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顯眼包”》:與珍貴文物的趣味對話
在網絡語境中,“顯眼包”一詞從最初的調侃貶義,逐漸演變為個性張揚、自信表達的代名詞。在浩瀚的歷史文化遺產中,有一批造型獨特、憨態可掬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博物館里的“顯眼包”。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微紀錄片《館藏“顯眼包”》巧妙運用網絡流行語作為切入點,讓古老文物與現代觀眾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趣味對話。
該片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展現了主流媒體在語態革新和表達創新上的積極探索。該片每集精選一件具有“網感”的文物。從“尷尬而不失禮貌微笑”的商亞醜鉞,到“會比心”的西漢銅釭燈,再到“放飛自我”的敦煌壁畫,它們在博物館的展柜里被重新發現,通過影視創作煥發新生。
要讓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真正“活”起來,形式探索、視角創新是突破口。所以,創作團隊巧妙運用AI技術,讓晉青瓷對書俑重現奮筆疾書的場景,使敦煌壁畫中的市井百態躍然眼前。在視聽呈現上,紀錄片也大膽創新,以網感十足的解說搭配魔性背景音樂,讓創意花字與動態貼紙相得益彰,營造輕松幽默的觀看氛圍?!蹲嫦鹊男」肢F:明黃琉璃脊獸》一集中,琉璃獬豸面對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考生們“保佑上岸”的祈愿時“嚴肅發聲”,“書山有路勤為徑,不學求我也沒用”,精準傳遞了獬豸象征公平正義的文化內涵。這種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通過符合網絡傳播特性的情感表達,讓傳統文化以全新姿態“破圈”。
《館藏“顯眼包”》還將歷史考察與現代想象相結合,讓唐十二支神俑化身“護主萌寵”,把東漢彩繪鳥獸魚紋漆槅類比古代的“外賣快餐盒”,將西周云紋銅五柱器想象成“千年前的路由器”。可貴的是,作品在注重拉近觀眾與文物的心理距離同時,也保留了嚴謹專業的歷史敘事內核。在短短五分鐘的篇幅里,完整呈現文物的出土背景、館藏信息,并解讀其蘊藏的深層文化價值。
為了順應知識可視化趨勢,該片通過生動形象的視聽語言,將專業考古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例如節目用動畫演示銅釭燈導煙入水的環保設計,展現古人的科學智慧。而面對如云紋銅五柱器這類尚存爭議的文物,作品保持中立立場,從多角度展開解釋,并以“問號”收尾,留給觀眾更多思考與討論空間,激發互動與延展。這種表現方式既嚴謹又活潑,通過擬人化的表達和互動式的敘事,不僅讓觀眾沉浸其中,更激發他們主動思考文物背后的歷史脈絡,本質上構建了一個創作者與觀眾共同參與的文化交流場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應該挖掘其深層魅力與永恒精神,使之融入當代審美與日常生活。微紀錄片《館藏“顯眼包”》正是因循這樣的理念,讓歷史與想象互補、現實與虛擬相融、知識與趣味碰撞,挖掘文物細節,聯結當下語境,為文化傳承注入了青春能量。
(作者:曾祥敏,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