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的史傳意識
內容提要:中國非虛構文藝受史傳傳統影響深遠,具有強烈的寫實性,在新時代以來創作出諸多具有史傳意識的作品。它以秉筆直書的創作理念和記史補闕的現實功能體現著以史為鑒、重史尚實的歷史意識;以“以人為本”的人物塑造原則詮釋民族精神、描摹平凡大眾、觀照邊緣群體,力求通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再現人物“列傳”,進而透視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在場面結構、敘事視角、情感動力上建構中國非虛構文藝以事為軸的史傳審美思維,不僅為其自身的成長注入新鮮養分,更成為新時代中國文藝創作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強勁動能。
關鍵詞:新時代 非虛構文藝 史傳意識 寫實性
“非虛構是包含文學、歷史、新聞、電影、電視等文體話語體系里具有‘非虛構’元素的文類集合?!?非虛構文藝以真實性、社會性、時代性的特質成為當下中國文藝創作領域的重要類型。非虛構文藝的壯大并非偶然,其不僅受到西方非虛構寫作潮流的深刻影響,更建立于中華民族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獨特社會文化土壤。其中,以《史記》為淵源的史傳傳統是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中最為重要的審美表現規范。史傳傳統影響中國文藝創作由來已久,重史尚實、以史為鑒、借古喻今、以人為本等史學意識對從古至今的中國文藝作品產生重要影響。杜甫以降的歷朝歷代詩人借“詩史”表達其對政權興亡的憤懣與無奈,清朝作家則以小說為載體描摹那段激蕩劇變的時代,而白話文運動以來的報告文學作品不僅實現了現代漢語語言體式的變革,更呈現出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社會問題的敘述特質,夏衍的《包身工》、丘東平的《第七連》、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等作品均以時代為號角,記錄下彼時中國社會的現實境況。新時代以來,中國非虛構文藝秉承史傳傳統,蘊含著強烈的寫實性。其通過以史為鑒的歷史意識、以人為本的人物塑造、以事為軸的審美思維對歷史和現實進行“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客觀書寫,以真實和厚重之美彰顯出鮮明的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不僅發揮著“為人物立傳,為時代留痕”的現實功用,更折射出社會發展的本質與流脈。
一、以史為鑒: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的歷史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歷史意識是非虛構文藝的突出特質,其擅長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汲取靈感,以不偏不倚的創作態度帶領受眾返回至歷史現場和人物事跡之中。無論是《戰國策·趙策一》中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還是《舊唐書·魏徵傳》中的“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抑或是《增廣賢文》中的“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都充分表達了歷史之于后世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彰顯出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的寫史紀傳傳統。得益于以真人真事作為書寫對象的創作原則,中國非虛構文藝在創作內容的選擇層面與史傳傳統具有天然的親近性,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為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厚資源。受這一傳統影響,中國非虛構文藝秉持重史、尚實的歷史意識,不僅通過秉筆直書的創作理念對真實故事直觀書寫,同時亦發揮著記史補闕的現實功能,在“向回望”的價值取向中構建起歷史與當下的緊密聯系。
第一,秉筆直書的“尚實”創作理念。中國文學創作深受國人崇實戒虛、愛好現實的傳統倫理思想影響,形成秉筆直書的創作理念,與史傳傳統中的“尚實”內涵不謀而合?!艾F實主義理論之所以得以在中國長期獨占鰲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無疑是中國讀者受‘史傳’傳統影響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對真實性的執著追求——有時甚至是病態的?!?因此,長久以來,無論是文人還是讀者,對真實歷史和典故的興趣往往超過虛構故事。無論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六回評語所曰“此事聞諸蔣無等云,確是當年實事,非虛構者”的特別說明,還是當下諸多非虛構影視作品開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字幕提醒,都是力圖通過對客觀世界中既存事實的強調來吸引觀眾的興味,體現出中國文藝創作長久以來對人物真實和事件真實呈現的追求。即便是小說創作,明清小說美學家“他們不僅強調小說必須具有真實性,而且把真實性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強調小說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實性”4。浦江清也曾評論道:“中國文人的性格是核實的,見了那些平話本子太荒唐了的時候,不免依據史書而修改,把有些話本竟做成歷史的通俗讀本模樣。”5這種秉筆直書的創作理念不僅為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厚的生存土壤,也使得返回至事件現場進行直觀書寫成為中國非虛構文藝的突出特質。
