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羅米:翻譯是將不同世界連接在一起的紐帶
非常榮幸在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與大家相聚。在這里,我們將共同探討翻譯的力量與意義,尤其是在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對話方面的作用。
今天,我非常高興能夠以“‘譯’起向未來”為主題,分享我個人的翻譯經歷與思考。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跨文化的橋梁,是將不同世界連接在一起的紐帶。
在我多年的翻譯工作中,我翻譯了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如《莊子》和《荀子》,這些作品承載著豐富的哲理與深邃的思想,翻譯時,我努力保持其思想的精髓,同時盡力讓它們能夠觸及到西方讀者的心靈。除了古代經典,我也翻譯了許多現代文學作品,如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和《酒國》、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阿城的“三王”、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等。這些作品通過對現代中國社會的描寫,展現了社會的變革與人民的生活,也深刻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獨特風貌。翻譯它們,不僅僅是對文字的傳遞,更是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的詮釋。我很高興地告訴大家:“羅馬尼亞民眾非常喜歡這些中國文學作品”。
中國文學作品在羅馬尼亞的成功譯介,除了我個人的努力,羅馬尼亞漢學家和翻譯家們的貢獻同樣不可忽視。羅馬尼亞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特別是漢學的研究在這里有著深厚的積淀。從20世紀初開始,羅馬尼亞便開始關注中國古代經典文學的研究與翻譯,這一時期的漢學家們致力于傳播儒家思想、道家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中國古代文化進入了羅馬尼亞學術圈和廣大讀者的視野。近年來,更多的羅馬尼亞翻譯家加入到中國文學的翻譯事業中,不僅翻譯經典作品,也積極探索中國當代文學的風貌。越來越多的當代作家的作品在羅馬尼亞出版,并獲得了廣泛的讀者群體。通過這些翻譯和研究,羅馬尼亞的漢學家和翻譯家們不僅為羅馬尼亞及東歐地區的讀者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化視野,也為兩國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堅實的橋梁。
展望未來,翻譯的任務將越來越艱巨,但也充滿機遇。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將為翻譯工作帶來新的工具和方法。然而,我們依然相信,翻譯的核心在于人類對文化、歷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而這正是機器翻譯無法替代的。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跨文化的溝通與理解。
“譯”起向未來,我們將繼續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貢獻力量,推動更多的文學作品走向世界。今天的研討會不僅是一次學術交流的機會,更是一次文化對話的盛會。我期待與在座的各位翻譯家、學者們共同探討翻譯的未來,讓我們的工作為世界帶來更多的理解與和諧。
最后,感謝每一位為翻譯事業作出貢獻的漢學家和翻譯家,感謝你們為多元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努力與智慧。我想代表在座的漢學家、翻譯家們,感謝中國作家協會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為我們和中國作家們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合作平臺。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開辟翻譯的新天地。
(作者系羅馬尼亞漢學家。本文為作者在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的致辭。)