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大后方抗戰版畫運動的領軍人 ——記版畫家酆中鐵、王琦
    來源:文藝報 | 凌承緯  2025年08月04日08:23

    冰天雪地中的東北抗日游擊隊(1937年) 酆中鐵 作

    野蠻的屠殺(1940年) 王 琦 作

    抗戰版畫運動是中國抗戰美術史,同時也是中國新興版畫史上最輝煌的篇章,書寫這一輝煌篇章的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一代優秀的藝術家。

    筆者致力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特別是抗戰美術史研究數十年,有幸結識他們中的多位,多年間受教良多。不僅深為他們創造的恢宏歷史而感動,也為他們在戰火硝煙中為爭取民族自由解放進行藝術創作的志向和作為感佩不已。

    今天,這一代優秀藝術家都已經去世。希望他們杰出的藝術人生能為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帶來啟迪,更希望他們璀璨的藝術光芒能穿越時空,照亮中國藝術的未來之路。

    回眸80多年前發生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版畫運動歷史,我清晰地看到,這場革命文藝運動是一代視國家、民族命運為自己生命的熱血青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高揚現實主義精神,依托兩個社團,即“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以下簡稱“全國木協”)和“中國木刻研究會”(以下簡稱“木研會”)的接力推進,不斷發展、壯大而成就為一場波瀾壯闊、綿延數年不衰的抗日救亡藝術運動。作為這兩個先后成立的社團的負責人之一,酆中鐵、王琦是這代熱血青年中的代表。

    酆中鐵,1917年生于四川省廣安縣,自幼喜愛美術,中學畢業后到上海一所廣安老鄉辦的中學當圖書管理員。此間,他加入了共青團,同時自學木刻。1935年,一二·九運動發生,為配合上海工人、學生組織的游行示威,他曾刻印了大量抗日木刻畫傳單在游行隊伍中散發。1936年,他回到重慶,繼續學習、創作木刻并投身重慶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初,酆中鐵聯絡重慶美術青年劉鳴寂、嚴葉語、謝又仙、胡黻章等人,成立了西南地區第一個版畫團體——重慶木刻研究會。幾個追求進步、愛好美術的青年依托研究會,經常聚集一起,討論國內外時局,探索木刻版畫創作技藝。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酆中鐵是銀行職員,劉鳴寂是小學教師。他們一方面工作養家糊口,同時參與木刻運動。盡管生活、工作的條件都不好,但是他們對木刻創作和研究會的工作始終保持滿腔的熱情。

    1938年6月,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酆中鐵被選為重慶地區理事。同年10月,武漢淪陷,全國木協總會遷往重慶,委托酆中鐵代行常務理事職務,負責總會工作。于是,酆中鐵聯合木刻工作者劉鳴寂、文云龍、王大化、黃鑄夫,以及隨后來渝的盧鴻基擔負起全國木協總會的組織領導工作。

    此后,酆中鐵與幾位“木刻青年”團結一致,一方面創作出大量反映抗戰題材的木刻作品發表在大后方的報紙上,另一方面策劃、舉辦了一系列以抗戰為主題的木刻展覽。

    1938年7月,他們在重慶市商會禮堂舉辦的“七七抗戰一周年抗戰木刻畫展”被視為大后方抗戰木刻運動從興起走向全面發展的標志。展覽開幕第二天,重慶《國民公報》即以《大時代中的藝術·木刻在渝初次展覽》為題刊發了長篇特寫,文中寫道:“一個團結而集體地把多量的木刻杰作呈現在重慶士人面前,在重慶還是破題兒的第一遭。因為它是一種新興藝術而又是以抗戰為題材的作品,所以昨天前往參觀的人實在不在少數,統計下來觀眾一天之內不下千余人。木刻共有一百七十余幅,同時木刻畫集也在展覽之列。參加展覽的有劉峴、酆中鐵、王大化、劉鳴寂、馬達、黃云等作家十余人,以酆中鐵、王大化的作品最多。他們都把握著時代,針對著‘抗敵’為前程的。這些藝人們用盡心血戳出來的東西,是充分暴露敵人的殘酷,同胞們的受辱。力的演出,我們要吶喊,我們要怒吼!每幅畫讓你興奮,讓你悲憤,讓你痛心,緊緊地刺激你的心坎。”

    這次展覽還陳列了創作木刻版畫的流程圖和工具,讓觀眾對尚且陌生的新興繪畫有了認識。為擴大影響,展覽組織者還特地制作了各種木刻版畫卡片贈送給觀眾,得到重慶市民的普遍歡迎。展覽在重慶市區結束后又巡回到附近郊縣展出。

