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石《石鼓文批注》新書分享會在首都圖書館舉辦
由首都圖書館、中國書店主辦的“重讀經典的意義——吳悅石《石鼓文批注》新書分享會”于7月19日在首都圖書館舉行。
吳悅石《石鼓文批注》新書分享會現場
《石鼓文批注》是畫家、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吳悅石先生多年耕耘研究所著。此書以“先鋒本”拓本為底本,進行逐字釋讀與批注,為讀者提供可靠的原始文本參照;運用“雙鉤廓填”技法復原146處殘損文字,最大程度重現石鼓文原貌;以“頁邊注、字間補、旁注疑”的獨特批注體系,“拓本+臨本+匯總表”的立體呈現體系,為讀者建構了縱貫古今的通衢、神接千載的津梁。書中240余處文字的精微釋讀,既還原先秦生活場景,又梳理漢字演變脈絡,堪稱連接古今的“文字橋梁”。為社會各界學習臨摹、研究考釋《石鼓文》提供了全新的學術視角。
《石鼓文批注》內頁展示
分享會上,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盛贊80歲吳悅石先生的學術擔當,以“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之姿推出學術力作,堪稱文藝界“老驥伏櫪”典范。其“藝術考古典范”價值令篆書可學可親,強調本書為文化自信注入“石鼓新聲”。
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
北京發行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書店董事長兼出版社長張東曉在發布會上表示,該書歷經十年研究,以三大突破樹立學術里程碑:補闕鉤沉——通過雙鉤廓填復原146處殘缺文字,修正歷代誤釋30余處,首次提供可臨摹的完整范本;治學新標——綜合比勘歷代拓本構建“頁邊注+字間補+旁注疑”體系,樹立“無一字無來歷”的考據范式;雅俗共貫——首創圖解筆順與考辨音譯并重模式,使“石上《詩經》”從學界案頭走向大眾書房。
北京發行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書店董事長兼出版社社長張東曉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在發布會上以藝術造詣、學術深耕、文化傳承三重維度致敬吳悅石先生“謙遜風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徐福山從文字解碼、歷史激活等多重角度闡釋吳悅石《石鼓文批注》的里程碑意義。《中國書法》社長兼主編朱培爾講到,吳悅石先生新著以墨色層次解構“刀刻-書寫”轉化關系,獨創小楷批注與石鼓拓片的空間呼應,實現“藝術生活化”的創作實證。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院長楊濤談到,吳悅石先生通過《石鼓文批注》確立石鼓文在書史中的三維坐標:大篆至小篆演變的“字體坐標”、金石鐫刻向毛筆書寫轉化的“筆法坐標”、金石與筆墨融合的“美學坐標”。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鄭曉華在賀詞中談到,《石鼓文批注》彰顯其“奪古貌生秀,去草率粗陋”的筆墨淬煉功力。為其藝術思想的集中呈現,既展現中國藝術傳統的厚度,更以批注實踐完成“詩書畫印”通才的知行示范,為傳統活化提供活態教學范本。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萬鳴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徐福山
《中國書法》社長兼主編朱培爾
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院長楊濤
分享會后,吳悅石對出席發布會的社會各界嘉賓表示感謝,他強調石鼓文乃中華文明經典瑰寶,素有“籀篆之祖”之譽,批注石鼓文實因書畫研習所需——學書習畫必溯石鼓。然初學時苦于字形難辨、文意難解,遂決意逐字考釋。幸遇文字學、考古學新成果涌現,終能以今人可解之語完成批注。惟愿后學能看懂、學通石鼓文。今歷經十年書稿問世,絕非個人之功,實乃古文字學界滋養使然。愿此書能引諸君沉潛經典:于坐臥行止間認真體悟,以身心相印的功夫深研傳統。活動的最后,吳悅石先生將書法作品《勸學·顏真卿》捐贈給首都圖書館,為這場兼具深度與溫度的文化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吳悅石在分享會現場
吳悅石先生(左二)向首都圖書館捐贈書法作品《勸學·顏真卿》
據悉,由吳悅石著、中國書店出版的《石鼓文批注》,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亦是為未來研究樹立新坐標,是石鼓文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同時,首都圖書館為公眾搭建了親近古籍經典的文化平臺,切實增強了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充分彰顯了首都圖書館在傳承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主陣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