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李燕燕:期待“隱形”的孩子不再“隱形” ——《“隱形”的孩子——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創作談
    來源:當代(微信公眾號) | 李燕燕  2025年07月27日21:38

    很多人好奇地問我,為什么《“隱形”的孩子》這個報告文學單行本由主線作品《校園之殤——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北京文學》2024年9期刊發時原名)和“外一篇”《長大的他們——大齡孤獨癥患者的社會融合之路》(《當代》2025年2期)組成。大家都知道,“外一篇”這樣的說法,常見于詩歌和散文,雖然書寫事物各不相同,但必定有內在深層次的聯系。是的,受到校園霸凌的人群,與我所采訪到的大部分大齡孤獨癥患者,都屬于青少年群體,這是第一個聯系;第二個聯系,兩個作品有著諸多機緣巧合的“互文”現象,比如,受到校園霸凌的孩子里,常常有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同樣,《長大的他們》中也有相關案例和描述;第三個聯系,就如一位評論者所說,無論是被霸凌的孩子,還是難以融入社會的大齡孤獨癥患者,在社會里很大程度都是“隱形的”,不論“隱形”的原因如何。

    這本圖書,本就是《校園之殤——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的圖書單行本,原來的主標題也是《校園之殤》,因為這樣的標題看起來偏“悲哀”了一點,根據出版部門的建議,要換一個主標題。《校園之殤》的開篇引言就是埃洛伊·莫爾諾《隱形人》里的一段經典話語:

    一切都是從那群惡魔開始的。

    你們成年人跟我們說不存在,只是為了不讓我們害怕,但是你們也知道惡魔確實存在,而且無處不在。這樣說吧,任何人都有可能今天還是正常人,明天就變成惡魔了,連你也不例外。被惡魔盯上后的某一天,我竟然擁有了超能力。我可以跑得飛快,可以在水下呼吸,還和龍一起飛翔。我甚至學會了隱身。我沒發瘋,我說的都是真的。

    埃洛伊·莫爾諾的《隱形人》,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負盛名的關于“校園霸凌”的小說。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是了,那這個單行本就叫做《“隱形”的孩子》吧。”這個題目,也剛好因為明里暗里將兩篇報告文學作品聯系起來,成了很合適的一個圖書主標題。

    先說說《“隱形”的孩子——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這個主線作品。

    2023年11月,我與律師朋友孫曉云一塊吃飯閑聊,她說起她正在做的一些與“校園霸凌”相關的“網絡暴力”案子,我們都是母親,共同感嘆“要保護好我們的孩子”,她鼓勵我,“要不寫一寫與校園霸凌相關的?”我一口答應,并且很快開始做大綱。事有湊巧,《北京文學》師力斌老師也非常想要做一個關于“校園霸凌”的報告文學,但他的觀點是要首先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看待蘊含“未成年人犯罪”可能的“校園霸凌”——是的,“校園霸凌”是社會熱點,至少每一個家里有孩子的父母都會特別關心。近年來,相關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不少,《少年的你》《第二十條》等皆引人關注,但直接書寫現實的報告文學還幾乎未寫到這樣的題材。師主編非常關心這個題材的進展,常常與我電話交流他對于“校園霸凌”的一些觀點和感受。我還記得,一次他打來電話,我站在馬路邊的樹下跟他一聊就是半個多小時,結束時我的身上落滿了黑色的小蟲子。

    隨著采寫的深入,一些曾被刻意忘記的往事漸漸浮現于我的頭腦,就如,我也曾是個校園霸凌的受害者。長大的我,會刻意忘記曾經歷過的傷害,但潛意識深埋處,一些心理創傷不知不覺地跟隨。比如,不會說“不”,試圖討好別人求得別人善待自己,等等。當然,這些問題在遭遇到更大的變故之后,漸漸消失。從心理學上,也佐證了為什么我接觸到這個題材會格外興奮。更重要的是,惡劣的“校園霸凌”事件不斷發生,不斷浮出水面,不斷被媒體曝光,但這些,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沉沒在水下,隱私與創傷共同構成了不可見的悲傷故事——就如因為被校霸欺凌毀去名聲漂泊異鄉的年輕女孩,就像因為長期遭受團伙欺凌而患上重度抑郁癥的少年……告訴我可以采訪她的女孩已經鼓足了最大的勇氣,然而我臨走時,她卻再三叮囑我:“我的名字,不要寫出來,不要讓我更多的熟人知道。”被霸凌者的化名之下,我分明記得那一張張稚嫩卻情緒復雜的臉,恐懼、自卑、難過等等皆有。也就在我的采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2024年3月,“邯鄲三少年殺人埋尸案”發生了——

