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前青年文學創作面臨的幾個問題
     來源:中國作家網 | 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  2025年07月30日14:33

    編者按:

    青年文學創作始終是文學中最具創造性和朝氣活力的組成部分,也最受期待和呵護。青年作家志存高遠,文學才有壯闊未來。與此同時,青年創作在文學觀念、生活積累和創作方法上也有不成熟不穩定的一面,會遭遇各種困境與問題,需要不斷加以分析和梳理。中國作協創作研究部此篇署名文章,有針對性地分析當下青年文學創作面臨的問題,希望對成長中的青年作家有所啟示和幫助。

    一段時間以來,青年文學創作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樣貌。富有特色的優秀作品和才華醒目的優秀作家不斷涌現,青年文學創作呈現出潛力充沛、生機勃發的態勢。但同時,有些青年作家也在探索中遭遇瓶頸、陷入困難,文學界對青年作家寫作同質化的質疑時有出現,一些作者也因原創性問題引發輿論爭議。

    青年文學創作成為文學領域的熱點、焦點,獲得社會多方關注,體現了讀者對“新”的需要,大家急切盼望中國文學不斷涌現出優秀作家作品;同時也包含了對“變”的吁求,即渴盼新的文學力量能帶來新的風氣,提供新意新質,取得新的成績;這其中更包含著社會各界對文學新人快速成長為中堅力量,更好擔當新時代文學發展重任的渴求。

    青年文學創作取得的成績不應低估,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到了一個需要梳理和總結的時刻。在文學創作、生產、傳播、批評和接受語境都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分析當前青年創作的境況,辨識現狀中潛在的問題,切實推動青年文學健康發展,維護文學創作的尊嚴,促進文學生態建設,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問題一:重復而單調的“我”

    作家,在人們心中一直有著崇高的地位。作家有聲譽、受關注、被期待,根本原因是文學的創造為人們所敬重。這種尊重和榮耀,在本質上,不是“私名”,而是“公器”。歷史和人民的掌聲,既是給予具體的作家與作品,更是獻給優秀作品所體現著的真與美,獻給廣闊生活的力量與情感。這其中,時代、生活和人民構成了文學聲譽的堅實底座。

    好的文學與讀者心心相印,讀者確信,他為之感動的作品灌注著作者的洞見與真誠,體現著對時代、對我們共同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因而具有深沉的現實關懷和深刻的現實影響力。這也是古今中外文藝理論家的共識。魯迅先生早就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巴爾扎克說得更加直接,“從來小說家就是自己同時代人們的秘書。”類似論述不可勝數,其共同指向的觀念是,文學不是可有可無的花邊裝飾,而是要與社會生活、時代歷史,與廣大的人心建立深刻有效的對話關系。關切時代,是為了寫好時代中的人,那種集體共鳴和情感召喚的巨大力量,是讀者信任文學、渴望文學的重要原因。在此意義上,文學從來不僅僅屬于私人化的“我”,文學屬于“我們”。

    當前,一種值得警惕的傾向是,單數的“我”有時會陷入幽閉,失去與“我們”、與廣大世界的映照關系,最終變得重復、單調、乏味。在有些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到經驗的枯竭,好像實在沒有什么可寫而硬寫,進而表現出情感的枯竭,好像這個“我”對他人甚至對自己都沒有真知和熱情。“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個創作者,到了“強說”,就很容易向內榨取、向書本榨取,變得蒼白無力、矯揉造作。克服這種單向性危機,必須處理好“我”與“我們”的關系,這是當下青年寫作面臨的十分緊迫的課題。

    這當然不是說,個體的“我”在文學中不值得被關注。不同的寫法,在文學史中都自有其意義,但無論何種取向,都不應走向偏狹,更不能在偏狹中滋生出惰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古今中外的偉大作家,他們的力量就在于追求廣闊的“無我之我”,他們是“民胞物與”的,能夠把對自己的愛轉化為對人民和祖國的承擔。任何有雄心的作家都應當明白,文學是萬古江河,在現在和未來的人心中奔流,當“我”站在這里,“我”的聲音乃是屬于這個時代,最終要匯入偉大的傳統。反觀當前的青年文學創作,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感受的問題,甚至把文學創作變成了隔絕于社會生活的“暗室”和“隔音間”,進而陶醉其中、自以為這便是全部的世界與天地。拘泥沉醉于小我的“我”,與能夠連結“我們”的“我”,二者之間存在本質性的區別。倘若過度沉醉于自我糾結、杯水風波,把自我有限的經歷幻覺成社會普遍真相,把自我主觀的想象指認為人生的本質,以致遠離了廣闊的生活、失去了對現實的關懷,社會與讀者將很難對我們的作品產生共鳴、抱有熱情,青年作家的創作之路很容易越走越窄。