    1939年4月,全國木協在重慶市社交會堂舉辦的“第三屆全國抗戰木刻畫展覽”是大后方一次十分引人注目的大型藝術活動。參展作品571件,來自全國各地的作者達102人。展覽期間,重慶市民爭相前往,氣氛熱烈,觀眾達15000人。這次展覽顯示了全國木刻工作者團結戰斗、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時也表現了重慶市民和社會各階層對抗戰木刻運動的熱情關注和積極回應。《新華日報》4月7日用大幅版面刊登“全國抗戰木刻畫展特刊”,發表了酆中鐵、王大化、文云龍聯合署名的文章《一年來的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黃鑄夫的文章《中國的新興木刻運動》、張望的文章《中國木刻十年》。展覽結束后,中蘇文協從參展作品中選了100余幅作品送往蘇聯,參加5月份在莫斯科舉辦的“中國藝術展覽”。這是中國新興木刻藝術首次正式出國展出。蘇聯文藝評論家特爾諾菲茨在《評中國的木刻藝術》一文中寫道:“中國木刻是和人民生活及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發生著密切聯系,是從這一偉大戰爭中吸取形象和主題,而又直接為這一戰爭服務的一種藝術。”

    配合抗戰形勢發展需要,全國木協總會不時為大后方的一些社會組織和海外華僑社團舉辦抗戰宣傳展覽,為抗戰義賣活動提供了大量木刻版畫作品。1938年12月,《新華日報》發起街頭義賣獻金活動,全國木協提供的木刻卡片在很短時間內銷售一空,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為動員民眾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全國木協總會組織木刻工作者多次到重慶附近郊縣舉辦流動木刻版畫展覽。這種小型展覽不擇場合、不拘時間,機動靈活,宣傳效果甚佳。為了讓更多美術愛好者參與木刻運動,全國木協在1938年秋、冬季在重慶市區舉辦了多期木刻講習班,吸引了許多美術青年踴躍參加。

    抗戰木刻版畫走向城鄉、走進大眾,讓社會各階層認識這門新興的藝術,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此間,全國木協總會與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木刻工作者建立了聯系,幫助各地建立起全國木協的分支機構,同時發展了一大批新會員,為抗戰版畫運動增添了新生力量。

    1939年5月以后,日本連續對重慶實施史無前例的無差別大轟炸,致使市面癱瘓、文化活動停止。酆中鐵等人即與全國木協桂林分會同志聯系,決定將總會遷往桂林,由在桂林的總會理事賴少其、劉建庵、黃新波等人接手總會工作。

    酆中鐵辭去總會負責人職務后,并沒有停止抗戰木刻工作。他一方面繼續木刻創作;另一方面主持木刻供應合作社事務,為各地木刻工作者提供木刻創作所需的各種工具,直至抗戰勝利。

    新中國成立以后,酆中鐵把全部精力投入木刻版畫藝術的探索與創造,他秉持一生篤信并堅守的現實主義精神,立足祖國蒸蒸日上的現實生活,開創了風景木刻版畫的嶄新天地。《大江東去》《蜀山圖》等作品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經典,其自成一派的風景木刻藝術被譽為中國現代版畫領域中一座獨放異彩的豐碑。

    1941年新年伊始,皖南事變發生,大后方政治形勢驟然緊張起來,進步文化活動遭限制,甚至禁止。重慶、桂林等地的進步文化人士紛紛出走。直到1941年下半年,由于國內外多方面干預,大后方緊張的政治形勢逐漸緩和,出走的文化人士陸續返回,文藝界又逐漸活躍起來。1941年7月16日,重慶《新蜀報》刊登了一則啟事:

    我國數千木刻工作者豈可一日無組織,木刻抗建宣傳工作豈可一刻或停,有鑒于此,同人等邀集在渝木刻同志并各地木刻先進,重新組織全國木刻團體,現已向社會部重新請求組織,想不日即可準下,一經籌備完竣,即可征集會員,前木協舊會員只須登記,即可入會。并即征集作品,擬于雙十節在渝舉行全國木展,展后選送國外各友邦,尚祈各木刻同志一秉初衷,共襄此舉。

    這則啟事是由曾準備取道云南出走香港的木刻工作者王琦在昆明滯留期間,得知重慶政治形勢緩和,遂與留在重慶的木刻工作者聯絡后刊登的。啟事署名:盧鴻基、劉鐵華、丁正獻、 張望、王琦、梅健鷹、宋步云、邵恒秋等40余位木刻工作者。

    王琦,1918年生于四川宜賓,在重慶讀書長大。1937年畢業于上海美專,1938年在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三廳工作,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后赴延安魯藝美術系學習木刻,1939年回到重慶,投身大后方抗戰木刻運動。

    1942年1月3日,中國木刻研究會在重慶中蘇文協會堂舉行成立大會,在渝木刻工作者50多人出席。大會選出理事21人,并推選王琦、丁正獻、羅頌清、劉鐵華、邵恒秋5人為常務理事,負責日常工作。自此,王琦等人依托木研會把大后方版畫運動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如果說,全國木協點燃了大后方抗戰版畫運動的火炬,那么木研會則接過了火炬并讓它熊熊燃起,成為其后數年大后方抗戰文藝陣線上一擎耀眼的光明!