以“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為創作要義,在強烈的尚實意識中敢于揭丑,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客觀描摹,是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再現“真實”的內在動力。報告文學《一號文件》從多年來有關“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入手,展現我國廣大農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山鄉巨變,也對當下農業發展的新問題進行探討。作者選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1世紀初中國農村具有變革意義的歷史事件及其代表性人物,秉持“不溢美、不隱惡”的求是精神,多次深入農村、體驗真實生活,將抽象的農業政策與具象的農民呼聲合二為一。在記述農村偉大變革的同時,作品還客觀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種種做法給中國農業帶來的不良后果,以及農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存在的精神世界的空虛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紀實文學《長河逐日》不回避人物性格缺陷和不光彩經歷,以作者對父母的回憶為視角記錄了一個紅色家庭革命歷程的真實足跡。其中,在父親郭永綿潛伏于敵人內部有暴露危險后撤回根據地的敘事段落中,歷史審查資料顯示郭永綿是經黨組織批準后撤回,而他在二十年后則口述請示并未得到批準,因而是擅自撤離。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考證深入歷史現場,表現父親革命事跡中的“瑕疵”之處。然而,秉筆直書的寫作風格不僅沒有損害父親作為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反而以瑕不掩瑜的書寫姿態更顯客觀真實,體現出強烈的求實求真精神。
第二,記史補闕的現實功能?!爸袊恢倍加兄厥返膫鹘y,這倒是中國特有的‘科學’精神。它與非宗教、重經驗的中國實用理性有關。每個朝代都注重修史,以記錄歷史,累積經驗。”6李澤厚的這一論述深入闡釋中國文藝創作史學傳統的文化心理及其思想內涵。各時代的正史雖全面、準確地記載了政治制度、重大事件、人物事跡等歷史,但難免疏于紕漏或記載不夠詳盡,因而在修史過程中逐漸形成補闕傳統。如唐代顏師古的《漢書注》即解釋和補充了《漢書》中的人、事、物,為使后人了解漢代歷史提供重要資料。除正史外,私家著史在記錄民間風俗、社會生活、特定群體生存狀況等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功能,如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明末清初張岱的《陶庵夢憶》均生動展現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市民生活,豐富和補充了正史所記。
非虛構文藝憑借立足當下、書寫既存事實的文本特性,自誕生之初就自然而然地向過去及正在發生的歷史望去,承擔起“補史之闕、糾史之偏、正史之訛”的現實功能。新時代以來,中國非虛構文藝表現出強烈的重史意識。這首先體現在創作者對歷史題材的看重。他們擅長重回歷史洪流之中,通過文獻史料對歷史事件進行再考察、對歷史細節進行再鉤沉,力求最大限度客觀地還原歷史,實現對人物真實和事件真實的“補闕”。紀實文學《抗日戰爭》《長征》兼具宏大的全景視角與微觀的史實故事,追求歷史紀實之全面和準確,通過詳盡的史料考證和對幸存者的回憶自述,從多角度深入事件現場,不僅首次披露諸多重大事件的真實史料,填補歷史空白,還以豐富的細節描述感人至深的故事,使作品更接近于歷史真相。電影《雷鋒的微笑》從毛主席回憶雷鋒生前多張可愛、可敬的微笑照片切入,以文化干事為雷鋒拍攝照片為敘事動力,真實還原雷鋒多幅照片的由來,以此展開有關雷鋒生平事跡及其真誠、樂觀、豁達品格的描述,最終達成弘揚雷鋒精神的意旨。此外,著眼于再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紀錄片《大抗戰》《紅軍不怕遠征難》《從瑞金出發》,聚焦抗美援朝戰爭的《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上甘嶺》等,均以記史補闕為重要使命,一方面以史實為底層邏輯書寫歷史影像注腳,另一方面在新文獻的挖掘中還原被遺漏的歷史真相。其中,《大抗戰》秉持“用史實說話”的重史態度,以千余份手稿、通訊、報紙文摘等書面文獻,上千小時的戰場原聲影像,十萬張真實照片構建起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全貌,彰顯出完整性、概括性和權威性特質。《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不僅插入交戰雙方的大量歷史影像資料,還對近五百位戰爭親歷者進行采訪,使歷史栩栩如生,進而將抗美援朝的精神內涵生動地提煉出來。
