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根脈 書寫時代詩篇 ——吉林省作協走進梨樹開展系列活動
7月21日、22日,由吉林省作協、梨樹縣委主辦,四平市文聯、梨樹縣委宣傳部承辦,四平市作協、梨樹縣文聯協辦的“一樹梨花一樹詩”吉林作家走進梨樹系列活動在吉林梨樹黑土地學院啟動。吉林省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亮,秘書長郝蓄芳,文學院副院長、社聯部負責人孫英男;四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連軍,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陶永戰;梨樹縣委副書記王學明,吉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負責人、四平現代農業科學院(吉林梨樹黑土地學院)院長杜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樾楠出席啟動儀式。
王亮在講話中指出,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梨樹五周年之際,省作協來到梨樹開展系列活動,就是想通過作家、詩人的筆觸,把梨樹五年來的巨大變化描繪出來,把梨樹振興發展的非凡成就宣傳出去。希望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高擎習近平文化思想火炬,不負總書記殷殷囑托,積極做偉大時代的在場者、歷史進程的記錄者、人民心聲的表達者、文化強國的建設者,以赤誠之心書寫人民史詩,用如椽之筆繪就時代畫卷。
王學明強調,梨樹縣的各項工作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國家吉西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要節點,梨樹不僅要在經濟建設上走在前列,更要在文化振興上作出典范。梨樹的廣袤田野、美麗鄉村、勤勞人民,都是文學的富礦。希望大家以文學的方式,再現梨樹的千年文脈,記錄梨樹人民的奮斗歷程,讓梨樹的故事傳得更遠,讓梨樹的聲音更加響亮。
杜欣表示,吉林梨樹黑土地學院將精心梳理這片土地上最富礦藏的故事線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圖譜、最有時代氣息的實踐場景,為各位作家深入采風、潛心創作鋪就最順暢的道路,架起最堅實的橋梁。期待大家在這片沃土上,采擷最動人的故事,捕捉最鮮活的意象,聆聽最深沉的心跳,最終捧出帶著黑土厚重、綻放時代光華、散發永恒芬芳的文學碩果。
“一樹梨花一樹詩”詩歌朗誦會現場
啟動儀式結束后,“一樹梨花一樹詩”詩歌朗誦會精彩上演。梨樹是文化部命名的“詩歌之鄉”。光緒四年,首任知縣錢開震、訓導趙萬泰、進士陳文卓的詩詞至今流傳。民國時期,錢宗昌、孟松喬等才子的詩賦名噪一時。梨樹詩人錢來蘇為“延安十老”之一,與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徐特立等人齊名。新中國成立后,梨樹更是涌現出丁耶、姜士彬、高繼恒、趙長占等知名詩人。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一大批梨樹詩人在這片黑土地上辛勤耕耘,讓梨樹的詩歌傳統煥發出新的生機。朗誦會分為“梨樹之根”“梨樹之戀”“梨樹之美”三個篇章,通過丁耶的《新生》、張牧宇的《梨花頌》、肖寒的《在玉米叢中》等幾代梨樹詩人的作品,展現梨樹的發展變遷,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梨樹之后,梨樹鋪展出的壯美畫卷。
詩人張牧宇說:“在這場朗誦會上能朗誦自己的詩作,同時也聆聽不同年代、不同詩人對這片黑土地的贊美,我的內心十分激動。作為本土詩人,我們要發現和描繪這片生養我們的黑土地繁榮昌盛的景象,用詩歌的形式擔起記錄家鄉的責任?!?/p>
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任白以“梨花又開放——鄉村詩情的傳統與現實”為題,從鄉村詩歌發展脈絡、梨樹詩歌印象、新大眾文藝崛起等方面,并結合扶貧詩人王單單《中國民工》、外賣詩人王計兵《父親從鄉下來看我》、牧羊詩人李松山《雨的潛臺詞》等作品,為梨樹的作家、詩人、文學愛好者授課。針對素人寫作,他提出要“先傾聽、后引導,先發現、后培養”,從而保護新大眾文藝的原生動力。
在“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梨樹”采訪采風活動中,省作協邀請13位來自全省各地的詩人,參觀中國黑土地博物館,走進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親身感受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梨樹后的五年間,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梨樹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的博士后沙野為大家介紹了從2009年至今,他們如何實現從“象牙塔”到“泥土地”的青春蛻變、如何打通科技助農的“最后一公里”。他的講述令在場的詩人們非常感動。沙野黧黑的面龐,不僅代表著當代大學生的風采,更讓詩人們看到了祖國的未來。
詩人塵軒感慨道:“科技小院的青年學子們用行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使命與擔當,他們的精神給我很多啟示,尤其堅定了我在書寫‘山鄉巨變’方面的‘長跑’計劃。”
7月22日上午,“發現素人寫作者 培育黑土地作家群”座談會在梨樹縣召開。21位來自基層的作家結合自身創作實踐,就素人作者發掘、地域文學寫作等展開深入交流。大家的發言既有對創作本質的思考,也有對實際問題的訴求,但更多的是對文學的熱愛、理想的堅守,對文學改變命運的感懷。
座談會最后,省作協秘書長郝蓄芳總結道:“人民不僅是文學作品的主角和讀者,同時也是文學創作的生力軍。非專業寫作者作為一種新力量,已經形成了新的文學增長點。希望大家站穩人民立場,把準創作方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創作底氣;堅持崇德尚藝,涵養創作初心。實現從‘平凡’到‘非凡’、從‘素人’到‘達人’的跨越,讓農民寫作、素人創作成為黑土地作家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精神火炬,為推動吉林文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