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舞蹈長于抒情,亦能巧于敘事
    來源:文藝報 | 靳苗苗  2025年08月01日08:22

    “舞蹈長于抒情,拙于敘事”是舞蹈界長期流傳的觀點。于是,中國舞劇創作常常會出現以下情形:編導為了避免敘事短板,傾向于弱化劇情、強化舞蹈表現,結果造成舞劇劇情薄弱、人物塑造不豐滿、觀眾“看不懂”等情況時有發生。近年來,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和觀念的更新,舞劇創作者們開始突破傳統認知的局限,主動探索舞蹈特有的敘事語言。

    舞蹈的抒情優勢與敘事思維

    舞蹈以人體動作為媒介,沒有直接的臺詞對白,被稱為“無聲的語言”。這意味著舞蹈長于抒情,更擅長表達情緒情感、營造氛圍意境。肢體動作所傳遞的情緒往往能夠直擊人心、引發共鳴。正如現代舞蹈先驅瑪莎·格雷厄姆所說:“肢體能夠訴說語言無法表達之事。”然而,由于缺乏語言講述,舞蹈很難精確交代時間線索、人物關系以及因果邏輯等復雜劇情因素。美國編導喬治·巴蘭欽風趣地說:“芭蕾中沒有丈母娘”——他用“丈母娘”比喻那些劇情中錯綜的人物關系與細枝末節,意思是在純粹的舞蹈語匯里,很多具體情節、細節是難以表現的。這一“巴蘭欽定律”道出了舞蹈敘事的局限:如果劇情過于復雜、角色關系過于微妙,觀眾可能很難通過舞蹈動作完全理解。

    但也有許多編導在舞蹈中做出講故事的諸多嘗試,他們采用各種辦法拉近舞蹈與敘事之間的距離。在印度,古典舞蹈(如婆羅多舞、卡塔克舞等)發展出高度符號化的舞蹈手勢語匯,稱為“阿扮那耶”(Abhinaya),舞者以手印、眼神和表情來具體敘述神話故事。熟悉這些語匯的觀眾能夠“看懂”舞蹈所講述的情節。這使得印度舞蹈成為“敘事之舞”,可以把諸如愛神吉薩、黑天神克里希那等神話傳說演繹得有聲有色。不過,這種敘事效果建立在觀眾文化背景的共享基礎上——符號只有被解讀時才傳遞信息。對不了解印度手勢語的人來說,那些舞段可能依然只是優美但難解的動作。

    在中國,傳統戲曲結合歌唱、對白、舞蹈于一體,是一種綜合敘事藝術。京劇、昆曲里的程式身段實際上是“舞”的成分,也承擔著一定的敘事功能(如特定的身段表示人物身份、處境)。純舞蹈(不帶唱詞對白的舞蹈作品)在中國古代多用于禮儀祭祀或宮廷宴享,偏重抒情達意和展示秩序之美,極少拿來講故事。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舞、古典舞創作興起,逐漸開始嘗試用舞蹈短劇或舞蹈詩來講述故事,但編導們發現如果劇情稍復雜,觀眾就理解困難,所以,不少中國當代舞蹈作品采取借助說明的方式,比如在演出節目單上提供詳細劇情介紹,或在節目之前由報幕員交代背景,從而讓觀眾“帶著劇情看舞蹈”。

    概言之,一支舞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歡樂或悲傷,卻很難讓觀眾明白復雜的敘事情節。因此,選擇適合的題材和敘事策略,就成為舞蹈作品成敗的關鍵。舞蹈并非無法敘事,而是需要換一種敘事思維。

    舞蹈敘事要學會“化繁為簡”

    舞蹈敘事實踐中,三個常見的問題值得關注:一是圖解劇本。是指編導預先有了一個劇本,然后照著情節去編舞,結果舞蹈變成了劇情的“插圖”。比如某些舞劇,為了表現人物對話,演員用生硬的手勢指來指去模擬“說話”,或者為了表現戰爭,就安排一段士兵開槍的動作。這些設計往往流于直白,缺少藝術想象力。二是舞蹈與劇本“兩張皮”。當舞蹈段落與劇情發展脫節,就產生割裂感。例如一部舞劇在劇情需要推進時,插入了一段與主線關系不大的熱鬧群舞,只為展示舞姿技巧;或者全劇舞段設計得美輪美奐,但人物命運走向交代不清。這往往是由于創作中過度強調舞蹈的抒情觀賞性,忽視了情節結構和人物塑造。三是觀眾“看不懂”。如果一部作品讓大部分觀眾感到困惑不解,那么顯然是敘事出現了障礙。觀眾“看不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劇情本身晦澀、舞蹈語匯象征性過強、文化背景差異、敘事線索混亂等。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觀眾的多樣性:有經驗的舞蹈觀眾可能樂于接受開放的敘事結構,而普通觀眾更期望能看懂故事。因此,創作者需要明確目標觀眾群,在敘事清晰度與意境朦朧感之間做出取舍。