    真正的作家之“我”,不應被窄化矮化為題材內容上的自我凝視、自我糾纏、自怨自艾、自說自話,而應充分、雄辯地體現為作品風格的辨識度、原創力。偉大的作家為時代的風格賦形,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體現出作者獨出機杼的思考深度和表達方式,這才是作家之“我”的廣闊天地。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學必須堅守基本倫理,那就是:全力以赴地追求原創,不能滿足于學習模仿,更不能止步于從經典中尋章摘句。現代意義上的讀者,通過閱讀認識一個作家時,在作家和讀者之間,無形地預設了一個關于“我們”的契約,這個契約不僅是思想和審美的一見如故,更是一份心心相印的真誠,任何違反這種真誠的行為都會觸發激烈的反應。因此,原創是寫作的底線、作家的生命線,事關文學的尊嚴、創造的尊嚴、勞動的尊嚴,更事關讀者的尊嚴。

    問題二:越來越遠的“生活”

    “自我”問題,根子上還是“生活”問題。生活面的狹窄和生活經驗的匱乏,是制約當下青年文學創作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

    生活視野變窄變遠,并不是青年作家的“獨屬疑難”,而是一種普遍性的“現代病”,它與現代社會越來越高速的運轉節奏、越來越精細的專業分工有關。但文學創作受其影響尤為直接。歷史的潮汐涌動、時代的驚濤拍岸、社會的復雜結構、生活的萬千氣象、大眾的呼喚訴求,本應是貫穿文本的重要動力,在有些作品中卻顯得隔膜,顯得疏遠。因為社會的“缺席”、因為總體性視野的“退場”,當下一些青年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品,呈現出某種同質化傾向,甚至有較強的“制作感”。或是題材扎堆,或是手法雷同,或是體驗同質。這些癥狀的背后,都關聯著生活積淀不夠、一手經驗匱乏的問題。當寫作者只知“坐下來”、不愿“走出去”,長期困于書齋、網絡的“信息繭房”,寫作過程就很容易被壓縮為搜集資料、拼湊情節、循環生產的“流水線”,久而久之,甚至變成了用詞句遮蔽經驗,用技巧搪塞生活。“修辭立其誠”之“誠”字,有可能被其他概念所占用。

    優秀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這是一代代作家從創作實踐中得出的普遍經驗。今天的特殊之處在于,數字信息時代的青年作家面臨著與前輩作家完全不同的創作環境。打開電腦、手機,海量素材唾手可得;滑動屏幕、瀏覽網頁,無數的故事撲面而來,甚至寫作軟件的開發也為今天的寫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正是在這樣的便捷中,創作的隱憂悄然浮現。有些作品技巧嫻熟、形式新穎,卻讀之乏味,思想單薄;有些作品緊跟熱點、套用理論,看似觀念前沿卻空洞無物,缺乏生命質感;一些作者盲目追求高產、渴望名刊“曝光率”,寫作的速度和數量上去了,分量和質量卻下來了。文學本應具有強大吞吐吸納能力和審美過濾機制,有包羅萬象的容量,又有提煉升華的本領,但事實上我們遠未做到。所以人們常會感嘆,生活比文學更精彩。將“映像”當作“本體”,用“瀏覽”代替“體驗”,這種創作習氣之所以出現,本質原因還是作家經驗儲備有匱乏。要解決這種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回歸創造力的源頭:生活。

    里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信中談到,“每個真實的生活都比那些虛假的、以藝術為號召的職業跟藝術更為接近。”作家不是“碼字工”,他首先是生活中的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真正的生活是有深度、廣度和復雜面向的,藝術作品是創作主體充分沉浸于生活、全身心投入生活后的生命結晶。今天的青年作家見多識廣,但有時也需要捫心自問:對于生活,我們是否依然保持著一個真正作家的強烈好奇與熱情?對于這片土地,我們又有多少人還能飽含著艾青眼里的那種“淚水”?我們是否因“文學創造者”身份而抱有優越心態,遠離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甚至在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生活之間,人為設想出某種對抗和抵觸的關系?

