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棵樹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也是
退稿
十年前給《收獲》投稿,被退。當時不服氣。十年后再投,又被退。相對于十年前,已經沒有不服氣,開始琢磨,是不是自己的寫法有問題。翻看舊作,確實生硬,創造性很不夠。寫這篇時,注意了技巧,比如想象,比如留白,比如細節的節制,比如埋線和呼應……這么寫,反倒比從前像個樣子。
退稿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創作并不簡單。它需要虛構的自由,需要創造的膽量,需要敢往現實夠不著的地方走。技巧再熟,如果不敢想,總差點意思。小說不是描紅,不是把生活原樣拓下來;虛構也不是失真,而是把真實換一種方式。十年前寫的東西之所以生硬,是因為放不開手腳,總怕編得不像、編得不對。現在想想,小說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不必“像”,在于它能否讓人信以為真,哪怕故事本身多荒誕、多離奇。
退稿教會我的:寫小說不是證明自己多會編故事,而是看你能在虛構中抵達多深的真實。
彈窗廣告
電影看到一半,彈窗跳出來,十五秒的動畫:樹流血,根纏鐵鍬。沒頭沒尾,像某種警告。后來查資料,發現真有樹汁像血。小時候聽老人講,樹會哭。這些事一直擱在腦子里,沒當回事,直到那個彈窗。
寫作有時候就是這樣,別人隨手丟的東西,成了你的開頭。
種子
靈感不是突然來的。很多年前看新聞,某年煤礦塌方,死了人,報道只有一行字。再后來聽說,某地開山修路,挖出骨頭,直接填了水泥。這些事零零碎碎,像撒在土里的種子,自己長,沒管過。寫《青檀手記》時,它們就冒出來了。
寫不下去的時候
寫到一半卡住,不知道怎么弄??葑肴?,還是那幾個字。出去散步,看見拆遷樓縫里長出一棵泡桐,把磚頂裂了?;丶依^續寫,讓樹根絞碎鋼筋?,F實里的樹比我會寫。不管什么章法結構,只管生長。
最怕的不是寫不好,而是寫不下去。面前一堵墻,翻不過去,也繞不開。硬闖沒用,反倒要把腳步停下來。退兩步,會發現旁邊還有一扇門。
有時候寫得太順反而要警惕。有次半夜寫得興起,天亮再看,全是廢話。寫作像走路,不能一直盯著腳,也不能一直看遠方。
不足
寫完后給先生看,他說,工程隊那條線沒展開。確實。我熟悉樹,不熟悉工地,只能草草帶過。還有周硯生父子,本來想寫得更深,但資料不夠,怕編得太假。現在想想,應該去礦上采采風,或者最簡單的,找老工人聊聊。偷懶了。
另一個問題是節奏。前半段壓得太緊,后半段又突然松了。先生說像一根繃太久的橡皮筋,彈回來的時候以為力道很大,其實早就泄了勁兒。
改稿
編輯讓改,說幻覺那段太飄。刪了又加,加了又刪,最后留了一點。改稿比寫稿難。寫稿時興之所至,信筆由韁,倒還痛快;改稿卻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像是在給新墻補漆,這兒涂一筆,那兒抹一下,總怕顏色深淺不一,失了協調。有時改著改著,竟覺得還不如重寫來得干脆??蓪懽鬟@事,偏偏又最忌圖痛快,非得耐著性子,一遍遍打磨不可。
其實到最后交稿了,都還在改。
之后
有人問,這樹是真的嗎?我說是,也不是。真的樹會流血,但不會記仇:記仇的是人。
這篇小說是有一定魔幻色彩的,不知把握好了沒有,如果是高手……什么時候自己才能更加精進一些呢?希望有這么一天吧。
現在
偶爾經過工地,會看兩眼斷掉的樹根。它們不說話,但我知道它們在長。樹記得的,人忘了;人寫下的,樹可能早就知道。有各種各樣的樹,每棵樹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