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運河文化閱讀行”走進山東德州 從漕運咽喉到精神圖騰
斑駁的船票訴說漕運故事,肅穆的碑刻銘記忠烈丹心。8月2日,伴隨“九達天衢”的千年河聲,“2025大運河文化閱讀行”德州站在德州市會展中心舉行。活動以“運承原真·文棲安德”為主題,聚焦運河物證敘事與顏真卿精神傳承,通過文化座談、運河長卷鈐印、文創市集、全民短視頻共創四大板塊,開啟一場貫通古今的文明對話。
“大運河文化閱讀行”第五站落地德州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首都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德州市圖書館承辦。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張娟,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杜云虹,《中國文化報》山東記者站站長蘇銳,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柳驍,中共德州市委宣傳部文藝科科長黃山,德州市圖書館館長郭峰出席。
德州市文旅局局長柳驍在致辭時表示,德州始終以敬畏之心守護運河遺產,堅持以創新之舉對運河故道、古碼頭等進行系統性修繕,讓“舊河換新顏”, 隨著2022年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實現全線通水,大運河德州段沿岸現已形成“春賞花海、夏游碧波、秋品豐收、冬觀燈影”的全季旅游路線。
德州市文旅局局長柳驍表示,德州以創新之舉對運河故道、古碼頭等進行系統性修繕,讓“舊河換新顏”, 隨著2022年京杭大運河百年來首次實現全線通水,大運河德州段沿岸現已形成“春賞花海、夏游碧波、秋品豐收、冬觀燈影”的全季旅游路線。
活動現場,一幅山水長卷徐徐鋪展,將千里運河的壯闊氣象與人文精粹,盡收于一軸之間。畫卷上隨文旅行程依次點亮的城市,正是“2025大運河文化閱讀行”的足跡所至。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張娟與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杜云虹共同在長卷“德州”印記處鈐印。
在圖書互贈儀式上,首都圖書館精選《詩經》《京華舊影》等典籍相贈,德州回贈《德州舊志九種校注》《德州城市文化述要》《歷代詩詠德州釋義德城卷》等文獻。
文化座談現場,德州市政協文化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德勝、媒體人敬一丹、山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楊子墨三位“運河閱讀者”引領觀眾撥開歷史煙云,讓公眾讀懂了運河的 “原真”與“棲息”。
依托大運河漕運咽喉的獨特地位,德州自古便是“九達天衢”的商貿輻輳之地。王德勝以源自運河脈絡的“物證”——民國德縣兵工廠銘牌、銅墨盒及明代邢侗《德州戶部司庾使者題名記》石碑,開啟了塵封的運河記憶。他指出,這些物件是昔日漕運樞紐繁華與煙火氣的“無聲證言”,并精辟概括道:“德州,因漕置倉,因倉設衛,因衛筑城,因城興市。”而歷代文人墨客的吟詠,更將德州運河流淌成一座城的獨特意境。敬一丹重溫了紀錄片《話說運河》的經典解說詞:“陽剛的一撇是萬里長城,陰柔的一捺是京杭運河,這才是一個頂天立地、有血氣、有溫情的中國人。”座談中,敬一丹聚焦博物館的力量,強調每個城市都應建立有自身“態度”的博物館,記錄文化血脈,生動講述運河作為“生活母體”的故事。楊子墨向眾人展示了顏真卿血淚凝成的《祭侄文稿》,楊子墨剖析道:“此稿絕非刻意為之的書法,而是‘守土有責’本能的悲憤噴薄,是忠魂在紙上的永恒銘刻。”矗立于德州運河畔的《東方朔畫贊碑》,是顏真卿存世唯一的隸書碑刻(顏隸)。楊子墨指出,此碑見證了其楷書風格轉向雄渾寬博的關鍵歷程,“碑文方正雄健的筆鋒,如刀似戟,被視作顏公對叛賊的無聲宣戰與精神寫照”。王德勝補充道,此碑至今珍存于陵城區文博苑,是“文棲安德”理念永恒的物理坐標與精神圖騰。
與座談會聯袂登場的“運河主題文化市集”,薈萃了首都圖書館文創以及德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德州窯紅綠彩的醇厚、建志剪紙的靈動、陶瓷印章的古雅交相輝映——多元藝術在此交融,生動詮釋大運河的生活意趣與詩意美學。
為鼓勵大眾用鏡頭講述大運河德州段故事,本次活動特別推出“印象運河·由你發聲”短視頻大賽!無論你是文學愛好者、短視頻達人,還是運河文化追夢者,均可用15秒至5分鐘的創意視頻,演繹大運河主題詩歌或經典文學作品片段。作品請帶話題#印象運河由你發聲 并@首都圖書館。大賽將古老的運河文脈交予年輕的聲音,用鏡頭創意為運河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打造一場全民共創共享的文化盛宴!
從青春創意的光影回響,到千年古城的文脈深探,運河的故事奔涌不息。下一站,“2025大運河文化閱讀行”即將抵達趙都故地邯鄲,于漳河故道的沉沙間,觸摸曹魏鐵甲的凜凜余威,在滏陽河的粼粼波光里,聆聽明清商船的悠遠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