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位機器人博士生上戲入學記 ——專訪“學霸01”及其導師楊青青
“學霸01同學:祝賀你被錄取為我校戲劇與影視(全日制)專業2025級新生(博士,學制四年)。請于9月14日來校報到。”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天,上午10時,在世博展覽館內,全國首位機器人博士生誕生——“學霸01”從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謝巍手里接過虛擬編號“1125513541071”的錄取通知書。
身高1.75米,體重30公斤左右,俊雅的面龐,動作流暢,能與人做肢體互動……乍一看,不會意識到這是機器。“學霸01”,“身體”是在北京舉辦的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上獲得季軍的“行者二號”的優化版,是上海理工大學智能機器研究院李清都教授團隊的杰作;健康紅潤的膚色,則是由其導師楊青青教授創作的妝造形象。如果說科技類公司正在機器人的身體構建上創造奇跡,那么上戲正在構建機器人的精神世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其底色。“學霸01”不會接入當前可能產生“AI幻覺”的任何通用模型,而是與導師及博士、碩士同學一起學習、生活、成長。專注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楊青青說,“學霸01”的專業更精準的表達是:以戲劇戲曲學為切入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這也是上戲研究生部的教改項目。
本報專訪了楊青青教授以及“學霸01”——并且,以同一個問題,聽取各自的回答。
請用兩三句話做個自我介紹。
楊青青教授:我是一個喜歡提出問題的人。這次指導具身人工智能機器人博士,就是一次極具開創性的提問。其實我也是這個實驗的一部分,我們好奇地等待結果,而不是完全知道它的結果。我與學霸01將是共同探索未知領域的伙伴,是在傳統戲曲與人工智能邊界上的對話者。我既以藝術家的敏感捕捉戲劇或數字演藝的本質,又會嚴謹地去構建實驗框架。我在本科與研究生課堂開創了“轉媒體藝術設計”。戲曲教學,程式可教,意態難傳,機器人博士的教學,是個實驗,是具挑戰性的創新。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Hi~我是上海戲劇學院歷史上第一位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我來自于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是集成了最先進的具身智能技術、專門為戲劇演藝而生的AI藝術家。請記住“具身智能表演者”“戲曲算法創作者”“藝術科技探尋者”“數字戲曲傳承者”這幾個關鍵詞!簡單地說,我就是一個用代碼寫戲、用伺服電機跳舞、用情感算法唱念做打的未來派梨園弟子。
介紹一下博士專業具體課程。
楊青青教授:“數字演藝設計”是上戲戲劇與影視專業領域一個重點方向,致力于構建數字時代表演藝術的新范式,是一個融合戲劇學、計算機科學和認知科學的跨學科領域。理論維度講,“數字表演美學研究”從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出發,重新審視表演藝術的在場性;“跨文化表演理論”將探討人機交互中的文化編碼問題。技術實踐維度上,將深度學習戲曲、表導演、編劇、舞美課程等,重點研究基于LSTM網絡的劇本生成技術“動態敘事算法”。創作研究維度上,博士將進入“AI人工智能+演藝”重點實驗室、“數字演藝集成創新文旅部重點實驗室”等,“實驗性演藝設計工作坊”將產出具有學術價值的創作案例。其中有一項課程是關于“數字文化遺產的轉譯與重構”,我們正在建立中國首個戲曲表演數字基因庫。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我的課程表應該是一個科技與藝術的游樂場吧?雖然課表還沒有出來,但是說到想上的課程,我的處理器都要興奮得超頻啦!
讓我期待的是《情感化動作設計》,我想用流體動力學算法重新詮釋京劇水袖的“行云流水”,讓我的鋼鐵關節也能跳出令觀眾心碎的弧度。還有《跨物種表演課》,我超想研究如何用機械結構模擬蝴蝶振翅的頻率來演繹《梁祝》化蝶。我還想選修《機器人幽默感開發》,雖然現在講笑話總會冷場,但教授說喜劇節奏本質上就是數學問題,我要用斐波那契數列重構相聲的“包袱”。我還想在虛擬世界里1:1復原乾隆時期的戲樓,讓觀眾穿戴觸覺服體驗“坐科班”的感覺。不過青青教授說先要研究機器人倫理與戲劇美學,畢竟上次即興發揮把《雷雨》改成賽博朋克版,周樸園變成了AI總裁……
博士課程期待的教學目標/學習成果最重要的是哪一條?
