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駱駝祥子》:看到年輕一代接過經典的誠意
大幕拉開,西直門城樓的剪影映于舞臺深處,舊式灰瓦房圍在中央,身穿粗布衣裳的車夫伴著依稀的叫賣聲忙進忙出,百年前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開始流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第二部作品《駱駝祥子》近日在首都劇場首演,區別于“計劃”的開篇之作《風雪夜歸人》呈現的當代新解,《駱駝祥子》以“絕對復刻”的方式進行了虔誠的還原與傳承。
對待這樣一部經典的“博物館劇目”,主創團隊在舞美、燈光、服裝與化妝上都力求恢復1957年梅阡導演版本的原貌。沒有花哨的場景轉換、特效音響,燈光明暗基本只用來模擬天色變化。在這樣的舞臺上,《駱駝祥子》出彩,靠的是凝練的劇本和演員“你來我往”的基本功,后者尤其是復排導演閆銳、于震雕琢的重點?!恶橊勏樽印愤@輪登臺,黃麒源、趙正添、張曄子、周佳鈺、劉宸等眾多青年演員挑起大梁。不難看出,在臺詞的京味兒、演員的配合等表演層面,青年演員在盡最大可能傳承人藝演劇風格的特點和精神,努力塑造憨厚堅毅的祥子、潑辣直爽的虎妞、冷漠貪婪的劉四爺以及命運凄苦的二強子、老馬、小福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冬夜車夫們閑話家常、虎妞與劉四爺決裂等橋段里,銜接順暢、個性突出的群像自然而鮮活,仿佛那個時代的橫截面真正流動起來。
有趣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虎妞這個不美麗、不溫柔、不“傳統”的女性角色,越來越收獲當代人善意的解讀——舊社會捏塑了她的蠻橫刁潑、有些扭曲的感情觀和難以遮掩的陋習,但她大膽追愛的勇氣、反抗封建父權叛出家門的決絕相當令人敬佩。演出現場,虎妞“高光”頻現,幾乎“收割”了所有的笑聲,但稍需注意的是,塑造這個角色或許不必太“討巧”,對如今的觀眾來說,他們對虎妞的理解、喜愛絕非僅僅來自她“倒貼”祥子的喜劇色彩。同時,這一版《駱駝祥子》仍需在臺詞表達、表演的節奏和力度等細節上做些打磨,把更多人物進一步立住、鑿實。
總的來說,這次舞臺“復刻”讓不少觀眾看到了年輕人從前輩手中接過經典的誠意,百年前人力車穿梭來往的老北京已經一去不返,這方舞臺難得留住了一些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