    對生活的熱情,就是對生活著的人民的熱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青年作家要學會去擁抱具體的人。只有從每一個可觸可感的鮮活個體身上,我們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只有通過具體的經歷和人物,寫作者才可能理解人民的生存境遇、思想情感、堅韌奮斗、樸素理想,文學才能藝術地展示時代生活的廣闊內容和豐富維度。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一封信中談到,理想的文藝應該“具有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青年作家也要從具體的人出發,穿透生活的表象,從人潮人海的紛繁面孔中,辨認出“精神的化身”,提煉出“歷史的品格”。不走出書齋、不走向生活,這一切就難以實現。對于文學創作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

    問題三:急于求成的“認可”

    當今時代,傳媒發達、信息密集。看起來,青年作家的成長路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寬廣、更便捷,但事實上,速度的助推也可能形成另一種的傷害,信息的簇擁也容易讓人失去冷靜。青年作家在取得一定成績的情況下,如何力避功利、克服浮躁,始終保持人格上的質樸、心態上的平和,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文學是一條光榮卻清苦的道路。沒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決心,沒有耐住寂寞的默默堅持,不可能在這條路上走遠。今天選擇走文學這條路的青年,其初心大多都是因為熱愛。在行走探索的過程中,可能也會收到來自文學的種種鼓勵與回饋,有來自同伴的溫暖,有來自行業的認可,可能還會獲得現實的種種名利。在這種時刻,叩問和反思尤為必要:我們熱愛的是文學本身還是文學的附加值?在肯定、贊美、名利誘惑面前,我們的心態是否依然清澈平和?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褒貶反轉、得失變化,我們能否保持淡定和堅強?

    越是志存高遠的作家,越能保持創作的純粹性和寬廣的平常心。但今天的文學現場,浮躁之風仍然存在。針對“浮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講過這樣一段話:“大凡偉大的作家藝術家,都有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就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即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克服浮躁心態,保持耐心和定力,這對于青年作家來說格外不易,卻格外重要。

    擺在我們面前的一種情形是,有些青年作家寫作生涯剛剛開始、創作視野還未打開、藝術觀念遠未成熟,就主動或被動地嵌入了某些未必妥當的標簽、身份,有時還會被揠苗助長。這反映出當下文壇對“青年才俊”的強烈饑渴,卻很容易使“好心腸”誘發“副作用”。面對各方面拋來的橄欖枝,有些青年作家不能沉心靜氣,而是每天“著急寫”,希望“趕快發”,對“回饋”的預期越來越高,由此導致文本品質下降、個人心態失衡,甚至自我形象受損。這種情況的出現,不能都責怪青年作家。正視青年作家的成長問題,文學的創作、出版、傳播機制也必須做出變革。在滿懷熱情發現新人的過程中,要真正打開視野、敞開胸懷,防止出現思維固化、路徑依賴,更要警惕“內循環”“小循環”“微循環”的問題。只有打開視野、革新觀念,才能力避同質化推舉、趣味性圈定;只有敞開胸懷、秉持公心,才能防止功利性選擇、圈子化吹捧。

    由此,一個更深層的命題是,應當如何理解“認可”本身。今天青年作家們在意的種種“認可”,在相當程度上,其實是行業“內部”的認可。駕輕就熟的宣介推舉、不同層級的獎項榜單、熱鬧非凡的作品排行……這些認可固然重要,但創作如若止步于此,顯然是舍本逐末。讀者聲音、人民閱卷、社會反響,是最不應該被擱置、被忽略、被遺忘的。對一位作家來說,最大的鼓勵和褒獎,是自己的文字能夠抵達許多不曾相遇的人,并從那里獲得真誠的熱愛。讀者的認可,讀者的信任,是支撐一位作家不斷寫下去的本質動力。這個話題深究到底,其實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我們究竟為誰寫作”。想清這個問題,作家的心態就不會亂。

    一夜成名的捷徑幻想和追求曝光率的功利心態,不符合文學創作規律。心態浮躁,渴望速成,貌似高效卻隱患巨大,其實最不劃算。當創作靈感枯竭時,當創作素材短缺時,就應該允許自己慢下來,甚至停下來。暫時的停頓是為了更好地出發,這是一種自我充電的過程,可以讓寫作者靜下心來,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向經典學習。回望文學史可以發現,沒有哪個作家是可以持續創作、不斷輸出的,幾乎所有人都會經歷困頓、迷茫、瓶頸、枯竭,都會經歷挫折與失敗、后退與反復。然而,越是這樣的彷徨時刻,越能考驗一個作家的品質與定力,越能見出作家的品行和操守,也越能證明作家對文學的本初之愛。跨不過這道坎,沒關系,文學選擇之外還有更寬廣的生活;跨得過去,作家迎來的便是藝術上的蝶變。

