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藝術的智能革命
趙恩哲:科幻藝術家。曾獲得2023雨果獎“最佳職業藝術家”稱號?,F為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美術獎評委會主席。曾為多部知名科幻作品繪制插圖和封面。著有科幻畫集《星淵彼岸》等。
三體《末日之戰》
時代的飛速變化,常會讓人措手不及?!笆欠浅蓴∞D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我認為這句歌詞可能是對藝術發展的最好詮釋。
藝術這個詞很大,而科幻藝術能夠具象化這個品類的方向。科幻藝術最離不開的就是科技的進步和想象力的加持??梢哉f,人類每一次工具的進步都是一次想象力的躍遷。例數歐洲藝術的進展,從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印象派,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改變,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征。古希臘追求完美,古羅馬講求真實,中世紀服務于宗教,強調精神世界的表現。文藝復興時期在美第奇家族的加持和推動下,藝術進入了爆發期。印象派讓色彩回歸理性與科學。從坦培拉到算力,從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到杜尚的實驗藝術,寫實已經不是繪畫的唯一表達方式。藝術根據時代的發展一直經歷著一場場自我革命,這場革命取決于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而數字藝術也是在這樣的革命進程下誕生的。
21世紀初,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相關產業的崛起。視覺藝術開始大規模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藝術開始非常有趣的“下沉”,它不再是小眾范圍內的欣賞與收藏,而慢慢地開始影響大眾的審美和生活。在計算機時代,從業的藝術家有了一個新的稱謂——CG藝術家或數字藝術家。我則是這個大時代中的一員。
少年時期,電腦和互聯網幾乎是與我不可分離的“玩具”。而就是這個玩具,讓我從油畫轉型到CG繪畫,幾乎沒有任何門檻。但至今為止,我仍然懷念畫油畫時“松節油”的味道,也喜歡豬鬃畫筆觸碰到畫布的感覺。我在大連讀大學,那時畫室仿佛是我的另外一個家。我至今還記得通宵達旦地畫幾米高的油畫,那種爽感無法言表。當然,大學期間的努力也給我帶來了成就感,畢業前我就已經辦了兩次畫展。但這個世界沒有十全十美,“面包和玫瑰”總要選一種。畢業了,油畫只能是我的“玫瑰”,對一個小鎮少年而言,“面包”在那時更顯得重要。當我把所有的油畫畫材送給了朋友,清空了所有家當,那一刻,我眼睛是濕潤的。
從那以后,我幾乎是“赤條條”進入當時最新的一條路——CG行業。CG即Computer Graphics,是計算機圖形學的英文縮寫,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圖形設計與創作,應用于影視、游戲、廣告及工業建模等廣泛領域。我記得剛入行的時候,國內CG藝術網站少得可憐。那時候,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剛剛起步,我參與了大量的建筑樓盤動畫的后期工作,也參與了一些日本著名動畫片的開發工作。在我看來,那時候國內的動畫行業算是經歷黃金周期之后的低谷期,雖然有大量資本進入,但沒有辦法產出好的產品。后來我參與電影視覺設計工作,對一個美術生而言是非常幸福的,因為畫概念設計圖讓我又回到了當年畫油畫的爽感。同時,我也算中國比較早進入到游戲行業的那部分人之一,游戲搭上了互聯網行業的快車,像一只奔騰的野獸快速前行。對我個人生命歷程而言,游戲是最長情的陪伴,也是我畢生追求的夢想,我為之付出了青春與熱情。
就這樣,從2006年入行至今,做過塞班系統的手機游戲、建筑動畫、廣告動畫、動畫BG,給知名的日本動畫項目當過執行導演。其實,這些領域歸根到底都指向一個話題——“藝術設計與用戶體系”。在飛速發展的變革期,藝術家的工具早已發生了巨大變革,從顏料筆進階到數位板、數位屏,做畫畫設計的速度大大地提升了,藝術創作領域進入一種“工具便捷的迭代”。
人工智能的出現,讓繪畫也擁有了智能工具。當下,藝術感受、繪畫工具與制作流程全都可以托管給“算力”。雖然帶來藝術行業的普遍恐慌,但我更愿意以相對樂觀的視角看待這件事。一個國家經濟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學藝術的發展。而依托于算力的繪畫方式讓藝術突破小眾圈層,慢慢地把藝術創作變得更為大眾化。因此,AI工具是一把雙刃劍,用好就能激發人的想象力,用不好就是生產糟粕的垃圾場。而作為使用工具的人,想象力與創造力才是創作的根本核心。