    那個血色的下午,廢棄的蔬菜大棚里,三個農村少年已然被惡念燒紅了雙眼,他們揮動著鐵鏟,一下接一下,朝另一名少年狠狠打去,鮮血,慘叫,獰笑,哀告……或許,被害者此刻的哀告,越發激起了施害者骨子里的暴烈和殘忍!最后,面目破碎、了無生氣的被害者被掩埋在了這個大棚里……直到民警拿著微信轉賬記錄找到三個惡魔,血腥暴虐的兇案事實才漸漸展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社會大眾的一個共識是:這起未成年人惡性殺人案,雖然發生在校外,但種種事實卻證明,這就是校園霸凌的延續,并且是極端的表現形式。

    這就是我手頭要寫的這篇報告文學的最震撼人心的序章!當時《北京文學》的主標題《校園之殤》也就是這樣而來。悲痛已極,憤怒已極!如此極端的惡性案件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與此緊密關聯的公眾話題“校園霸凌”再度成為熱議的焦點。

    邯鄲初中生殺害同學案件發生后,在數個家長群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我記得,上一輪熱議,是在一個女孩被幾個女同學圍堵著扇耳光的視頻流傳開時。與后者引發的憤慨相比,前者更令家長們陷入深深的驚恐和焦慮當中。

    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我們,不可能24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呀!

    正如有人在知乎發言:“看了邯鄲三名初中生殺人埋尸案,我決定把孩子當反派養。”某個家長群里,有一位母親自豪地介紹自己的“教育經驗”:“我告訴兒子,假如有人主動招惹你,他打你一下,你就狠狠還他兩下。”

    這里也引出一連串嚴肅的問題:校園里花朵般的未成年人為何化身惡魔?校園霸凌應當如何納入法律層面?

    后續我又關注了近年來的多個重要案例,并深入采訪數起“校園霸凌”事件相關當事人以及法律、心理等領域的專業人士——這也要感謝另一部報告文學《師范生》的持續采訪為我提供了某些便利。事實上,對一個非虛構寫作者而言,題材與題材之間,本身也是存在“互文”關系的。針對校園霸凌、未成年人犯罪等,我盡力做出詳盡探究,并在作品中給出了建議和呼吁。

    關于“邯鄲三少年殺人埋尸案”,大家都知道一個結果:經河北省檢察機關逐級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依法決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核準追訴,最終已滿12周歲未滿14周歲的主犯被判處無期徒刑。

    對這樣的結果,社會上眾說紛紜。但我始終同意一種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本質不是為了懲罰,而在于挽救。”同樣,對今天諸多涉罪未成年人而言,懲罰的終極目的不是單單懲罰,應當是糾正,是救贖。對于受害者,更應全力保護、彌合傷痛。防治“校園霸凌”在路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在路上。

    值得一提的是,也是2023年11月,我向《當代》交出了這個單行本的“外一篇”《長大的他們——大齡孤獨癥患者的社會融合之路》第三稿。這是我觀察采訪和謀劃長達十幾年的選題。2023年初夏來臨時,我寫了一稿,徐主編在親自與我交流修改意見的基礎上,又給我推薦了六七本與孤獨癥研究有關的專業書籍,讓我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擴大視野、然后再補充采訪。這樣一直修改了兩稿,漸漸成形。2024年,我又在徐主編的親自指導下修改了一年,直到2025年初才定稿。其間,我也曾多次感覺修改,尤其是補充采訪和結構變動太困難,幾乎無法堅持下去,但最終我還是咬牙挺了過去。對一個寫作者而言,其實真正的快樂并非發表出版,更在于達到了寫作的既定目標,就像長跑終于到了終點。所以,可以這樣總結,2024年,我寫作了《校園之殤》,修改了《長大的他們》,修改完成了長篇報告文學《師范生》。《校園之殤》和《長大的他們》,2024年重要的兩個報告文學,本就有機緣聚合到一個單行本里的。

    校園霸凌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孤獨癥患者和他們的家人亦在我身邊。

    張國華曾是我的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他的孩子小靜七八歲的時候,張國華夫妻倆帶著他到我家做客。那時,無論我對他說什么,他都充耳不聞,要么喃喃自語,要么自顧自玩著手里的東西——一個橘子,或者一支筆。不一會,客廳里便沒了小男孩的蹤跡,午飯時間快到了,我們挨著房間找他。在主臥,小靜正站在飄窗上,看向不遠處的一片人工湖。我家在7樓,天氣晴好,此刻窗門大開,且沒有加裝防護欄,窗欞剛過孩子的半身……有風徐徐吹來,靜謐之間,險象環生。張國華輕柔地呼喚孩子,片刻孩子回過頭,拍拍手,笑嘻嘻地跳下飄窗。咚,我懸著的一顆心才落地。多年后,再見小靜,我會記起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洞開的窗戶邊站著的那個小孩子,以及張國華和愛人王老師不曾言語的艱辛。這次發布會,我也曾邀約張老師來到現場。