    “雙十全國木刻展”是抗戰期間木研會在大后方組織實施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藝術活動。1942年和1943年的10月10日,以重慶為中心,盛大的抗日救亡木刻展覽在全國各地10多個城市和地方同時舉行。

    回憶1942年的“雙十全國木刻展”,王琦說,重慶的展覽因為展場的問題推遲到14日才在中蘇文協會堂開幕。此前,他和研究會的幾個同事連續趕工幾天幾夜直到14日凌晨才布置完展場。“當時搞木刻活動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要舉辦大規模的全國展覽會,沒有任何經費,場租要靠門票收入來維持,靠木刻家自己解囊來填補。在展覽會開幕前一兩天,木刻家抱著海報,提著糨糊桶,抬著樓梯,在夜深人盡時,才能在街頭的墻壁上張貼海報,在街心的電線桿上去懸掛橫標。我們的工作雖然艱苦,但干起來卻是心情愉快,勁頭十足。”

    這段話后來被他寫進了《四川新興版畫發展史》一書的序言中。首屆“雙十全國木刻展”重慶區展覽共展出了來自各地的作品255件,其中有套色木刻25幅、木刻刊物25種、木刻副刊26種,觀眾達萬余人。參展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當時的新作,其中尤以周恩來從延安帶來的30多件邊區木刻家的作品引人注目。王琦說:“延安的作品藝術語言純樸,形式簡潔明快,生活氣息濃郁。它們的加入猶如給展覽會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

    展覽開幕第二天,徐悲鴻特地從市郊趕來參觀。他認真看完了全部作品后,非常感動,認為這次展覽是數年來中國藝術界不可多得的寶貴收獲,尤其對古元的作品極盡贊揚。18日,他特地在《新民報晚刊》上撰文,表示自己:“發現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乃中國共產黨中之大藝術家古元……”

    1942年到1945年間,木研會主辦或參與主辦的各種木刻版畫展覽。如“抗敵兒童畫展”“中國送蘇木刻作品展覽會”“中國木刻研究會周年紀念木展”“第二次蘇聯版畫展覽”“八人木刻聯展”“漫畫木刻展覽會”等。短短幾年間,大后方各地舉辦的以抗戰為主題的木刻展覽就達百余次之多。

    為配合風起云涌的抗戰版畫運動,大后方多家報紙、期刊紛紛創辦木刻副刊。如重慶的報紙就有《新華日報》的“木刻陣線”,《新蜀報》的“木刻專頁”“半月木刻”,《國民公報》的“木刻專頁”“木刻研究”等。木研會受托擔任這些副刊的主編,王琦、丁正獻、劉鐵華等木研會成員便成為這些副刊的主筆。大后方抗戰版畫運動的許多消息、時訊、報道、啟事、通知以及不斷創作出的木刻版畫新作,多刊登在這些副刊上。活躍的木刻副刊成為抗戰木刻運動面向廣大民眾的窗口和木研會聯系社會各界的紐帶。王琦、丁正獻、劉鐵華等人撰寫的關于中國近現代美術,尤其是新興版畫運動的理論性文章也經常發表在這些副刊上。其中一些關于美術現實主義的論述,關于美術創作中的民族化、大眾化和科學化等問題的討論文章,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論壇上珍貴的歷史文獻。

    在木研會的推動下,大后方抗戰版畫運動迅猛發展,創作活躍、展事頻繁、高潮迭起,直到抗戰取得完全勝利。1946年6月,中國木刻研究會由重慶遷到上海,更名為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王琦當選常務理事。

    新中國成立后,王琦長期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并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版畫家協會領導職務多年,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1991年9月26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紀念魯迅誕辰110周年暨中國新興版畫60年頒獎大會”。15位老藝術家榮獲杰出貢獻獎。酆中鐵、王琦名列其中。

    (作者系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重慶現當代美術研究所所長)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国产自偷亚洲精品页65页 |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校园春色国产精品|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日本精品www色| 久热青青青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永久免费888|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cosplay精品视频|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91精品国产高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特级露脸AV毛片| 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2021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91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精品电影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 中日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好湿好大硬得深一点动态图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