    解決上述敘事難題,舞蹈創作要學會“化繁為簡”。比如在題材選取上,要避免在一部舞蹈作品中塞入頭緒紛繁的大故事。相反,選擇那些情節相對單純、重情感勝過重情節的題材,更容易通過舞蹈表達清楚。對于復雜故事,可以梳理出其中最核心的一條線進行集中展現,用有限的舞段突出關鍵沖突和情感轉折,用最打動人的情感主線抓住觀眾。在舞蹈語言的使用方面,創作者需要在編舞時力求讓每個動作段落都服務于人物和故事,而不是為跳舞而跳舞。例如在舞劇《唱支山歌給黨聽》中,“賣身契”成為關鍵敘事符號之一。民主改革勝利后,農奴焚燒賣身契的片段里,演員們手拿賣身契舞蹈貫穿始終,情緒從壓抑到釋放的變化過程被具像化、動作化,體現了人物內心從奴役到自由的轉變。此外,空間調度、隊形變換、舞美道具等也是舞蹈敘事的重要手段。例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中,創作者通過舞臺“同心圓”的設計,還原中國傳統畫卷的“展卷”過程,從而達到以舞臺空間轉換進行敘事的效果,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不斷被推動的時空隧道中,伴隨音樂與光影,“看見”一幅動態山河畫卷的徐徐展開。此外,中國古典舞作品中常用的“寫意”手法,通過形象隱喻劇情,也能夠較好推動敘事。比如用一段水袖舞表達依依惜別,用一曲劍舞暗示人物心中的仇恨或糾葛。象征和隱喻能夠提高舞蹈敘事的含蓄美和思想深度,給觀眾留下回味的空間。

    跨媒介拓展舞蹈藝術邊界

    當代舞蹈編導積極吸收借鑒文學、戲劇、電影等其他文藝門類的敘事經驗,并發揮舞蹈獨特的虛實結合手段,不斷創新結構方法,比如自覺使用多線敘事、時空交錯等手法。在技術手段方面,多媒體影像和新舞美技術也幫助舞蹈進一步拓寬敘事維度,打造出更加豐富的舞臺時空。以上海芭蕾舞團新作《百合花》為例,其改編自作家茹志鵑同名小說,以“步槍與山花”為核心符號,塑造出“硝煙中的美神——通訊員形象”。舞劇通過“借被子”雙人舞的戲劇性編排、“百合花大群舞”的圣潔意象,將五千字小說中的人性牧歌升華為跨越時空的崇高美學,實現革命浪漫主義的當代表達。禁毒題材舞劇《破冰》將48集電視劇《破冰行動》濃縮為105分鐘舞劇。以“審訊室對望”“訣別敬禮”等場景,用肢體替代臺詞,將禁毒警察“生不露面,死后無碑”的隱忍痛楚轉化為震顫式動作語言,賦予現實題材以舞蹈詩性。可見,當代舞劇的文學、影視改編已超越簡單的情節移植,轉向精神內核的舞蹈轉譯。

    誰說舞蹈不能“巧于敘事”?題材從不是成敗枷鎖,關鍵在于能否轉化為適合舞蹈表現的形式。通過結構創新和意象表達,舞蹈完全可以克服傳統敘事的劣勢,把故事講得清楚又精彩。敘事與抒情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關系,優秀的舞蹈作品往往是敘事與意境并舉,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更高藝術境界。

    (作者系北京舞蹈學院教授,一級導演)

    精品视频国产狼人视频| 思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色婷婷99综合久久久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午夜在线视频91精品| 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热99re久久免费视精品频软件|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天堂| 日本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成人区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丫精品忘忧草产品|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婷婷久久精品国产|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精品特级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校园春色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日本波多野结衣|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三上悠亚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