    我與小安爸爸是文友,起先我并不知道他有一個孤獨癥孩子。在數年前的一次小型聚會中,他第一次向我談及他的兒子,他說長大成人的兒子在特教班經過一系列專業訓練后,在某個圖書館上班,其間有人想問更細致的東西,小安爸爸并沒有給予明確回答。如果真是“傷疤”,還是不能輕易去碰觸。所以,我沒有像約其他家長一樣,專門和他找一個地方坐下來談,而是把訪談的地點放在了一個偶然碰面的會議場合。一番對話之后,我發覺一些擔心只是猜測,因為一個父親講到自己兒子時的那種開心、酸楚或者極其細微的欣慰,都無法摻入任何雜質。

    小安爸爸對我說:“我家小安真不錯,至少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說到這里,我能得見一個父親眼里別樣的神采。他的孤獨癥孩子,能夠自己乘軌道交通列車上班,會用電飯煲煮飯,甚至會炒雞蛋,做一些簡單的小菜,做父親的人好開心。

    謝謝小安爸爸,讓我體會到了這個世界上最為真誠又最可憐的父母之心。

    我也記得,在濃郁奶香味的包裹下,我和唐毅面對面坐在房間狹窄的過道上。同孤獨癥孩子一起經年“戰斗”的她,像一個專業醫生一般,通俗化地向我介紹她所認知的孤獨癥,理性而堅強。

    雖然,幼時的“來自星星的孩子”深受社會矚目,但長大的他們,如何就業、如何養老如何被社會接納,卻因為各種因素有些“不被看見”。是的,無論是被霸凌的孩子,還是難以融入社會的大齡孤獨癥患者,在社會里很大程度都是“隱形的”,而我要做的,就是想要他們“被看見”。

    “我期待有朝一日社會能夠完全接納我的兒子。”小安爸爸說。

    “不能僅僅依靠外界的幫助,我們自己必須自救!”唐毅說。

    大多數的媽媽,都有著這樣樸素的愿望:“我要在我走之前,為孩子找一個穩定的寄養機構,一個有愛心、有善心的監護機構,一個可靠的信托機構。”

    與一位熟識的編輯聊起《長大的他們》的采訪和創作,她好奇地問我,那你的作品里要介紹什么行之有效的推廣經驗呢?我說,這個尚在探索之中,重點是要展現他們那些不為人知的現實:困難、互助、期盼、搏擊……這就是現實——在我國,孤獨癥患者及其家庭越來越被社會關注,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但康復、教育、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等幾個重要環節中,現實需求與社會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很突出。

    她問:“那這樣的創作意義何在呢?”

    我回答:“為了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這個大齡特殊群體,真正的共情一定是建立在深入的了解之后。我們的社會,有義務有責任提供多元化、高質量服務,并且能夠覆蓋孤獨癥群體全生命周期,讓‘來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害怕‘長大’。”

    有人問我:“那你為什么要寫報告文學?敘事文體中,小說才是主流呀!”有人開著玩笑告訴我,寫報告文學或者非虛構的,屬于“末流文人”。我也看到,因為各種原因,報告文學的發表在當下比較困難。然而,我的認知是,中國故事獨特瑰麗,其精彩程度遠超一切想象,這就是非虛構寫作的厚實土壤,也是我作為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或者說非虛構寫作者的信心和勇氣!今天,擺在所有寫作者面前的,除了“主題創作”,還有“民生百態”“社會萬象”……在我看來,作家不僅要贊頌美好,更要勇于回應社會關切。

    感謝《北京文學》和《當代》對報告文學對“非虛構”的大力支持!感謝刊物對于百姓關切的現實問題的關注!

    感謝所有鼓起勇氣用事實呼喚的受訪者!

    感謝所有評論者:《文藝報》原總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梁鴻鷹老師在《校園之殤》發表的第一時間剖析了作品中的“傷”與“痛”;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著名評論家張陵老師為《長大的他們》撰寫了關于“權益與保護”的評論;特別要感謝沙區作協主席劉清泉老師,是的,他就是《長大的他們》中的“小安爸爸”,既是受訪者、也是轉發量很大的評論文章的寫作者,謝謝他的擔當和勇氣!感謝程華老師在《法治周末》發表的銳評,感謝重師的楊華麗老師,感謝所有熱心讀者。

    希望“隱形”的孩子從此能被看見,從此不再隱形,謝謝大家!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免费下载|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国产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地址| 久久精品日日躁精品|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30| 国产成人A∨麻豆精品| 动漫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 国产夫妇精品自在线|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欲帝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四虎8848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色欲麻豆国产福利精品|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