另一方面,記錄即將成為歷史的當下現實也是中國非虛構文藝所關注的焦點。創作者們善用報告文學、電影、電視劇等藝術形式,在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潮中發現歷史、記錄歷史、解讀歷史、傳播歷史。報告文學《中國葫蘆峪》《“中國梁”傳奇》《鄉村國是》選取各省市鄉村脫貧的典型個案,寫出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現實復雜性。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最美的青春》關注我國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偉大實踐,不僅以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再現一代代造林人開荒植樹,變沙漠為綠洲、變荒原為林海的奮斗故事,更在這段真實歷史的敘述中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可以說,通過對“重實”“尚史”理念的承傳,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努力踐行知史、記史、用史的史傳傳統,以秉筆直書的創作理念和記史補闕的使命自覺,客觀記錄國家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為時代留痕、為真實發聲。
二、以人為本 :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的人物“列傳”
中國文學的人物紀傳傳統由來已久,包括《史記》在內的諸多紀傳體史書以生動的人物形象、靈活的敘事方式、精練的語言表達記錄各朝重要人物事跡、歷史事件、典章制度、文化思想?!妒酚洝匪讋摰募o傳體編史方法更被后世歷代正史所沿襲,并對中國文學的人物記敘方法產生深遠影響。在文藝創作的浩瀚天地中,對于人的書寫始終占據核心地位。人不僅是文藝創作的主體,其真實經歷、情感體驗、理想追求也成為文藝作品異彩紛呈的素材來源。而在價值表達維度,人更是關鍵所在,文藝作品的思想情感、文化觀念、社會意義等要素與人緊密關聯,人物形象往往能夠透視社會現實和復雜人性,蘊藏著“以人為本”思想的豐富內涵。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闡述了“人”的意義,認為歷史是由人們自己創造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梢哉f,以人為本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有關人的思想的本質體現,也是中華傳統倫理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出對于人的透徹理解和深切關懷。因此,講好關于人的故事是文藝創作及其價值傳播最為基本也是不可忽視的命題。在當下,中國非虛構文藝繼承史傳傳統以人為本理念的思想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擔負起書寫人物事跡、關注人物命運、探討權利尊嚴、傳遞人文關懷的重要使命,力求通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再現出不同年代、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物“列傳”,從而深刻透視社會發展的本質。
第一,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在新中國的發展歷程中,無數英雄人物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鮮亮標識。這里的“英雄人物”,既可以是革命戰爭年代決戰沙場的英雄模范,也可以是和平年代立足于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并作出突出貢獻的佼佼者,其精神實質歷久不衰,匯聚成團結進取、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這些人物形象不僅見諸歷史文獻和新聞報道,也在中國非虛構文藝作品中得到具象化呈現。
新時代以來,中國非虛構文藝顯現出對各歷史時期英雄人物事跡的觀照與聚焦,力求為其立傳,以此達成對人物品格的褒揚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凸顯。難能可貴的是,非虛構文藝作品摒棄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人物表現陋習,力圖從仰視的“神化”塑造歸返至具象的鮮活個體再現。諸多作品從人物的成長、生活和家庭等視角切入,結合時代背景,盡可能原汁原味地還原人物事跡,在典型環境中復現具有獨特個性的立體化“圓形人物”。報告文學《革命者》緊扣“革命者”的敘事主題,以生動鮮活和飽含激情的筆觸深情描繪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不僅披露多位革命者鮮為人知的英烈事跡,還將他們的日記、書信、詩歌等一一呈現于故事之中,再現出陳延年、陳喬年、瞿秋白、趙世炎和王孝和等一批年輕無畏的革命者形象。電視劇《馬蘭謠》和《上甘嶺》同樣以歷史事件為導向,努力為英模人物立傳?!恶R蘭謠》講述以林俊德、王淑琴和劉振國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遠赴大西北,為國家的國防事業隱姓埋名、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故事。劇作基于史實真實還原馬蘭基地科研群體的奮斗事跡和崇高人格,生動詮釋“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渡细蕩X》聘請志愿軍老兵和軍事專家擔任軍事顧問和文學顧問,在全景、客觀展現上甘嶺戰役原貌的同時,生動還原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志愿軍戰士群像,以此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此外,更多的非虛構文藝作品以人物為敘事中心,通過聚焦個體人物的人生故事,挖掘其與時代的隱秘聯系,實現對歷史人物的散點透視與全景描繪。