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與詩意交融 樂至第七屆田園詩會舉行
7月28日上午,樂至第七屆田園詩會舉行,活動以“煙火里的詩意樂至”為主題,數十位本地詩人和外地墨客齊聚“帥鄉”樂至,共赴一場“詩會雅集”。
樂至縣有1400余年的置縣史,文化底蘊深厚,理學鼻祖陳摶在此悟道,宋代名相寇準在此留蹤,詩人謝無量揮毫潑墨,陳毅元帥文韜武略。如今,樂至這片土地孕育的詩意生生不息,是“中國田園詩歌之鄉”最生動的注腳。
本屆田園詩會期間,主辦方還圍繞樂至籍文化名人謝無量開展系列活動。同時,恰逢樂至縣第十三屆燒烤美食文化周,“詩意”與“煙火”相互交融,為大眾帶來一場獨特的文化盛宴。
頌詩而行
紅色土壤上孕育詩和遠方
“樂至,一方承載萬年文脈的沃土,它的詩意凝結在歷史的肌理中,徜徉在煙火的氣息里。”樂至縣政協主席吳琪在開幕式上這樣說道。
從十萬年前的濛溪河畔起步,樂至一路以詩為歌、向光而行:陳毅元帥“大雪壓青松”的豪邁壯歌穿越時空,文人謝無量筆走龍蛇的墨韻芬芳至今——紅色基因與文人風骨在此交織,讓“詩與遠方”早已成為刻入城市發展的鮮明脈絡。
而天池藕粉的甘醇、黑山羊的鮮香、樂至烤肉的回味悠長,更是“人間至味”最鮮活的注腳。“這份‘煙火里的詩意’,恰是本屆詩會主題的生動詮釋。”吳琪說:“期待各位文藝大家以生花妙筆,捕捉這方水土的獨特神韻,讓樂至的田園之美、人文之韻、生活之趣,隨詩意遠播四方。”
圓桌雅集
讓詩意和煙火交融共生
回望千年文脈,古人早已將對田園的赤誠融入詩行:陶淵明筆下“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的恬淡,孟浩然詩中“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閑適,無不彰顯著對知足、樸素、本真生活的追求。
如今,在“中國田園詩歌之鄉”樂至,這份田園與詩意的緣分正續寫新篇。活動現場,一場“圓桌雅集”如約而至:河南詩友李慶華、陜西詩友劉璽,與樂至本地詩人張志遠、左玉丹圍繞“我眼中的樂至詩意圖景”“我眼中的人間煙火哲思”兩大命題,以詩為橋、以情相和,展開了一場心靈的對話。談及家鄉樂至的煙火氣,左玉丹從一碗熟悉的藕粉說起,娓娓道來母親生前的往事,隨后現場朗誦了一首飽含思念的詩作,字里行間的深情令觀眾動容。
“詩歌要反映人的生活,沒有哪個詩人能脫離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生活環境。”詩人吉狄馬加坦言,“當代詩人更應思考如何找到現代社會與田園生活的關系,讓創作始終與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
AI飛花令
以詩會友共展風華
活動現場,飛花令環節的登場讓觀眾瞬間沸騰。
大屏幕上,謝無量、陳摶、寇準三位樂至先賢的AI形象緩緩“現身”——身著長衫的謝無量氣質儒雅,抬手示意觀眾席道:“臺下皆是愛詩之人,不如就以‘煙’‘火’詩’‘樂’為令,請他們對對詩?”三位先賢化身“令官”,為這場飛花令定下了關鍵字。首輪比拼中,隨著首位詩人吟出“煙花三月下揚州”,飛花令正式開鑼。“煙籠寒水月籠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煙村四五家”“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句詩詞從唇齒間流淌而出,引得臺下陣陣喝彩。五輪循環過后,首場比拼以起令者的勝出落下帷幕。
緊接著,以“火”為令的第二場較量更為焦灼。當臺上參與者稍作遲疑時,臺下觀眾便忍不住高聲接令,“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吟誦聲陣陣,參與感滿滿。這場雅趣不僅吸引了資深詩詞愛好者,兩位“95后”年輕人也欣然加入。“飛花令本是古人飲酒時的雅戲,能在田園詩會的現場參與其中,非常開心。”參與者伍先生說。
詩意續航
樂至田園詩歌大賽啟動征集
詩會現場還舉行了第四屆中國樂至田園詩歌大賽頒獎典禮,為獲獎選手頒發榮譽。
據介紹,本屆大賽以“尋找田園里的詩和遠方”為主題,自啟動以來,收到了大量飽含深情、帶著泥土芬芳的作品。組委會圍繞文化內涵、原創性、藝術性及稿件質量等標準,經專家初評、終評層層篩選,最終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及優秀獎20名。
一首詩的落幕,恰是另一首詩的序章。活動現場宣布,第五屆中國樂至田園詩歌大賽正式啟動征集,大賽以“煙火里的詩意樂至”為主題,將以詩為橋,續寫田園間的詩意樂章。
(攝影:雷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