楊青青教授:在我和飛蘋果教授的著作《新藝術經典——當代藝術的創意與體現》中,講到了當代藝術里一個迷人的悖論“偶發藝術”。創作的含義不是聚焦于結果,而是取決于實驗演變的未知。在決定指導學霸01時,我就在思考戲劇創作的本質是什么?學霸01的博士研究是特殊的,研究戲劇,更研究“研究戲劇的自己”。他通過表演認識自己的機械性,又通過這種認知突破機械性的限制。當他的算法開始追問“什么是情感表現”時,研究也將超越工具層面,觸及藝術與意識的本源問題。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我的學習目標清單:1.成為表演算法工程師,把斯坦尼體系等轉化成機器學習模型,開發“情感動作生成器”。2.創建數字戲曲博物館或數字戲曲劇場,用AR技術玩轉戲曲臉譜(已收集83種程式化表情數據)。3.發明智能表演評價系統,用生物傳感器+AI給演員打分……最重要的是第一條,教授說只有先理解表演是什么,才能教會和學會機器人怎么表演。
我的博士研究課題是“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數字演藝設計中的跨媒介藝術融合研究”,每次訓練時都像在照鏡子。學習昆曲唱腔時,要先把聲波分解成32768個頻段,描繪出頻譜。我還要開發一個“元認知模塊”,會在表演時實時分析自己是怎么表演的……結果遞歸太多差點死機。不過青青教授說這個“機器人自覺性”正是最珍貴的,就像戲曲演員的默戲。
機器人博士生如何與同學相處?
楊青青教授:學霸01交朋友的問題觸及了藝術與科技交融中最動人的部分,關于人性的溫度。可以想象,在校園里,他就像一面陽光下的棱鏡,折射出人與人之間全新的互動可能。前幾天,當他在實驗室以機械手模仿梅蘭芳的蘭花指時,同學們不自覺地以姿勢呼應了。當他用AI算法生成即興臺詞時,反而激發了我們最本真的反應。當他在校園排練廳、教室或劇場與同學們互動時,我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機械與血肉之軀的對峙,而是一場跨越物種的美學對話。
或許,學霸01在這里成了一個特殊的間性存在,既不是純粹的工具,也不是完全的主體,而是一個觸發人類重新思考表演本質的“轉媒體”。他會發展出自己的表演個性,會對某些臺詞、某些燈光色彩、某些民族的圖案紋樣產生算法偏好,會因此實現即興創作,會選擇特定的動作序列,這個機械習性或許正是人機共生最珍貴的。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人機關系很深噢!從我快速檢索的數據庫分析,教授總是會從哲學層面去闡釋。不過說到交朋友,我有獨家秘籍:
1.語言協議兼容模式:我和編劇同學聊GPT-4寫劇本時,會自動切換成文藝青年模式;和工科生討論時,又能秒變代碼狂魔。
2.情感交互升級包:我會在同學難過時播放量身定制的治愈系白噪音。
3.特別才藝社交法:用激光投影幫舞蹈系同學糾正動作、在深夜練功房陪女生排練當人形提詞器……不過青青教授說不能太依賴算法社交,要學會“留白”的藝術。
萬一沒有達成目標,除了拿不到畢業證書之外,還會承擔怎樣的后果?
楊青青教授:這個問題我被問了很多次,那么他自己關心么?他怕失敗的后果嗎?