孩子是一個民族的未來。人工智能無疑會讓美術技巧和基礎繪畫門檻消失,畫畫這件事本身就變得不一定需要繪畫技巧和基礎訓練。但科幻畫不同,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想象力。在想象力面前,孩子和大人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這提醒我們,未來對孩子天性的發掘與創造力的培養將尤為重要。
在這樣的時代,所有人可以參與藝術,所有人也可以利用工具做自己的藝術品。與此同時,工具的加持只會提升大眾藝術創作的效率,而小眾的藝術精品和傳統的創作方式也依然具有歷史價值及收藏價值。
到了今天,科幻藝術家應該適應這場“大眾視覺藝術的工業革命”。我們需要脫離匠人思維,從小眾的“藝術”到“大眾的藝術”,從畫完一幅作品到用最新技術表達出全新的藝術世界。藝術家不會被AI工具替代,而是利用工具完成自己的蛻變。我稱這種蛻變叫“超級個體”的轉型,未來,科幻藝術行業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超級個體”。
在成都舉行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組委會宣布我獲得2023雨果獎“最佳職業藝術家”獎。那是我人生的高光時刻。在這之后,我給自己立下夙愿,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中國科幻美術走向世界。在前輩的鼓勵和使命感的驅使下,我把“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美術獎”重新啟動激活,希望為所有的中國科幻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超級個體的平臺。
近20年時間,我見證了無數中國科幻的人和事。我看到了中國科幻人的夢想,雖然目前并不“龐大”,但是具備了“精美”和“希望”等特質。而時至今日全世界都在見證中國科幻的崛起,我與有榮焉。
我一直相信選擇比努力重要。而努力也需要找到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所謂的“天才”是偽命題,“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有一句話叫“一萬小時法則”,我把他改叫“十萬小時法則”,任何一項技能沒有“十萬小時”的付出,你根本體會不到里面的幽深。而且人的一生,要對所有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科幻正是好奇心的絕佳載體。我獲得銀河獎的《星淵彼岸》,想通過對氣候的思索,闡釋人類對能源的探求、對生存的渴望、對生命的尊重。我出生于極北之地,但生活定居在南方。我的親人生活在大興安嶺,所以我很能理解“三體”里紅岸基地日出日落的壯闊。后來我到溫暖濕潤的南方定居,內心安靜下來,氣候、文化的差異,與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都讓我有了創作沖動。而且常年繪畫探索過程中,我認為,古老的華夏文明和東方文化是承載科幻視覺表達的最高級載體。我希望通過自己擅長的CG創作,把帶有東方哲學意蘊的科幻美術推廣到全世界。
一個藝術家在創作中有新想法是很正常的。不過我已經過了拼畫技的年齡段了,更想好好服務于故事,把故事講清楚,把科幻設定和概念用美術的方式表達出來。就題材和審美而言,我認為中國科幻藝術應該更多地去汲取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華夏文明五千年,是世界上最久遠的文明之一。從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漢字,從先秦諸子百家到現代多元文化,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科技創新,這些深厚的積累已經足夠我們去挖掘,而不用一味地去模仿國外的科幻藝術。
創作應該是“文以載道”,科幻藝術更是如此。任何時候,一個好的作品都要有好的故事支撐。好的科幻作品應當能夠引導人思考,啟迪智慧,傳達重要的信息。畫畫的意義無非就是表達自我,順其自然地享受畫畫的過程,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堅守自己那一顆“好奇心”,就是人生中的“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