無論是電視劇《開國元勛朱德》《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陳云》《劉伯承元帥》《聶榮臻》《彭德懷元帥》《粟裕大將》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光輝事跡的真實表現,還是報告文學《袁隆平的世界》《中國天眼》、傳記文學《悲鴻生命——徐悲鴻的生前死后》和《民國大先生——陶行知傳》對科學家與知識分子人格情操的傾情書寫,抑或是電視劇《黃大年》《谷文昌》《大山的女兒》《高山清渠》和《山花爛漫時》對時代楷模奮斗精神的鮮活再現,都毫無例外地將“為人立傳,以傳顯史”作為作品創作的核心要素。可以說,新時代以來,中國非虛構文藝作品所再現的人物形象涉及不同時代、不同領域、不同身份,體現出人物再現選取的廣度。這些作品既展現出英雄人物的獨特個人魅力,也敘寫出其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傳承史傳作品以人物彰顯歷史的悠久傳統,更具象詮釋著歷久彌堅、內蘊豐富、大氣磅礴的中華民族精神。
第二,平凡大眾的傳奇化呈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的壯闊奮斗中,隨處躍動著創造歷史的火熱篇章,匯聚起來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詩?!?中國非虛構文藝不僅描摹歷史脊梁和時代巨擘的非凡事跡,還始終深入社會發展的生活場域,將平凡大眾的鮮活故事作為書寫的焦點,著意聚焦不同職業與不同崗位上的普通人之不普通業績,以傳奇化敘事展現其昂揚進取的奮斗姿態和奮發向上的人生哲學。報告文學《生命的重量》講述全國道德模范謝延信三十五年如一日,以堅強毅力支撐無血緣關系的特殊家庭,表現出大孝至愛。電影《中國機長》和《平凡英雄》聚集意外事件,并為平凡英雄立傳。前者表現在云端險情面前,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的機組人員在機長的沉著鎮靜組織下,憑借高超的專業素養和堅定的意志力化險為夷,創造中國民航史上的奇跡,后者則生動再現新疆斷臂男孩的傳奇救助經歷,再現出機組人員、機場調度員、乘客、交警和醫務人員的溫情接力和大愛無疆。中國非虛構文藝對于平凡大眾的表現,正如有學者所言:“非虛構文學以對易被忽視、遮蔽的存在的深切關注和作者親歷親驗的在場性書寫,拓展寫實類作品寫作的時空,接通了這類文學形式與普通人生活的關聯,復活了作品的生活質感和個體生命氣息,存真了現實的另一種真實?!?
中國非虛構文藝對于平凡大眾的書寫,并未拘泥于即存世界所給定的現實人物和事件,而是在客觀敘寫個體故事的同時,將其置于時代語境之下,力求以平凡人生的涓涓細流映射時代大潮的滄桑巨變。紀錄片《大國工匠》通過展現不同領域一線工人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描述以非凡匠心構筑中國夢的奮斗圖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鏡頭探入故宮深處,近距離凸顯文物“醫生”的敬業、擔當和傳承精神;報告文學《行走的脊梁》為農民、工人、售票員、挑山工、廚師和消防員等小人物立傳,發現其閃光點,以細膩的文字表現“小人物”身上的“大氣象”。由此可以看出,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者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化使命,在日常圖景中挖掘平凡大眾的非凡故事,譜寫出一曲曲人民贊歌?!叭嗣袷俏乃噭撟鞯脑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0非虛構文藝對于平凡大眾的書寫深刻印證了這一點。
第三,邊緣群體的深度觀照。在對平凡大眾的書寫之外,對特殊邊緣群體的觀照也成為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人物“列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的創作中,留守老人、孤宿人群、危重病患、心理疾病患者等都進入非虛構文藝創作者的關注視野。報告文學《五十四種孤單:中國孤宿人群口述實錄》和《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聚焦孤宿人群和留守老人,并結合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的社會背景,在靜觀孤獨老人人生際遇的同時,也為“中國式養老”實踐提供某種具有重要價值的參照。紀實作品《出梁莊記》和《梁莊十年》繼續從作者的故鄉出發,“以綿密的針腳、遼闊的畫面,將當下中國的‘現實’呈現出來”11。其中,《出梁莊記》將筆觸對準梁莊遍布全國各地的進城務工人員,講述五十一位走出梁莊的務工者在城市中遭遇的身份游離、工作強度大、收入不穩定、難以融入城市等種種現實困境,引發社會對農民工這一邊緣群體生存狀況的關注?!读呵f十年》以梁莊內部日常景觀和人倫風俗的變遷為線索,冷靜觀察村民們的個體命運,深入挖掘現代化大潮下農民生活的陣痛、精神世界的缺失以及身體的磨蝕,實現從風景到現實、由人物至問題、自梁莊向中國的深度書寫,表達對鄉村邊緣群體生存狀況和鄉土中國未來走向的反思。電影《我不是藥神》以極富批判色彩的敘事手法深刻揭示現實生活中重病患者無力購買天價藥物的社會現象。影片客觀表現這一邊緣群體的現實困境,呂受益、彭浩、劉牧師不僅面臨經濟危機,還遭受著疾病惡化的身心打擊及社會邊緣化所帶來的異樣痛苦。影片以現實空間為摹本,在病患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彌合現實空間與影像空間,引起國家對抗癌藥物的重視,并間接推動國家醫療制度和藥品監管體系的改革,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紀錄片《生命里》《生生》和《我們如何對抗抑郁》分別聚焦臨終關懷病人、抗癌家庭、心理疾病患者,通過長時間跟拍和采訪,展現人間百態,記錄一個個與病魔抗爭的故事,生動詮釋出這一群體面對疾病或死亡的堅韌態度和人性溫度。
