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谷的誘惑
7月,稻田翠綠的季節,我來到長沙。
每次到長沙,有一個朋友是必定要見的,他是朱戊揚。我在電話里向他通報我來到了長沙,他說要請我吃飯。盡管路程有點遠,他也要趕過來,他新出了本畫冊,要請我“指教”。
指教的話我不敢當,但他那份盛情,我卻推托不了,便就近選擇了一家我曾光顧過的咖啡廳。心想與戊揚見面,吃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談藝術,談家鄉風情,咖啡廳環境氣氛更合適。
戊揚是我的同縣老鄉,認識他,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記不清是在什么場合上認識的,但他留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他寬闊的前額,清澈的眸子,清高的眼神,溫和的笑容,顯得既智慧平和,又清傲儒雅,在熱熱鬧鬧的氛圍里,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聽人介紹說他是一個畫家,我想,有如此氣質的畫家,他的畫風也一定不俗。之后欣賞他的畫,無論春花、秋荷,還是靜物、飛鳥,果然透出一股飄逸清雅之氣。雖然那些題材我早已司空見慣,但畫中的氣韻和意境卻讓我堅信,終有一天,戊揚會脫穎而出,成為畫壇翹楚。
有一年我回家給母親大人80壽辰祝壽,有藝術家朋友特意為我母親寫了字畫了畫。我回到老家找裝裱字畫的店鋪,因擔心小城裝裱質量與水平,特地請戊揚幫忙推薦。戊揚二話不說,當即給一個裱畫店老板打電話,叮囑他一定要拿出最高水平完成這次裝裱,還特意說明了我的作家身份。在戊揚看來,我無疑是家鄉人的驕傲。裱畫店老板熱情地接待我,更是一個勁兒地夸贊戊揚是個真正的藝術家,是值得深交的一個朋友。
那次返京時路過長沙,見到了戊揚。閑聊中,我又驚又喜。驚的是他居然有一個特別的收藏愛好,喜的是他找到了一個獨特的繪畫題材。
他收藏匾額,匾額中蘊藏的文化元素與歷史故事讓他幾近癡迷。有一次,戊揚在昆明古玩市場淘得一塊光緒的老木匾,其上刻“齒尊三老”四個楷書大字,結體方正,剛勁有力,落款是“特授鶴慶州儒學正堂鄭、副堂吳為壽員趙吉明立,光緒丁未年應鐘月下浣良旦”。“齒尊三老”主要指道德高尚的老人。“壽員”又稱“壽官”,據考證自明朝開始延續至清朝,是官府為地方一些德高望重的鄉紳頒發的一種榮譽職稱。該匾是光緒丁未年十月下旬為云南鶴慶州儒學一位姓鄭的正堂和一位姓吳的副堂聯合為一位叫趙吉明的壽員立匾一事而題。這塊匾額所包含的文化內容何其豐富,戊揚對這塊匾額珍愛備至,每有收藏同道來訪,必津津樂道。
戊揚找到的繪畫題材,竟然是人們最熟悉、最常見的水稻,而且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時他剛出一本畫冊,收錄的畫作中,有兩三幅稻谷題材的國畫。畫面中金燦燦的稻田,成堆簇聚了長束低垂的稻穗,幾只蜻蜓精靈般飛舞于稻穗之上,幾抹白霧輕紗似的彌漫田間,好一派豐收在即的田野圖畫。戊揚巧妙地運用明暗及其所形成的漸變關系,處理點、線、面,塑造形體,不但使谷物產生了向深處延伸的立體感,而且使之在空間上形成具有重量和厚度的體量感。千萬條稻穗掛彎了枝頭,顆顆金黃,粒粒飽滿。稻穗下面,深深稻田深幾許,使人不由得生出窺探的渴望。
我想,這哪是普通的稻,這分明是畫家朱戊揚走向創新與突破的契機之道,經由這金色稻谷之道,他將獨樹一幟,風格自成。
時隔三年,戊揚的藝術創作是否有了進展和突破?戊揚謙虛地笑著,遞給我他新出版的《朱戊揚國畫》。我仔細翻看,不由得連連贊嘆:“太美了,真是太美了!”我無法想象一個畫家在三年時間里會有如此的飛躍,不只是創新,不只是突破,是飛躍!