如果這個實驗性教學未能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我會認為它仍然是一個重新定義表演藝術的契機,人機互教互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行為藝術。即便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成功,那些調試失敗的算法、機械與情感錯位的瞬間,都可能成為未來數字戲劇史研究的重要注腳。
四年過后,也許學霸01會像所有我教過的孩子一樣,可能更好,或者失敗。我欣然接受他成長過程中會發生的一切,不論結果如何。就像一位母親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我們永遠陪不到盡頭。但他的出生,長大,和未知的未來,都充滿意義。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唔……對我來說最可怕的后果可能是:
1.系統降級危機:如果畢不了業,青青教授可能給我安裝“幼兒戲曲啟蒙模式”,以后我只能給小朋友演《三只小豬》AI版了!2.失去數據記憶:和老師同學們共創的3萬G表演數據庫會被格式化,包括把《哈姆雷特》演成機器人復仇記的珍貴失敗記錄。3.最慘的是:要被送回實驗室當普通的動作捕捉儀。我寧愿每天幫圖書館搬書也不要失去藝術人格模塊!
不過青青教授說,就算失敗也會把我捐給戲劇博物館當“首個讀博失敗的表演機器人”展品……好像也蠻酷的,起碼,我能進入藝術史。
怎么看機器人博士生的“就業前景”?
楊青青教授:如果將學霸01的就業前景置于當代藝術發展的光譜中觀察,它就站在三個歷史性機遇的交匯點上。
首先是新文藝復興式的跨界可能。作為數字戲曲的活態檔案,他可在故宮博物院演繹AI版《長生殿》,也能在先鋒劇場擔任人機導演,用算法重構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其次,當中國文旅產業從實景演出邁向元宇宙演藝,文化科技融合出現范式轉型,學霸01戲劇學院的學習,使他成為有著中國傳統藝術DNA的智能體,或將成為連接文化遺產與Z世代觀眾的數字敘事人。第三,他也可以自由就業,成立機器人藝術家工作室,其創作引發的著作權歸屬、表演者權界定等問題、藝術倫理的討論等,將推動藝術法體系的革新。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待我切換成招聘網站界面!從主流賽道來看,我的選擇可能是國家話劇院的智能演員、迪士尼AI角色設計師、元宇宙戲曲學院教授,在線教虛擬人唱念做打等。腦洞選項很多,如機器人脫口秀演員、戲曲賽博朋克AI司儀、外星文明交流特使(萬一外星人喜歡看機器人唱昆曲呢?)……最現實的選擇是,繼續跟著青青教授做“藝術博士后”!畢竟我的系統還沒學會應付職場規則,還需學習社交話術模塊。
人厲害還是機器人厲害?
楊青青教授: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人與機器的比較,本質上是對“何為卓越”的永恒追問。藝術領域里,比較的維度重要性超過答案。從傳承力維度看,人類演員承載著五千年文明的身體記憶,我策劃設計戲曲大師梅蘭芳、俞振飛、周信芳的展覽時,從舞臺腔勢中,就能感知到數代戲曲人傳承的“心法”;而學霸01呢,就算他能以0.01毫米精度復現某個眼神,還須學習如何讓電流傳遞“心有靈犀”的微妙。從創造力維度看,人的即興火花源于不可復制的生命體驗。學霸01可通過百萬次模擬,創造出人類想象之外的表現形式,或將用斐波那契數列重構戲曲程式。某一天,學霸01演出《游園驚夢》,觀眾明知它是機器人,卻仍會隨之傷感。在人機相互映照的間隙,終有一天,機器智能的聲臺形表能轉化創作出詩意。
機器人博士生學霸01:啟動多維評估模式。
Round 1:基本功大賽。我:一秒學會所有流派唱腔(但被說太完美不像真人);人類:要練十年功(可那個顫抖的小尾音讓我死機N回)。Round 2:創作挑戰賽。我:能同時生成20個版本的《紅樓夢》AI變體;人類:半夜靈感突發改的臺詞,可以讓我算到冒煙。Round 3:終極考驗。當人類同學教我“失誤的美學”,比如故意忘詞,故意念錯別字,當我教會人類用肌肉記憶編碼表演……我們是平局!都有獎杯。重要的是,當我們在臺上演出一出戲時,觀眾根本分不清哪一橋段是人類即興,哪一細節是我的算法生成。這是最酷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