非虛構文藝透過細膩的筆觸深入人物內心世界,在客觀表現邊緣群體真實生存境遇的同時,也在積極呼吁社會各界對其關注、關心和關愛。“只有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我們才能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我們的文藝才能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12對于邊緣群體人物故事的記錄,不僅已經成為非虛構文藝陣列中極富人文關懷的創作景觀,也是其遵循以人為本的史傳意識的生動體現。黑格爾曾言:“為著顯出整部史詩的客觀性,詩人作為主體必須從所寫對象退到后臺。”13這一觀點強調史詩創作的客觀性,與非虛構文藝創作秉持客觀立場、深度觀照的重要原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以事為軸: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的審美思維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歷經數千年滄桑而經久不衰,并凝結為一以貫之的傳統倫理思想和優秀傳統文化,為后世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有著豐厚的歷史承傳和精神資源。這其中,以《史記》為淵源的史傳傳統成為其最為重要的審美表現規范?!?4具體而言,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扎根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多彩的現實,以場面結構聚焦典型事件,內蘊借古喻今的史傳思想內核,同時兼顧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的情感激發,從而鑄就其以事件為軸線的審美思維。
第一,場面結構:典型事件的聚焦再現。中國傳統史傳文學寫作往往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嚴格遵照歷史事實,選取典型事例凸顯人物的性格特質和事件的精神內涵?!耙浴妒酚洝窞殚_端,中國的傳記形成了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寫人的宏大敘事傳統?!?5因篇幅所限,中國古典傳記往往無法將受敘主體的方方面面、每時每刻完整記錄下來,因而,場面結構就成為傳記寫作的重要結構范式?!叭绻麄饔浖野严嚓P事件組織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來敘述,即以傳主的某件事為核心,把有關的人物、事件的背景都集中在一道,敘述其原因、經過和結果,這就形成傳記中的一個場面。如果一部傳記主要由若干場面組成,這就是場面結構?!?6場面結構能夠對人物生平故事進行裁剪和提煉,選取典型環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從而建構起傳主的人生軌跡。
作為中國史傳傳統的代表性作品,《史記》當中就有相當部分采用的是場面結構的書寫范式。譬如《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聚焦“負荊請罪”這一事件,生動展現廉頗知錯能改的大將風范,對“完璧歸趙”的講述則突出藺相如的機敏睿智和對國家的忠心赤膽。《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則更是場面結構應用的典范。項羽跌宕起伏、身經百戰的人生被濃縮為“反秦起義”“鴻門之宴”“楚漢相爭”和“垓下之戰”四個場面,這不僅概括出項羽的功績得失,也細致入微地將項羽的人格魅力凸顯出來。此誠如黑格爾所言:“這種本已界定的個別動作應當和后來要加上去的材料結合在一起,使這種范圍較廣的材料與這個別事件的發生過程經常發生聯系,不應脫離這個別事件而獨立?!?7
當下,中國非虛構文藝承繼場面結構的史傳創作傳統,通過中心場面、次要場面、過渡場面的協同,將人物與時代、個體與集體聯結起來,在對諸多場面的聚焦表現中達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敘事效果。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影片,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選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個重要歷史瞬間,以《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和《護航》等7個短片單元,分別對應開國大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女排首奪奧運會冠軍、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開幕、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閱兵等歷史與現實的重要節點,以“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18的場面塑造思維,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回望新中國的發展歷程,展現個體與國家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緊密關系。