在一幅又一幅以袁隆平水稻為題材的畫作中,我讀到了一幅幅蘊含飽滿、和諧、富足、寧靜之美的景色,看到了當代農村充滿生機與繁榮的深厚而廣闊的土地,感受到了農民經由種植袁隆平研究成功的雜交水稻而獲得的豐收喜悅……朱戊揚的稻谷系列國畫,工筆秀美清亮、高雅華貴,水墨寫意婉轉反復、滿紙光華,既有工筆的精致儀態,又張揚出寫意的酣暢淋漓,以水稻為核心、花鳥魚蟲為襯景的豐收場景,升華為田園牧歌式的立體生活。在此情景交融的畫面中,技巧已退居其后,它傳達出的是畫家的個人夢想與農民幸福希望得以實現的美妙意象,戊揚以他的藝術潛質與才情造就出高闊曠達的人文境界。
我不是美術評論家,但欣賞戊揚的畫,我的內心滿是感動。那些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潛存著對于美好社會、幸福生活的無限向往與追求。
于是,我的疑問帶著驚喜拋向戊揚:當初為什么選擇畫稻谷,而且是畫袁隆平的水稻?
當然,這樣的疑問很多人都有過,戊揚的回答早已經過了深思熟慮:其一,他出生于農村,在半饑半飽中長大,吃飽飯是兒時的夢想;其二,蘭花之葉的形態、長勢與水稻禾苗很相似,而自古以來,以蘭賦詩作畫者多不勝數,而畫稻者卻少之又少;其三,當今城市少年遠離農村,只知盤中米,不知農夫之辛苦。而且,他對以雜交水稻聞名并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的袁隆平及其科學成果尤其感恩。但在我看來,戊揚這些質樸的話語背后,蘊含著他對水稻科學的敬畏與對人類生命的深切關愛。
稻谷是具有普世意義的一個物種,但在它長達五六千年的種植歷史中,從未有一個藝術家站到生命的高度傾情關注,而戊揚抑或在某一個瞬間捕捉到了它的本質,悟出了它養育人類生命的崇高價值。
對了,我想起來了,當初戊揚談到過他第一幅水稻畫誕生的過程。那時,他還是湖南《年輕人》雜志的副主編,在一次參觀袁隆平水稻實驗基地活動中與袁隆平相識。袁隆平雜交水稻對于人類的巨大貢獻已無需贅述,但那低垂的、掛滿了沉甸甸顆粒的金色稻穗,在淡淡清風中喚醒了戊揚少時饑餓的記憶,他聽到了來自內心深處使命般的呼召之聲:畫水稻,畫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將眼前的稻田景致畫出來,將金色稻田所賦予的神圣含義呈現給世人給世界。那時,戊揚或許并未意識到,但潛意識里他已經解讀出了稻的內涵,袁隆平的稻谷,是實物,是糧食,更是科學的象征,生命的象征,而只有藝術,才能更生動地傳達出它所蘊含的力量與精神,感染人類的心靈。
就這樣在徹底的感動與使命的驅使下,戊揚開始了水稻題材的繪畫創作。一幅、兩幅、三幅……他越畫越有意境,越畫對水稻與生命的關聯體驗越深刻。出于對袁隆平的敬仰,他創作了《當代神農袁隆平》《蒼生之福》《友誼無界》等有袁隆平形象的佳作。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他將自己所有的水稻題材畫一幅幅鋪陳在袁隆平面前,并講述自己對稻谷的熱愛與創作水稻題材國畫的理念。袁隆平在他的畫前看了半天,感慨萬千,認為畫中有民生,欣然提筆在其中一幅畫上題寫了:“畫中有谷”。
“畫中有谷”,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讓戊揚領悟到袁隆平沉甸如稻的思想與心系天下蒼生的胸懷。這在后來,深深影響到戊揚的繪畫創作,他不再拘泥于一片稻葉、一粒實谷,而是在堅實的工筆基礎上大膽寫意,將沉實框定的稻田景象注入了外延豪闊無邊的精神氣韻。在他的繪畫創作中,渲染出稻谷與生命緊緊相連、科學與人類息息相融、天地和諧生命永續的鮮明主題。
一本畫冊,當然不能完全盛載戊揚的藝術成果。這些年不停地創作與突破,已使戊揚成長為一片浩闊的田野,他的藝術才情才凸現,但遠不是巔峰。他的藝術前程一如廣袤的田野,在未來,將一年又一年飄出稻谷的清香,遍地金黃,成為一種藝術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