在的刀鋒,已經逐漸脫離了毛姆小說“欲望是刀鋒,越過即獲得”的原意,它更多讓人想到,書店和圖書,在面對俗常、平淡的生活時,會如刀鋒般鋒利地劃過生活的肌體,使人感到疼痛的同時也感覺到幸福——反正每次我想到刀鋒書店,內心總會產生一些這樣的悸動。
“受傷”過的刀鋒,會更鋒利。如同不斷被打磨的心靈,會更如鏡般干凈而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