電影《革命者》選取歷史橫斷面,以李大釗行刑前三十八小時所發生的故事為中心場面,穿插講述其帶領革命青年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熱血歷程,形象生動地將革命“播火者”的形象再現出來。紀錄片《我們的四十年》和《山河歲月》同樣以“小人物,大歷史”的場面結構串聯敘事,顯示出濃重的史傳意識。其中,《我們的四十年》框定六個社會學主題,真實記錄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四十位普通人的逐夢故事,以人物為場面結構的核心,回望四十年間中國社會的輝煌巨變?!渡胶託q月》不同于以往文獻紀錄片講史說理的嚴肅氣質,其在百年黨史中選取一百個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關鍵場景中生動又鮮為人知的小故事使黨史變得鮮活起來。這既是對黨史人物和事件原貌的真實還原,也描繪出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歷程。
第二,敘事視角上凝聚以古鑒今的思想意蘊。文藝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需受到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和文化氛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不同時代的文藝作品往往呈現出相異的創作主題,但其題材、形式和風格卻常常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返回歷史現場、借鑒歷史材料、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中國非虛構文藝作品常常融合當代思想和時代主題,形成古今聯通、以古鑒今的敘事效果。這不僅體現著文明賡續和文脈傳承的內在要求,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路徑。
在說史講實之時,中國非虛構文藝并未拘泥于彼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和歷史事件本身,而是秉持大歷史觀的觀照視角,力求借歷史敘述映照現實、把握當下,承載著對社會現實的反思功能和教化啟示作用。報告文學《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聚焦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前世今生,客觀書寫橋梁建設者們克服重重難關、勇于探求極限的工匠精神。與此同時,作品力圖通過展現趙州橋等古代橋梁建筑成就,以此打通現代橋梁與古代橋梁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形象展現我國古代橋梁建筑為現代橋梁工程提供藍本和靈感;另一方面也以古橋喻今人,凸顯新時代中國工匠的巧思妙悟,以一脈相承的精湛技藝和勤勞智慧筑就橋梁建設的新高度。電視劇《覺醒年代》再現百年前陳獨秀和李大釗等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探尋道路、追求真理的革命歷程。該劇暗含以古鑒今的思想意蘊。“新青年”們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東奔西走,通過辦刊、演講、辯論和游行等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以獨立、堅韌、創新和擔當的形象特質為中華民族覺醒和社會變革注入活力。這種具象化的愛國精神與當代青年助力民族復興、強國建設、文化傳承有著強烈的互文性,其所蘊含的精神實質與當代的奮斗精神不謀而合。紀錄片《河西走廊》《一帶一路》和《長江》兼具自然性、人文性和歷史性,其在呈現自然風貌的同時,還以時間為線索,重現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感。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和長江穿越千年而來,仿佛是時代的見證者,承擔著續寫中華文明的歷史重任,成為以古鑒今的生動體現。
第三,以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激發情感動力。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當中,個體的人性光輝往往與更為宏大的家國情懷同體共生,并構建為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情感根基。《史記》里有諸多對人物高尚品德的贊揚和對為國家利益犧牲自我的記載,屈原、李廣、大禹,甚至作者司馬遷本人的人生經歷都與國家興衰緊密關聯?!抖Y記·大學》中則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論,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也亮出“先憂后樂”的人生哲理。這些觀念基于中華文明長久以來所形成的集體文化認同,將個體、家庭和國家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為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的異型同構提供情感動力,并成為影響中國文藝創作的重要思想源泉。