    問題四:創新之“困”的突破

    創新突破,是文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一部文學史就是一部創新史,任何有雄心壯志的作家,都要向歷史和讀者證明自己獨一無二的創造性。然而,今天的青年作家正面臨多個層面的創新之難:一是超越前人之難,二是超越自己之難,三是超越AI之難。

    先說超越前人之難。每一位作家,都是從文學愛好者成長起來的,都是在對前人作品的廣泛閱讀和手不釋卷當中開啟文學道路的。喜愛乃至崇拜文學大家,是很多青年作家走上創作道路的直接推動力。在喜愛與崇拜的基礎上,寫作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對象作家。這種模仿,可能是顯而易見的意象、詞句、修辭、語法上的相似,也可能是較為內在的主題、結構、敘事上的相仿。此類作品,往往稱不上成熟,甚至未必算獨立,更多是學習練筆的產物。

    當作家繼續成長,熬過了學徒期、練筆期,他就會走向與前人的對抗期。模仿前人的沖動,會轉化為超越前人的焦慮。超越前人,談何容易。這是一場場拳拳到肉的搏斗,是一次次嘔心瀝血的突圍,是作家精神強度、藝術技藝和語言天賦之間的跨時空角力。只有在對前人和經典的超越當中,新的文學經典才能真正確立。因此,每一個當代作家,既是站在文學巨人的肩膀上,也是活在文學巨人的陰影里。擺脫影響、克服模仿、超越前人,是每一代寫作者都難以規避的“影響的焦慮”。但這種焦慮也如大浪淘沙,會把真正的作家淘洗出來。

    再說超越自己之難。這里的超越自己,不單指超越自己的前作,更是指整體性的超越,包括超越自己的文學視野、藝術觀念、經驗限度與寫作程式。這種超越里,包含著自我質疑、自我否定、自我揚棄。當今一代青年作家,普遍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全球化的寫作視野、較高的思維水平和出色的語言表達。在這樣的基礎上,更應當保持包容的心態,抱有自我革新的自覺,避免陷入任何形態的自我固化或思維執念。青年作家應當保持海納百川的開放性和刀刃向內的否定性,克服機械復制、修辭輪轉的技術主義;應當對真實的愛與真正的疼痛開放,克服無病呻吟的虛無主義。

    自我超越是重要的,也是極富難度的。創造的樂趣恰由此來。文學強調“無中生有”,寫作的奇妙就在于從“無”中不斷抓取出“有”。由此延伸,把過去的自我“清零”,再不斷地自我創生,最大的“無中生有”,其實莫過于此。

    還有超越AI之難。數字化的沖擊遠未結束,智能化的浪潮已經到來。無論我們歡迎與否,AI介入文學,已經成為顯在的現實,“硅基文學”已經遍地開花,某種意義上也正泛濫成災。人類作者的內部矛盾還沒有解決,人類智能與硅基智能的外部矛盾又開始滋生。在給文學系統帶來新質生產力的同時,數智化浪潮無疑加劇了當前文學創作的復雜境況。從作者層面看,AI動搖了人類作者的絕對主權。AI生成的詩詞、文學評論、網絡小說等,在綜合與融會能力上已經相當成熟。很多詩人、評論家、網絡作者都感受到了正在逼近的“替代危機”。從編輯層面看,投稿郵箱里出現了大量AI生成作品或人機共創文字,其中潛藏著對他人作品的改寫、融梗甚至照搬,這給編輯審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在AI面前,人類作者創作的必要性和優勢是什么?人類對AI的應用邊界到底在哪里?未來的文學形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如何把人類最獨特的優勢——日新月異的生活和千姿百態的情感——同AI的語料優勢、算力優勢結合起來?這些,都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創作語境和全新命題。面對AI,積極擁抱、為我所用是必要的,但作家的寫作決不能被AI的力量牽著走,不能在種種寫作軟件面前迷失自我。

    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文學寫作,是艱難的,也是單純的。艱難,是因為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結。單純,則因為創作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是“我手寫我心”。青年作家處在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也處在寫作生涯最困難、最艱苦、最迷茫的時期。文學藝術的偉大與殘酷,一個鞭策他,一個鞭打他。承受這雙重的力量,是成為一個真正作家必得經過的考驗。

    高爾基曾經用一句話,寄語由他支持和組織的青年文學社團“謝拉皮翁兄弟”:“你好,兄弟!寫作很難!”

    是的,寫作很難,如歷火煉——但真金不怕火煉!

    久久伊人精品热在75|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影院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91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日本精品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香蕉v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最新露脸国产精品视频|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美女精品永久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99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99精品视频99|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