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學性,在豐富的原著作品,也在多樣的藝術改編
上海是一座被文學浸潤的城市。
這里誕生了《長恨歌》《繁花》《千里江山圖》等打動萬千讀者的文學原著,也帶來了包括舞臺劇、影視劇、廣播劇在內的各種文學改編藝術作品。近日,由王安憶改編的舞劇《百合花》成功首演,改編自高淵《諾曼底公寓》的同名話劇傳來即將登臺的好消息,網文頭部IP《慶余年》的戲曲版創制也在積極籌備中。
7月31日,由上海文學創作中心、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主辦的“文學IP,戲劇重構:IP改編在舞臺與影視領域的實踐研討”在上海作協舉行。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說:“文學基因始終是影視戲劇創作的源頭活水。”
研討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羅昕
讓文學煥發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芭蕾舞劇《百合花》改編自茹志鵑1958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由茹志鵑女兒、作家王安憶擔任編劇,歷經三年打磨,于今年7月18日在上海大劇院首演,獲得廣泛好評。劇組現已奔赴北京,8月1日將在國家大劇院再度亮相。
在上海芭蕾舞團團長季萍萍看來,芭蕾舞劇《百合花》的編創主要有“故事新架構、人物再創造、主題再挖掘”三大挑戰,它以獨特的芭蕾舞藝術,展現了純粹真摯的人性之美、溫暖質樸的人情之美和蓬勃堅韌的生命之美,讓經典文學煥發跨越時空的生命力。
除了《百合花》綻放于舞臺,王安憶的另一部著作《天香》也即將亮相電視熒屏。“文學跟影視的攜手奔赴可能會越來越緊密,也更加甜蜜。”SMG影視辦二級導演韓笑表示,文學作品自帶豐富的生活質感和真實的歲月顆粒,作品的文學性也因此成為影視劇改編的驚喜。“如今,中短篇影視作品改編也正在成為顯學。”
文學性的滋養對上海非常重要
小說《諾曼底公寓》由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高淵創作,諾曼底公寓即為如今的武康大樓。作品以全新的空間敘事展現一段戰火紛飛年代的愛情往事,構筑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武康大樓也見證了屬于老上海的戰爭與和平、痛苦與榮耀、光榮與夢想。
目前,《諾曼底公寓》已與尚世影業、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分別達成影視劇、話劇的IP改編合作,話劇版預計于今年年底首演。在活動現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張惠慶、尚世影業研發評估中心負責人馮婷分別從話劇版《諾曼底公寓》和影視劇版《諾曼底公寓》的推進情況切入,探討了文學作品在戲劇、影視改編過程中的側重點差異,以及如何更好發掘上海本土題材創作。
尚世影業總經理周瑜說,對影視而言,文學作品最大的支撐就是內核。“好的文學母本提供了好的故事結構、人物角色還有文化底蘊。”
“上海應該是一座浪漫的城市,可惜現在的浪漫元素太少了,身邊都鮮有人談論詩歌了。”張惠慶表示,有時她會組織一些劇本朗讀,不出于商業考慮,只是純粹的創作和情感的流動,“我相信文學性的滋養對上海非常重要。”
“牽手”是巨大挑戰也是全新機遇
談到文學IP改編經典案例,繞不開《慶余年》。早在2007-2009年,《慶余年》在網絡文學平臺上就已收獲千萬級閱讀量,接著從網絡“紅文”變身屏幕“熱劇”。目前,《慶余年》版權方已與趙志剛的趙氏工坊簽訂全戲曲改編協議,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完成首演。
最早提出將《慶余年》改編為戲曲作品的是越劇演員趙志剛。研討活動中,趙志剛講述了兩年前,他是如何通過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組織的文學IP推介活動實現了與《慶余年》的“牽手”。在趙志剛看來,《慶余年》是一座“富礦”,其極致的人物形象與緊密的人物關系值得反復挖掘,要在順應不同戲曲劇種特色的基礎上,打造“慶余年”系列戲曲矩陣,拓展文學IP轉化的思路。
“作為一個廣受當代年輕人喜愛的文學IP,如何把它跟傳統戲曲結合起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全新的機遇。”閱文集團影視授權負責人石莎莎說,“期待跟大家共創精彩。”
本次活動是繼“2023上海文學IP舞臺化改編工作座談會”“2024上海文學戲劇影視創投沙龍”“2024文學IP舞臺轉化推介”“2025文學IP戲劇改編推介活動·戲曲專場”之后的又一場創作研討活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藝術處副處長葉強表示,文學IP的影視舞臺轉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文學創作者與劇團、院校、影視公司共同發力。
回顧這些年上海文學與戲劇影視轉化的實踐,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分享了幾點體會:第一,根植本土才能打動人心;第二,跨界合作需要打通渠道,找到恰切的路徑;第三,文藝創作要回應時代命題。
馬文運說:“上海的魅力,在于它既能留住石庫門里的鄉愁,也能奏響浦江云端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