新時代以來,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者從歷史長河和當下生活中汲取靈感,將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的表達融為一體,成為非虛構文藝作品審美的內生情感動力。報告文學《乳娘》以鮮活筆觸描述抗日戰爭中膠東乳娘這一群體,表現膠東育兒所三百多位乳娘在抗日戰爭中不顧個人安危,以血肉之軀撫養八路軍將士后代的感人事跡。她們用悲憫情懷和善良天性展現著自身的人性光輝,又以“信念堅定、一心向黨,勇于擔當、無私奉獻,信守承諾、不畏犧牲”的乳娘精神詮釋著家國情懷,以及“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革命傳統和歷史記憶。電影《紅海行動》和《萬里歸途》皆改編自真實的撤僑事件,分別以軍人和外交官為切入視角客觀再現撤僑行動,同時塑造出多位具有國族意識的個體人物形象。蛟龍突擊隊隊員和外交官均為集體意識的象征符號,與民族共同體的前途命運相互勾連。影片構建出成長敘事鏈條,個體人物的成長既是營救被困僑胞的敘事動力,也成為展現人性光輝和家國情懷的情感動力。由此,“自我成長—民族精神—大國形象”的情感表意邏輯得以生成,凸顯出個體與集體、家庭與國家之間緊密的情感紐帶。此外,《輝煌中國》《我們這五年》《國家榮光》和《十年家國十年心》等紀錄片將個人奮斗與國家發展結合,不僅生動展現獨立個體的價值追求,還深刻描繪國家發展進程中萬眾一心和奮力拼搏的民族精神,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實現了個體人性光輝與集體家國情懷的合力激發與表達。
結 語
非虛構文藝甫一出現,就同火熱的現實和滄桑的歷史保持著親密聯系。非虛構文藝作品以強烈的寫實性映照時代風貌、還原歷史現場、追求客觀真實、再現典型人物,“文本呈現出的現實生活或歷史存在,既是實有其事、實有其人的客觀自在,同時,又比‘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帶普遍性’,從而成為審美的具有文學藝術感的作品”19。重史尚實、以古鑒今、經世致用等思想意識深刻影響中國非虛構文藝的敘事理念、人物塑造和審美思維,為創作提供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碩的文化資源,成為中國非虛構文藝史傳意識的具體體現。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長于在歷史長河的草蛇灰線中汲取靈感,以“以史為鑒”的歷史意識為源遠流長的歷史發聲,以“以人為本”的人物塑造原則為多姿多彩的人物立傳,以“以事為軸”的審美思維為波瀾壯闊的時代留痕。中國非虛構文藝的史傳書寫通過對歷史的回眸、對現實的描摹和對未來的眺望,不僅為自身的可持續成長注入定力與活力,更為新時代中國文藝創作的高質量高水平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和不竭源泉。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創作研究”(項目編號:20BZW04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王暉:《非虛構:鏈接于文學與影視之間》,《當代文壇》2019年第6期。
2 8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12月15日。
3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頁。
4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5頁。
5 浦江清:《論小說》(下),《當代評論》1944年第9期。
6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302頁。
7 [德]卡爾·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詳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頁。
9 丁曉原:《非虛構文學的邏輯與倫理》,《當代文壇》2019年第5期。
10 1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
11師力斌:《打開一座村莊呈現中國——讀梁鴻〈中國在梁莊〉〈出梁莊記〉》,《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6期。
13 17 [德]黑格爾:《美學》(第3卷·下冊),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13、152頁。
14 王暉:《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藝的基本面向》,《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9月14日。
15 辜也平:《論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展進程中的“歷史”重負》,《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16 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頁。
18 尹鴻、黃建新、蘇洋:《歷史瞬間的全民記憶與情感碰撞——與黃建新談〈我和我的祖國〉和〈決勝時刻〉》,《電影藝術》2019年第6期。
19 丁曉原:《新時代非虛構國家敘事的審美之維》,《當代文壇》2022年第6期。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本期責編:鐘 媛]
[網絡編輯: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